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为了解二酰亚胺类G一四链体配体对白血病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用不同浓度(0.1—10μmol/L)的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小分子配体处理体外培养的白血病细胞系K562,用台盼蓝染料排斥法了解小分子对K562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端粒酶活性变化,基因微阵列技术(Microarray)分析基因表达谱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验证基因表达谱的部分结果。结果表明,二酰亚胺类小分子能够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二酰亚胺类小分子处理后白血病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降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信号通路成员基因、原癌基因等重要生物学功能相关的基因转录水平发生显著变化。结论:二酰亚胺类G-四链体配体是一种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的小分子,这种抗肿瘤效应可能是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和调节某些重要基因的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CD4+CD25+和CD8+调节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节性T细胞(Treg)主要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负向调节作用,既能抑制不恰当的免疫反应,又能限定免疫应答的范围、程度及作用时间,对CD4^+和CD8^+效应性T淋巴细胞的增殖起抑制作用,因此在移植物抗宿主病、自身免疫病、过敏性疾病等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重点介绍CD4^+CD25^+Treg和CD8^+Treg的作用机制,并简述调节性T细胞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分析白血病细胞免疫时自体树突细胞(DC)和多种细胞因子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后T细胞克隆性的变化。采集21例化疗缓解后行细胞免疫治疗的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加入细胞因子培养,获得树突细胞(DC)和激活T细胞。用RT—PCR扩增代表T细胞克隆性的T细胞受体β链可变区(T—cellreceptorβvariable region,TCRBV),用TCRBV基因扫描的方法观察培养前后T细胞克隆的特征性变化;对T细胞克隆的TCRBV进行序列分析。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3+、CD4+、CD8+、CD56+和CD4+CD25str+FOXP3+,确定其细胞毒T细胞、辅助T细胞、调节T细胞和NK—T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表明:临床缓解后的白血病患者的T细胞呈寡克隆分布,分属在24个TCRBV家族中一些TCRBV基因家族的淋巴细胞克隆消失,仅少数保持多克隆分布,其中TCRBV24基因家族均为克隆性的分布(100%)。分析患者的TCRBV24基因序列特征时发现,3例在CDR3区共用motifVAG,2例共用GGG,表明这些TCRBV24有可能识别同一抗原,其中1例(例5)患者除TCRBV24在CDR3区有motifGGG外,TCRBV8也有GGG,也可能会识别同一抗原。外周血淋巴细胞经过13天的体外抗原和细胞因子培养后,培养前出现的一些寡克隆以及克隆完全缺失的状态随即出现了明显变化,培养后都出现完整多克隆分布。将培养前后T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培养后淋巴细胞数目为培养前的3.38±1.20倍,CD3+数培养前为(71.1±11.8)%细胞,培养第13天后为(95.4±3.2)%,明显增加;C1M+数培养前为(26.7±11.4)%,培养第13天后为(27.0±13.1)%,无明显变化(P〉0.01);CD8+数培养前为(35.7±12.9)%,培养第13天后为(55.5±13.8)%,明显增加(P〈0.01);CD3+CD56+数培养前为(3.1±1.6)%,培养第13天后为(9.8±6.1)%,增加2倍多(P〈0.01);CIM+CD25str+FOXP3+数培养前为(0.12±0.1)%,培养第13天后为(0.22±0.18)%(P〈0.01)。结论:T淋巴细胞诱导培养方法的主要作用是促进CTL和NK细胞增殖,缓解后白血病患者体内淋巴细胞群往往呈寡克隆增殖,一些克隆会共用同样的TCRBVCDR3模体,识别同样的抗原,细胞因子联合诱导与DC共培养后淋巴细胞恢复多克隆免疫状态,产生以CTL和NK—T为主的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识别抗磷脂综合征相关抗原的T细胞受体特征,用基因谱型图的方法分析一例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的T细胞特征。结果发现:优势T细胞呈寡克隆性增生;进一步分析2群主要T细胞克隆的T细胞受体(TCR)基因特征表明,其TCRβ链基因主要由TCRβV8和TCRβV23家族基因编码,T细胞接触抗原的TCRβVCDR3区氨基酸序列分别是:CASSLLVAGGPRAYNEQFFGPG和CASSLAGFGQPQHFGDG,其CDR3区模体YNEQFFGPG和QHFGDG与报道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系统性红斑狼疮高度一致。结论:这些自身免疫病增殖的T细胞克隆可能识别同样的抗原。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