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手术策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到2015年12月间由本院收治的18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随机分组成3D打印组(n=8)和常规组(n=10)。3D打印组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仿真模型以及手术导板,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测量数字模型与打印模型在形态学上的差异。分析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辐射次数以及住院费用等情况。术后随访采用Mackay和Severin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测量3D数字模型获得颈干角153.7°±10.9°;前倾角45.3°±7.3°;髋臼长轴(47.7±7.79)mm;短轴(39.7±7.14)mm;髋臼面积(1932±723)mm~2;髋臼体积(6569±738)mm~3;打印模型颈干角157.3°±7.4°;前倾角51.2°±3.7°;髋臼长轴(46±8.24)mm;短轴(40.2±6.06)mm;髋臼面积(1751±421)mm~2;髋臼体积(6 233±506)mm~3;与数字模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中4例Salter联合截骨;2例Pemberton联合截骨;1例Dega联合截骨;1例Chiari内移截骨;常规组中5例Salter截骨联合截骨,3例Pemberton截骨,2例Dega截骨。3D打印组平均手术时间(2.82±0.42)h,出血量(285±40)m L,术中透视次数(5.7±1.0)次。常规组手术时间(3.4±0.48)h,出血量(355±57)m L,术中透视次数(14±2.9次)。3D打印组较常规组手术时间有缩短,出血量和术中透视次数也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D打印组为(27 686±1401)元;常规组为(26 934±2 893)元,患儿总治疗费用并无增加(t=0.685,P=0.501)。两组患儿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0.6年。Mackay评分优良率:3D打印组为87.5%(7/8),常规组90%(9/1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028,P=0.867)。Severin评分优良率:3D打印组为100%(8/8),常规组90%(9/1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847,P=0.357)。结论 3D打印与计算机辅助导板设计技术为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个体化手术规划策略提供了良好的辅助工具,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绘制出6个月~15岁儿童正常胫骨旋转解剖轴线的发育曲线图,为诊断儿童胫骨旋转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门诊体检的正常儿童345例,排除骨骼、肌肉及神经疾病和双侧下肢其他疾病引起的畸形,对每例儿童分别进行双侧下肢胫骨旋转轴线(包括内旋角度、外旋角度)角度测量,并根据年龄进行分组统计:第1组,6个月~2周岁82例,男47例,女35例,平均年龄(1.1±0.5)岁;第2组,25个月~4周岁66例,男32例,女34例,平均年龄(3.3±0.4)岁;第3组,5~12岁112例,男61例,女51例,平均年龄(9.1±0.6)岁;第4组,12~15周岁85例,男36例,女49例,平均年龄(12.9±0.8)岁。结果初始大腿-足轴角从左侧(6±14.2)°、右侧(6±14.3)°,到15岁时的左侧(12±14.0)°、右侧(12±13.9)°,大腿-踝轴角从初始的左侧(6±17.1)°、右侧(6±17.4)°,到15岁时左侧(12±11.8)°、右侧(12±12.7)°,分别绘制出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胫骨旋转解剖轴线的发育曲线图。结论儿童胫骨旋转解剖轴线具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变化的特点,不同的年龄段,标准差大于正常年龄儿童时,即可作为诊断胫骨旋转异常的依据;该曲线同时可作为临床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评介游离自体腓骨修复胫骨骨与纤维结构不良病灶切除后的骨缺损的疗效。方法以胫骨病灶部位为中心,C型臂透视下确定切除范围,一般上下端远离病灶上下缘至少1cm,以电钻在切除段上下钻数个孔,开槽,电动摆锯沿肿瘤基底部约1.0cm处水平切除大段病灶骨,后方保留不少于1/3胫骨骨质,沿腓骨纵向切开腓骨骨膜,在腓骨中段,用线锯切取与测量的切断的胫骨等长的腓骨,腓骨骨膜袖状原位缝合。将切取的腓骨纵向劈开为两块,皮质骨向外,用“10”号丝线或钢丝缚扎在胫骨缺损处,胫骨骨膜缝合包裹移植腓骨。将这种游离的自体腓骨移植方法与人工假体、同种异体骨、自体髂骨、肩胛骨以及吻合血管的自体腓骨移植进行比较。结果全部病例随访2-4年,仅1例出现移植腓骨的上端复发。所有移植腓骨X线片呈现理想的替代形态。术后3个月移植腓骨与受体骨发生骨性愈合,部分腓骨有不同程度的增粗。所有患儿膝关节及踝关节活动正常,足趾伸屈活动正常,双侧小腿长短及粗细相等,步态正常,无畸形,无肌力改变。结论游离自体腓骨修复胫骨骨与纤维结构不良病灶切除后的骨缺损,是一种比较好的措施和方法,较其他治疗方法比较,它保留了腓骨骨膜,使切除腓骨后保留的腓骨骨膜再次成骨,腓骨原来的解剖结构重新获得,游离移植的腓骨与受体骨的愈合质量、速度并不比吻合血管的腓骨移植差,且手术简单,损伤小,技术要求不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在儿童长骨成角合并短缩畸形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使用Ilizarov技术,对13例儿童长骨成角合并短缩畸形进行治疗并观察其治疗效果。对全部病例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24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所有患者肢体延长5~8cm,平均6.3cm,成角矫正角度0°~10°。本组13例患者在缓慢逐渐延长的过程中,骨痂生长良好,合并成角畸形者在延长过程中通过调整Ilizarov支架而得到纠正,骨缺损、骨不连、假关节处在骨折端接触后愈合时间为3~5个月,平均4.1个月。膝关节、肘关节功能受限各1例,在去除支架后经功能锻炼和不同时间的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因延长处愈合过快而导致该处再骨折患者1例,1例因股骨下段成纤维细胞瘤灶复发而导致手术失败,现在Ilizarov支架仍不能拆除。结论Ilizarov技术在治疗儿童长骨的成角和短缩畸形方面具有其他治疗方法不可比拟的作用,尤其适合于短缩和成角同时存在的病例;在治疗长骨不连接或假关节合并短缩、成角的病例更具有其他治疗措施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临床和X线检查,评估单侧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前倾角的变化,探讨股骨近端横断面上塑形性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按Severin和Mckay优和良的标准,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作者收治的58例单侧髋脱位患儿临床资料,均接受联合股骨上段去旋转截骨;手术年龄3-15岁,平均(6.11±2.99)岁,随访时间3.4-6.4年,平均(4.74±0.88)年,随访结束时年龄8.2-18.9岁,平均(10.8±2.82)岁。术后通过骨盆前后位平片及侧位片,测量股骨颈干角髋臼指数、中心边缘角和股骨头骺板一股骨颈角,并按Ogata方法测量股骨近端前倾角。随访结束时测量双髋内外旋活动范围。将非手术侧设为对照组。通过SPSSl6.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用于术后前倾角的演变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股骨前倾角塑形能力相关影响因素;髋关节旋转活动范围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髋脱位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存在塑形能力,术后前倾角矫正为21.3±2.13,术后1年逐渐改善至22.9±1.23,随访结束时前倾角为24.7±1.16。②多种因素影响前倾角的塑形,手术时年龄(β=-0.545,P〈0.05)和术后髋臼指数(β=0.349,P〈0.01)与前倾角的塑形呈显著相关,术中去旋转截骨度数(β=-0.050,P〉0.05)和术后颈干角(届=0.039,P〉0.05)与之相关性较弱。股骨颈一骺板角以及中心边缘角与股骨前倾角的塑形无明显相关关系。③随访结束时,双侧髋关节内外旋活动范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髋脱位在行一期联合去旋转截骨术后,股骨近端在轴位上有一定的塑形能力,且与手术年龄和术中去旋转角度有密切关系,这为髋脱位术前个体化设计手术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钛制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青少年锁骨中段骨折,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作者自2008年5月至2010年3月收治青少年锁骨中段移位骨折11例,均为男性,年龄9—15岁,平均年龄11岁,按Robison分型均为ⅡB1型,术中采用闭合复位、锁骨内侧经皮钛制弹性髓内针固定。术后早期恢复自主活动。结果患儿术后平均住院3d,随访8~22个月(平均10.5个月),均一期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4—8周(平均5.6周)。术后4周均基本恢复正常活动及运动,肩关节功能Constant评分94~97分(平均96分),术后3—6个月(平均4个月)去除内固定。结论闭合复位、钛制弹性髓内针固定治疗青少年锁骨中段骨折,可获得良好疗效,具有微创、可恢复锁骨长度、固定稳定、恢复患肢活动早、对日常生活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绘制出6个月~15岁儿童正常胫骨旋转解剖轴线的发育曲线图,为诊断儿童胫骨旋转畸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门诊体检的正常儿童345例,排除骨骼、肌肉及神经疾病和双侧下肢其他疾病引起的畸形,对每例儿童分别进行双侧下肢胫骨旋转轴线(包括内旋角度、外旋角度)角度测量,并根据年龄进行分组统计:第1组,6个月~2周岁82例,男47例,女35例,平均年龄(1.1±0.5)岁;第2组,25个月~4周岁66例,男32例,女34例,平均年龄(3.3±0.4)岁;第3组,5~12岁112例,男61例,女51例,平均年龄(9.1±0.6)岁;第4组,12~15周岁85例,男36例,女49例,平均年龄(12.9±0.8)岁。结果初始大腿-足轴角从左侧(6±14.2)°、右侧(6±14.3)°,到15岁时的左侧(12±14.0)°、右侧(12±13.9)°,大腿-踝轴角从初始的左侧(6±17.1)°、右侧(6±17.4)°,到15岁时左侧(12±11.8)°、右侧(12±12.7)°,分别绘制出不同年龄段的正常胫骨旋转解剖轴线的发育曲线图。结论儿童胫骨旋转解剖轴线具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变化的特点,不同的年龄段,标准差大于正常年龄儿童时,即可作为诊断胫骨旋转异常的依据;该曲线同时可作为临床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绘制正常儿童踝-足角曲线图,并探讨曲线图的临床意义.方法 调查对象为2005年10月至2009年11月南通瑞慈儿童医院外科门诊体检的891例正常儿童,年龄6个月至15岁,排除先天性骨骼、肌肉及神经疾病,排除双下肢其他疾病引起的畸形,使用自制测量器械,分别测量双足踝-足角,并按照左右侧记录数据,依数据绘制出正常儿童双侧踝-足角曲线图.结果 将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同时绘制出6个月至15岁正常儿童踝-足角的曲线图.图表显示:正常儿童的踝-足角随年龄增长而变化,年龄越小,踝-足角越小,至15岁前后,踝-足角接近成人的88°左右,不再发生大的变化.结论 本测量结果是一种直接的证据,通过对大样本的观察得出结论,对门诊就诊过程中发现足内翻和足外翻以及"内八字"和"外八字"的早期干预和早期诊断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利用CT和MRI数据,结合MIMIcs和Geomagic软件构建儿童完整的股骨三维立体模型的方法。方法:采集一名儿童志愿者的股骨CT和HMRI数据,通过MIMICS软件分别重建出CT数据的股骨和MRI数据的软骨模型,并通过逆向工程软件Geomagic进行配准,构建完整的股骨骨骼与软骨的模型。结果:通过MIMICS成功将MRI数据中的软骨分割建模,并在Geomagic中与CT生成的股骨骨骼模型进行配准,然后将复合模型返回CT中进行逐层图像修饰,并验证MRI软骨图像分割的效果,最后生成骨一软骨的三维立体股骨模型。结论:MIMICS的图像分割以及Geomagic图像配准技术完美结合,使得重建的股骨复合模型更为真实,为股骨精确的形态学测量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