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双功能超声对Budd—Chiari综合征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2.
彩色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介绍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新方法及其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的预防作用。方法 2 0 0 2年 5月至 2 0 0 3年 7月对 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其中 4例入院时出现肺栓塞 )患者在彩色超声引导下实施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 ,其中 15例在滤器置入术后立即实施下肢深静脉取栓术 ,另外 15例行保守治疗。结果本组 30例均获成功 ,经 1~ 14个月平均 6个月的随访 ,除 1例出现滤器闭塞外 ,余无任何并发症及肺栓塞的发生 ,曾出现肺栓塞者滤器置入后未再发生肺栓塞。结论彩色超声引导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可有效地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IVCFI)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引导下,对连续收治的3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经皮穿刺IVCFI术。结果 31例患者术前CDFI检查下腔静脉、肾静脉及其最低人121显示清晰,下腔静脉平均内径19.7mm,无变异和血栓,符合所选滤器置入要求。在CDFI引导下,置入Vena Teeh永久型滤器31只,其中经右股静脉置入20只,左股静脉置入11只。术后CDFI和X线腹部平片均证实滤器置入位置正确,张开完全,无并发症,技术成功率为100%。随访结果,栓子俘获率29%,滤器无变形和移位,局部无血栓形成,也无滤器置入后肺血栓栓塞临床病例发生。结论 超声引导是经皮穿刺IVCFI术安全、可靠的方法,同时也是简便易行、无污染、费用低廉的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超声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是否有助于预测脑梗死发病风险。方法颈动脉内径狭窄小于70%的TIA患者158人,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类型,并随访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125例患者完成研究,平均随访24.1个月,发生血栓栓塞性脑梗死13例,其中无斑块组年发生率为1.5%,稳定性斑块组为3.6%,不稳定性斑块组为9.2%,后者明显高于前二组。结论采用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助于预测TIA患者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寰枢椎(C1、C2)不稳或脱位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37例经手术证实为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病例组)及30例正常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椎动脉的管腔、结构走行及血流动力学情况,分别测量C1、C2间和C5、C6间椎动脉血流速度、阻力指数(RI),并对同侧椎动脉两处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病例组中30例患者C1、C2间椎动脉血流速度、RI较C5、C6增加[分别为(67.3±22.8)cm/s对(47.4±20.5)cm/s,P<0.01;0.76±0.08对0.62±0.11,P<0.05],5例患者减低,2例患者无变化。椎动脉血流变化者中25例表现为一侧椎动脉,10例表现为双侧椎动脉。对照组双侧椎动脉C1、C2间血流速度、RI与C5、C6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寰枢椎不稳或脱位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单侧椎动脉。病变处血流速度和RI增高是该类患者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性改变,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间充质型软骨肉瘤是软骨肉瘤的一种少见类型,多发生于骨骼组织,发生于骨骼外组织者少见,而原发于静脉血管者极为罕见。我们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超声造影发现原发于髂外静脉和股浅静脉间充质型软骨肉瘤各1例,分别经手术切除和病理证实。本文就2例罕见患者临床表现、超声影像学特征、组织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加以报道,并对相关文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先天性子宫动静脉瘘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和方法: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7例先天性子宫动静脉瘘患者子宫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进行了探查,并分别与52例恶性滋养叶细胞瘤患者和34名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和结论:表明先天性子宫动静脉瘘在二维声像图和彩色多普勒血流图上均具有特征性表现,并可明确显示其病灶的范围和程度,其子宫动脉和病灶区血管PI值分别小于1.5和0.8,与正常人及患者栓塞治疗后均有显著性差异;先天性子宫动静脉瘘和恶性滋养叶细胞瘤在血流动力学上无明显差异,虽在形态学上具有一定的区别,必须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加以鉴别。总之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先天性子宫动静脉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狭窄的超声,影像学及手术所见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观察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性质和颅内侧枝循环建立,比较无创检查和有创检查所见,及其与脑梗塞发生的关系。用经颅多普勒、彩超、血管造影、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患者,确定颈部血管狭窄部位、程度、性质,以及颅内血管受累和颅内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并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共收集患者8例。血管造影发现血管狭窄单侧5例,双侧3例,其中5例同时有多条血管狭窄。超声发现血管狭窄呈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在术前出现脑梗塞3例。与血管造影比较,彩超容易低估高度狭窄血管的狭窄程度,但是对轻度狭窄和局部斑块形成,血管造影容易漏诊。同时观察颅内血管狭窄和侧枝循环情况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决定治疗方案。对高度狭窄、颅内侧枝循环不健全以及颈部血管狭窄部位的低回声或混杂回声的患者应及时手术,以免发展成脑梗塞。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增强特征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36例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将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分为3级:无增强(1级)、基底部增强(2级)和中心部增强(3级)。比较脑梗死和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随访观察各级增强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的新发脑梗死病例比例。结果 近期脑梗死同侧颈动脉斑块出现2级、3级增强者分别占30.77%(16/52)和40.38%(21/52),陈旧性脑梗死为28.00%(21/75)和21.33%(16/75),无脑梗死患者为24.03%(31/129)和8.53%(11/129),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6,P<0.01)。随访发现,1、2、3级增强斑块,同侧大脑半球新发脑梗死比例分别为1.47%(2/136)、8.93%(5/56)和7.14%(3/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CEUS增强特征与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穿刺下腔静脉临时性滤器置入术(IVCF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连续收治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18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明确诊断并确认符合IVCFI适应症.术前应用CDFI依次扫查右颈内静脉(RJV)、下腔静脉(IVC)和肾静脉(RV),明确RV入口位置,测量滤器置入处IVC最大内径.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标准Seldinger穿刺术经RJV将临时滤器置入到IVC.结果 18例患者中除1例因滤器置入IVC段过短而放弃外,17例均经CDFI评估符合滤器置入要求并在超声引导下成功置人临时滤器17枚,放置时间1天~31天,平均21±4天,而后成功取出,无并发症发生,技术成功率100%.结论 超声可安全有效地引导临时IVCFI,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