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65例恶性淋巴瘤中p16基因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恶性淋巴瘤(ML)中p16基因的缺失、甲基化及p16蛋白的表达,探讨p16基因异常在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淋巴瘤鹇组织标本50例,存档石蜡包埋组织标本115例,均包括T、B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霍奇金淋巴瘤(HL)。用PCR、甲基化特异的PCR方法检测新鲜组织中的p16基因的等位缺失及5‘CgG岛异常甲基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石蜡标本中p16蛋白的表达情况。另外,分别选取9例反应性增生(RH)组织的标本作对照。结果 12/50例(24.0%)新鲜标本中检出p16基因纯合性缺失,16/50例(32.0%)检出p16基因异常高甲基化;石蜡包埋标本中p16蛋白的失表达率为41.6%,其中B-NHL为46.0%,T-NHL为54.5%,HL为31.6%。恶性程度较高的淋巴瘤类型中p16蛋白的失表达率也相应较高,各类型之间比较: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滤泡性淋巴瘤(FL)的p16失表达率存在组间差异的显著性。所有RH标本均未见p16基因或蛋白表达的异常。结论 恶性淋巴瘤中p16基因的异常是一个频发事件,p16基因表达异常参与了淋巴瘤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对其研究逐步深入,建立于科学分类原则基础上的WHO淋巴瘤分类不但已被广大病理医师和临床医师所广泛接受和应用,而且还得到了及时的更新和修订,淋巴瘤病理研究中,临床因素以及遗传学特征的重要性也正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盆腔良性神经鞘肿瘤的MRI、CT特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盆腔神经鞘肿瘤(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5例)的MRI、CT表现,并与术中及病理所见对照。结果:①所有16例盆腔良性神经鞘肿瘤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肿瘤平均直径8.2cm。12例位于骶前,其中2例伸入骶孔导致其扩大及周围骨质硬化(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各1例)。病变对周围脏器以推移改变为主,无明显外侵。大部分肿瘤密度或信号不均匀(11/16),但中央大片囊变更多见于神经鞘瘤(8/11vs.0/5)。增强扫描神经鞘瘤多呈环状强化(7/11),而神经纤维瘤多为不规则强化(4/5)。②术中发现大部分病灶包膜光整,易分离(9例),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③肿瘤剖面见不同程度的囊变,神经鞘瘤囊变范围相对较大。结论:典型的盆腔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表现为位于骶前较大的、圆形、边界光整的不均质肿块;可引起骶骨的吸收硬化,但不会侵犯邻近脏器;中央大片囊变或环状强化提示神经鞘瘤可能。  相似文献   
4.
1 临床资料 我院1990/2002年12 a间共收治重型病毒性肝炎78(男68,女10)例,其中并发自发性腹膜炎(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2例,占同期重型肝炎的41.03%. 78例中,年龄12~71岁,临床诊断和分型参照2000 年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1],其中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8例,亚急性重型病毒性肝炎15例,慢性重型病毒肝炎55例. 各型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SBP的发生率见表1. SBP在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中,以慢性重型肝炎发生率最高,急性重型肝炎次之,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生率最低,但三者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李小秋 《中国癌症杂志》2019,29(11):841-844
2017年1月与9月,《WHO头颈肿瘤分类》(第4版)与《WHO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修订第4版)两本蓝皮书相继面世,笔者也有幸受邀参与了《WHO头颈肿瘤分类》(第4版)一书中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有关章节的编写工作,分别对这两个新分类中关于头颈区黏膜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的内容更新、头颈区黏膜淋巴瘤的诊断方法以及该区域常见淋巴瘤类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6.
B淋巴细胞增生性疑难病例中IgH基因克隆性重排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IgH基因克隆性重排对B淋巴细胞增生性疑难病变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检测77例B淋巴细胞增生性疑难病例中IgH基因的克隆性重排情况,均采用BIOMED-2系统IgH克隆性试剂盒中FR1、FR2、FR3三组家族引物进行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硝酸银染色后观察,并对照最终病理诊断进行分析.结果 77例病变的最终病理诊断:B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12例,不能排除B淋巴细胞不典型增生或淋巴瘤20例,B细胞性淋巴瘤45例.三组中FR1、FR2和FR3至少有一个为阳性的比值分别为2/12、11/20(55%)和36/45(80%).B细胞性淋巴瘤中,FR1、FR2和FR3的阳性率分别为60%(27/45)、60%(27/45)、56%(25/45),其类型有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20例(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结外边缘区淋巴瘤18例,结内边缘区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7例,滤泡性淋巴瘤7例,套细胞性淋巴瘤1例,Burkitt淋巴瘤1例,浆细胞瘤4例,不能分型5例.FR1、FR2和FR3三者检测均为阴性但仍诊断为淋巴瘤9例(20%),其中1例后来出现肝脏B细胞淋巴瘤.对IgH基因重排阳性的B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和不典型增生14例的随访结果,4例重新取活检后诊断为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3例IgH基因重排检测为阳性.结论 联合检测IgH基因FR1、FR2和FR3克隆性重排对B淋巴细胞增生性疑难病变诊断有重要的辅助价值;对形态改变和免疫表型诊断淋巴瘤依据不足而基因重排阳性者,重取活检或随访有一定价值;对阴性病例有必要补充IgH基因重排及IgK和IgL基因重排的检测以提高检测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李小秋 《中国癌症杂志》2014,24(10):721-726
2008年版WHO淋巴瘤分类出版以来的数年中,淋巴瘤病理相关的知识又有所更新。对于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人们较关注那些高度侵袭而又异质的亚型(例如: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并努力尝试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上建立起更好的分型方法。此外,人们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并处理明显的恶性淋巴瘤以及那些并不具有明确恶性行为、克隆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之间的“边界性”病变的兴趣也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有关T和NK(T/NK)细胞的亚群构成、细胞分化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新近认识到的外周T/NK细胞淋巴瘤中的遗传学异常和信号路径调节失常,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肿瘤的生物学特性。临床惰性、克隆性T/NK细胞增生性病变、特别是发生于黏膜皮肤部位者,也愈发受到人们关注。这些新的知识进展会推动淋巴瘤分类不断向前演进。  相似文献   
8.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一种起源于滤泡生发中心B细胞的淋巴瘤,其发病率在美国和西欧最高,而在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相对较低。FL主要累及淋巴结,通常表现为无痛性多发淋巴结肿大。原发于淋巴结外的FL常见于胃肠道、软组织、乳腺及眼眶附属器。FL患者多表现为惰性临床过程,总生存率较高,但多数患者仍会复发或进展。回顾FL的预后因素,为指导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阿奇霉素致视力模糊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科用门冬阿奇霉素注射治疗发热患者 ,2 0 0 3年 5月— 11月分别出现 1例视力模糊的副作用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例 1,男 ,战士 ,2 1岁 ,因发热伴头痛 1d入院 ,体征 :体温 39 5℃ ,咽部充血 ,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增粗 ,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腹无阳性体征。患者无眼病史。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予阿奇霉素 0 5 g加入生理盐水 10 0ml静滴 ,1次 /d。维生素C 3 0g、维生素B60 2g加入 10 %葡萄糖 5 0 0m1静滴 ,1次 /d。 2d后患者出现视力模糊 ,看远物不清 ,眼睛无红肿、疼痛 ,无畏光流泪 ,请眼科会诊 ,眼底检查无异常 ,视…  相似文献   
10.
病例资料 患者,女,9岁,行走不稳多年。自述双下肢无力,摇摆不定。体检:身高110cm,体重30kg;双下肢对称,行走略显摇摆步态,既往无明显外伤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