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对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122例,随机分为两组,甲组患者60例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进行治疗,乙组62例采用静脉注射普罗帕酮进行治疗,对其用药后的不良反应、24小时内是否可以转为窦性心律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并详细记录。结果:甲组患者治疗后经统计总有效率为85.00%,乙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87%,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1.00%,乙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0.00%,两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相当,但安全性明显优越于普罗帕酮,在临床治疗忠可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β-七叶皂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2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β-七叶皂苷钠,剂量为20 mg/d,连用两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治疗前后的神经损伤程度和血清中IL-6水平。结果治疗两周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6.71%(124/1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84%(8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神经损伤和血清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患者的神经损伤程度评分降低至(30.36±5.19)分,与对照组的(29.82±4.83)分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14 d和30 d,观察组患者的神经损伤评分分别为(25.82±4.37)分、(22.06±4.06)分和(16.52±4.26)分,呈现逐渐减轻的趋势,其分别与对照组的(27.52±4.79)分、(24.78±3.88)分和(20.07±3.7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6水平从治疗后24 h开始到治疗后30 d分别为(247.16±42.31) pg/mL、(207.19±37.58) pg/mL、(172.36±39.27) pg/mL和(169.54±40.34) pg/mL,亦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且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的(250.94±46.49) pg/mL、(236.82±39.05) pg/mL、(214.38±40.15) pg/mL、(207.83±36.21) pg/mL,但从治疗后7 d开始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β-七叶皂苷钠能够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的IL-6,明显改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探讨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9月我院急诊内科接收的经临床确诊为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28例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意愿及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4例,实验组除行静脉注射利尿剂、强心剂等常规治疗外,口服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加美托洛尔,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法外,在行单一的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以治疗后1年为随访期限,重点观察对比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E)、B型脑钠肽(BNP)及死亡例数。结果?1年后随访,两组心功能NYHA分级、LVEE、BNP等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改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在总有效率上,实验组高达96.8%,对照组为81.2%%,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效果较单一的常规治疗效果更佳,能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安全有效,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y,PPAR-γ)在调节代谢综合征患者颈动脉重构的作用。方法把代谢综合征患者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降压、降胆固醇、降糖等基础治疗,吡格列酮组加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照组加用安慰剂干预。分析比较干预前后吡格列酮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阳性率的变化,以及干预后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患者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阳性率上的差异。结果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吡格列酮组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阳性率均显著降低:干预后,吡格列酮组患者斑块阳性率较对照组患者降低。结论 PPAR-γ激活后可改善代谢综合征组患者颈动脉重构,较基础治疗更显著地抑制其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创伤失血性休克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的临床疗效及对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1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10)及对照组(n=108),分别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充分液体复苏。比较两组输液量、病死率及并发症(ARDS、MODS、脓毒血症)发生率,复苏2 h后氧输送(DO-2)、氧消耗(VO2)、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情况及24 h乳酸恢复情况。结果:治疗组输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DO_2、VO_2、SVO_2及24 h乳酸恢复正常例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充分液体复苏比较,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减少输液量,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且在组织供氧及纠正乳酸酸中毒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痰热清注射液在治疗中枢性发热中的作用。方法对120例中枢性发热患者进行降温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枢性发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创伤引起疼痛并伴有失血、失液、低血容量的一系列症候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使机体代偿机制和液体复苏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可改善组织氧供,从而改善预后,提高救治成功率,明显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本文将从限制性液体复苏概述、复苏液种类、对组织器官的影响等方面,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临床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诊救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室2004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急诊救治的临床资料,并跟踪最终治疗效果。结果:120例患者均安全转送神经内科进一步检查治疗,其中恢复良好78例(65%),死亡18例(15%),致残6例(5%),植物状态18例(15%)。结论:规范及时的急诊救治能显著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为后期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早期正确处理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早期应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初期理想的气道开放方式及比较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1月诊治的呼吸、循环骤停需紧急心肺复苏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男性30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35±4.8)岁,给予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即普通面罩-气管插管或喉罩-气管插管治疗.对照组60例,男性2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29±5.2)岁,给予非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即常规气管插管治疗.比较两组心肺复苏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气道有效开放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P<0.01),治疗组的复苏成功率、存活率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序贯性气道开放方式中使用普通面罩与喉罩治疗能使气道及时且有效地早期开放,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