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16年8月—2017年2月,应用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对12例乳腺癌患者行乳房重建。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59岁,平均41.5岁。左侧7例,右侧5例。一期乳房重建8例,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4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病程2~9个月,平均4.5个月。二期乳房重建4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至该次手术时间为12~70个月,平均37.4个月。术中切取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长20~28 cm、宽5.5~7.5 cm、厚2.5~4.5 cm;股薄肌皮瓣血管蒂长度为6.5~9.2 cm、大收肌穿支皮瓣血管蒂长度为7.5~10.4 cm;皮瓣质量为295~615 g。结果术中皮瓣缺血时间为95~230 min,平均135 min。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受区切口均Ⅰ期愈合。1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4个月,平均9.5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腿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腿部功能无明显受限。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可作为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肿瘤个案管理模式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中施行的意义和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7年12月我院乳腺肿瘤中心收治的246例乳腺癌乳房重建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在肿瘤个案管理中建立乳腺癌重建患者爱汝交流沙龙,开展一系列乳房重建宣教活动,逐步形成独特的"爱汝文化"人文关怀体系,为患者提供全程个案管理模式。调查分析乳腺癌乳房重建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身体意像、性调节、创伤后成长评分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和创伤后成长、性调节和身体意像评分比较,随个案管理时间延长逐渐趋于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个案管理模式能满足乳腺癌乳房重建患者的身心灵觉和文化需求,提高了乳腺癌乳房重建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患者的整体康复状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房重建中临床应用的解剖学基础及效果。方法 (1)取新鲜成人尸体标本8具,其中男6具、女2具,年龄28~71岁,平均39.5岁。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氧化铅的红色凝胶后,在上至锁骨、下至第五肋、外至腋前线、内至胸骨旁的区域内,解剖观察两侧胸外侧动脉的位置、走行、分支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情况,对胸外侧穿支血管的来源进行系统分型,并测量胸外侧动脉穿支起始处外径及血管蒂长度。(2)纳入湖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Ⅰ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2岁,平均43.2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均为单侧发病,肿瘤位于乳房外上区域9例、外下区域3例。12例均行保乳术,术中于肿瘤切除后应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行部分乳房重建,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重建后的乳房外形。结果 (1)8具16侧标本中,有15侧出现胸外侧动脉,从胸大肌和背阔肌之间穿出,其起始处外径0.7~0.9 mm,平均0.80 mm;血管蒂长6.8~10.4 cm,平均8.15 cm,与胸肩峰动脉、胸廓内动脉、胸背动脉和肋间动脉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15侧胸外侧动脉按照其来源分为6型,分别来自胸肩峰动脉(8/15,Ⅰ型)、腋血管(4/15,Ⅱ型)、胸背血管(2/15,Ⅲ型)、肩胛下血管(1/15,Ⅳ型)、多源型(1/15,Ⅴ型);另有1侧胸外侧动脉缺如(Ⅵ型)。(2)本组1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乳腺组织质量为70~95 (80.0±5.7)g,切取的侧胸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长10.5~13.5 (11.2±0.4) cm、宽4.5~7.5 (6.3±0.5)cm、厚3.0~4.5 (3.4±0.4) cm。术后2例发生皮瓣脂肪液化,1例伤口裂开,经过换药治疗均愈合。12例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重建乳房外形可,质地柔软,侧胸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异常;无一例出现乳腺癌复发。结论 胸外侧动脉穿支来源多样,解剖位置较恒定,且供血范围大,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外侧区域重建是一个有价值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二期乳房再造并带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术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6例乳腺癌术后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二期乳房再造并带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术患者加强心理护理,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皮瓣存活情况,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患者体位护理等。结果:患者住院12~24 d,出院时患者上肢水肿减轻,再造乳房外形满意,随访6~26个月,患者顺利康复。结论:乳腺癌术后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二期乳房再造并带血管化淋巴结移植术过程中实施个体化的健康教育计划,详细的出院指导和个案管理追踪随访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环境的改变,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甲状腺恶性肿瘤可侵犯气管壁、食管壁,临床上医治甲状腺癌的方式是经过手术对肿块进行切除,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手术切除时可能致食道损害而未发觉,引发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的体像困扰现状、术后生活质量情况,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复查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体像困扰现状、术后生活质量,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本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体像自评水平较高,乳房重建患者满意度较高。患者的体型与术后的社交活动、性活动、角色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性乐趣与性行为、未来看法与社交活动、系统疗法副作用与行为和心理均显著相关(P0.05)。本组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均无并发症。结论: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患者体像自评水平和生活质量较理想,应密切关注其术后情况,给予积极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在舌癌术后舌再造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6月—2018年11月应用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对14例舌癌患者舌颌颈联合根治术后同期行舌及口底缺损修复,口底腔隙同时用不同来源肌瓣充填。肿瘤根治术后形成6.0 cm×4.0 cm~12.0 cm×7.0cm大小缺损,应用游离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修复,皮瓣面积为8.0 cm×4.0 cm~13.0 cm×8.0cm,肌瓣体积为4.0 cm×3.0 cm×2.0 cm~7.0 cm×5.0 cm×4.0 cm,术中将股前内侧穿支血管蒂的动脉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或颈内静脉吻合。结果所有患者股前内侧穿支恒定存在,其中来源于股动脉主干7例(50%),血管蒂长度为(7.8±0.4)cm;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主干4例(28.6%),血管蒂长度为(8.2±0.5)cm;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3例(21.4%),血管蒂长度为(7.4±0.3)cm。肌瓣来源于股直肌为8例,肌瓣来源于股内侧肌为6例。其中8例血管蒂类型为1支动脉2支静脉,6例血管蒂类型为1支动脉1支静脉,甲状腺上静脉为首选的受区静脉,游离股前内侧穿支动脉伴行静脉与甲状腺上静脉端端吻合14例,其中8例的第2支伴行静脉另外与颈内静脉端侧吻合8例。术后皮瓣全部顺利成活,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18.8个月,游离股前内侧穿支皮瓣修复舌外形不臃肿,两点辨别觉距离为8~15 mm,舌运动未见明显受限;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可正常行走及进行相关日常活动。结论股前内侧嵌合穿支肌皮瓣是舌癌术后采用皮瓣移植再造舌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带蒂胸肩峰动脉嵌合穿支肌皮瓣修复下咽环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带蒂胸肩峰动脉嵌合穿支肌皮瓣修复8例复杂性下咽环周缺损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45~80岁,平均57岁。均为外院治疗后下咽癌复发者,结束治疗至复发确诊时间为3~28个月,平均16.5个月。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分类分期:T_2N_1M_0 3例,T_3N_1M_0 2例,T_3N_2M_0 1例,T_4N_1M_0 2例。全喉全下咽切除术后,下咽环周缺损范围为9.0 cm×8.5 cm~12.0 cm×10.5 cm;带蒂胸肩峰动脉嵌合穿支肌皮瓣的穿支皮瓣皮岛范围为7.0 cm×4.0 cm~9.5 cm×6.0 cm,胸大肌肌皮瓣皮岛范围为9.0 cm×5.0 cm~14.5 cm×6.0 cm。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早期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住院时间12~22 d,平均14.5 d。术后8周患者均恢复正常饮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5个月,平均18.7个月。所有患者颈部外形良好,未见肿瘤复发,未发生咽瘘、切口裂开和肿胀等情况,皮瓣不臃肿,重建的下咽腔无狭窄。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胸大肌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复杂的下咽环周缺损往往存在颈部受区血管缺如情况,不适合采用游离组织瓣移植修复,带蒂胸肩峰动脉嵌合穿支肌皮瓣可以作为一种局部重建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紫草治疗放射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依托TCMSP数据库和查阅文献获得紫草的活性成分,通过BATMAN-TCM数据库获得紫草活性成分的相关基因,通过Pubmed2ensembl数据库和Digsee数据库获取放射性皮炎的相关基因,筛选两者共有的基因作为紫草治疗放射性皮炎的潜在靶点。通过String平台及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紫草和放射性皮炎的蛋白互作网络(PPI),将共有靶点基因提交至WebGestalt数据库进行GO聚类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靶点-通路"网络。采用i GEMDOCK软件进行关键靶点基因与紫草活性成分之间的分子对接,评估两者之间的结合活性。结果:共筛选出18个活性成分,373个紫草相关基因,425个放射性皮炎相关基因;筛选出29个共有靶点,基因富集分析显示,共有靶点基因涉及46个GO生物功能条目,包括生物过程条目12个、细胞组成条目19个、分子功能条目15个,主要涉及炎症反应的调节、激素代谢过程等;涉及KEGG信号通路共76条,主要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癌症通路等。通过构建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6个关键靶点蛋白后,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大多数紫草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之间具有良好的结合活性。结论:紫草可能通过作用于VEGFA、TNF、PTGS2、IL1B、MMP9、IFNG等靶分子发挥抗氧化、抗炎、抗菌、促进血管再生、调节激素水平的效应,从而防治放射性皮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口腔癌患者治疗过程中的症状,探讨症状群种类及其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口腔癌术后患者201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头颈癌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华盛顿生活质量测评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189例患者完成了问卷调查。口腔癌术后患者在疾病进展和治疗过程中存在多种症状,较严重的症状有吞咽咀嚼和发声讲话症状。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3个症状群,分别为口腔咽喉症状群、困倦-消化道症状群、疲劳-呼吸症状群。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与3个症状群总分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口腔癌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存在影响生活质量的多个症状群,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医护人员应把握这一特点,及时评估症状,积极管理症状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