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2篇
预防医学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估算北京市2013年1月17-31日PM2.5相关的人群超额死亡风险。 方法 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计算北京市2008-2011年间PM2.5对人群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系数。应用比例风险模型估算北京市2013年1月17-31日(15 d)重度雾霾PM2.5污染造成的超额死亡风险,同时与2008-2011年1月17-31日的年均超额死亡风险比较分析。 结果 北京市2008-2011年间,PM2.5浓度每增加10 g/m3,人群总死亡风险增加0.28%(95%CI:0.18%~0.41%),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增加0.32%(95%CI:0.16%~0.47%)和0.31%(95%CI:0.01%~0.63%)。北京市2013年1月雾霾天气PM2.5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风险为164人/15 d,显著高于2008-2011年1月17-31日的15天超额死亡风险57人/15 d(2=51.800, P 0.01)。朝阳区和海淀区超额死亡风险是10个区(县)中最高的。 结论 研究结果显示心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是PM2.5污染的敏感性疾病。在重度雾霾天气期间,PM2.5可增加人群超额死亡风险,并表现出一定地区差异,以人口密集和污染浓度高的中心城区健康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2017年7月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要关注传染病的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直辖市、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 根据既往监测数据,预计7月全国总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和病例数将较6月下降,主要与学校放假、传染病暴发事件下降有关。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高发,我国输入病例将持续增加,南方重点省份的本地传播风险将上升;而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其他蚊媒传染病也存在输入性病例和输入后发生本地传播的风险。食物中毒事件将继续上升。7-8月也是毒蘑菇中毒事件高发期,且毒蘑菇中毒往往是引起食物中毒死亡的主要死因。洪涝灾区灾后发生的水源性、食源性、动物源性和接触性传染病风险将有所上升。人感染H7N9禽流感在7月将继续下降,但仍可能发现散发病例。7月持续高温潮湿天气,中暑病例易出现高峰。结论 预计2017年7月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相对较少;需重点关注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食物中毒以及自然灾害可能带来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一般关注人感染H7N9禽流感、霍乱和高温中暑。  相似文献   
3.
基于脆弱性的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预测,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高温热浪事件无论在频率、强度还是持续时间上都将会继续增加,由于高温热浪具有高致病性和高致死性,因此评估及预测未来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对制定及实施高温热浪预警、预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简要介绍了气候变化背景下高温热浪的健康危害,对高温热浪人群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方法与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最后对此方面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北京市冬季能见度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2013年北京市冬季能见度的年、月、日以及小时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利用SPSS20.2进行Spearman相关、偏相关分析,探讨能见度与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速之间的关系。最后用R语言构建能见度与其相关性较高的气象因素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2008-2013年,北京市冬季平均能见度在16~21km之间,能见度最高的为2010—2011年,最低的为2012—2013年。然而并未发现12—2月能见度月均值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能见度小时观测值由高到低为:6:00、12:00、0:00、18:00。能见度与风速、温度、大气压力呈正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429、0.085、0.320;与PM2.5、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379、-0.532。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能见度;X1:风速;X2:相对湿度;X3:气压)。结论本研究获得了2008-2013年冬季北京能见度变化特征并确定其3个重要影响因素,为能见度的预报乃至空气污染的健康预警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环境健康综合数据质量核查评估方法模型,并以某市环境健康数据对该方法模型进行验证,探索适用于环境健康综合监测等大规模数据质量的核查方法。方法基于文献调研,构建环境健康综合数据质量核查评估方法模型;将模型应用于某市2013—2015年环境健康综合数据质量评估中,首先评价环境数据(空气质量数据、气象数据)和健康数据(死因数据、慢病监测数据)的各项核查指标,然后通过综合指数法计算各类数据质量的综合指数。结果该方法模型能够对环境健康综合数据进行有效的评估,可识别各类数据具体问题且实现不同类型、不同年份间数据质量的对比。单项指标核查结果表明某市2013—2014年环境因素数据的缺失率最高,为5.75%,2014—2015年健康效应数据的逻辑错误率高于10%;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健康效应数据质量相比环境因素数据存在问题较多。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模型可操作性较强,能够为环境健康综合监测等全国大规模监测数据质量核查提供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国人群对于WHO发布的东亚国家疾病负担归因的主要危险因素的主观感知。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获取140名济南城市居民样本并进行入户调查,调查数据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方法,得出研究人群对各危险因素的感知水平;同时对比基于研究人群主观感知的危险因素排序与基于疾病负担评估得出的危险因素排序,考察二者一致性。结果人群对同一危险因素不同维度的感知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对环境健康类危险因素的关注和了解较少。人群对东亚国家疾病负担贡献较大的危险因素的认知程度与这些危险因素客观的风险水平并不完全一致。结论本研究提示对不同危险因素应当采取针对性的风险交流与干预策略,提示了关注人群感知的切实意义与加强健康风险交流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环境健康风险研究前沿问题的剖析,对于把握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将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结果有效应用于制定政策和干预措施,以降低人群环境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环境健康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预估及风险交流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基于大数据的环境健康风险综合监测、复合暴露的综合健康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预估体系的构建及多中心风险感知研究等前沿问题,提出了我国环境健康风险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和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外环境健康指标,初步建立我国环境健康综合监测指标体系,探索国内外环境健康监测指标差异,以期为开展环境健康综合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国外环境健康综合监测网站平台和国内环境健康数据资源开展调研,归纳总结出国内监测指标中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我国的环境健康综合监测指标体系。结果本研究初步整理的环境健康指标监测体系分为环境类、健康效应类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学因素类,环境类包括空气、气象、土壤和饮用水监测数据;健康效应类包括慢性病监测、医院监测、死亡监测、高温中暑、出生监测和地方疾病监测数据;人口与社会经济学类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空间数据和生活方式等数据。基于国内外监测指标对比,发现我国目前缺乏对婴儿死亡率、吸烟率、期望寿命和空调拥有率等指标的全国性综合监测。结论通过对国内外环境健康指标的调研,初步建立了我国环境健康指标综合监测体系,探讨了国内外环境健康指标的差别,为进一步完善指标监测体系和为开展综合监测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城市老年人群行为活动模式暴露参数现状,为开展老年人群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17年9月—2018年1月以一对一询问的方式对哈尔滨、石家庄、无锡、武汉、成都和珠海地区社区随机抽取的(60~89)岁人群进行行为活动模式和交通出行模式等电子问卷调查。结果研究对象休息日在家室内所待时间最长的城市为武汉(22.0 h/d),在家室外、其他室内和其他室外所待时间最长的城市为成都(家室外3.0,其他室内1.0,其他室外2.0 h/d),交通出行时间最长的城市为成都(2.0 h/d),6个研究地区老年人群首选的出行方式为步行出行。不同性别和教育程度对老年人群行为活动模式和交通出行模式影响不大。结论不同研究城市老年人群的行为活动模式参数和交通出行模式参数不同,精细化暴露参数调查有利于进行更准确的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虽然国内外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分析温度与血压之间关系,但是相关的综述却很少。该文对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温度与血压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进行综述。联机检索数据库包括Pub Med、Web of Science、Science Direct、CNKI、万方,甄选的方法采用关键词和相关参考文献追溯等途径,收集1980—2016年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温度与血压关系的所有流行病学文献。共检索到符合要求的文献31篇,关注温度对血压影响的研究26篇,极端低温对血压影响的研究3篇,极端高温对血压影响的研究2篇。多数研究证明温度与血压呈负相关关系,部分研究结果发现温度对血压变化的影响存在温度阈值,其中,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高于温度阈值时,温度与血压才呈负相关关系;另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在低于温度阈值时,温度与血压呈负相关关系,高于温度阈值时,温度与血压呈正相关关系。关于亚人群易感性的分析仍存在争议,需要未来研究进一步予以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