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9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声带任克水肿术后的病理特征。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110例声带任克水肿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88例,女性22例,年龄38~79岁,平均53.0岁,中位年龄52岁,单侧病变者1例,双侧病变者109例。吸烟者76例(69%),无吸烟史者34例(31%),所有患者均在全麻支撑喉镜下遵循嗓音外科原则行手术治疗,术中尽量清理黏膜下胶冻样物,切除病变组织,保留适量正常黏膜覆盖声带术后创面,将切除的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中年以后为任克水肿的好发年龄,吸烟是其重要发病原因。喉镜下主要表现为声带鱼腹样改变,有时合并息肉或角化。110例患者病理结果中24例具有鳞状上皮增生,8例轻度不典型增生,1例中度不典型增生,12例合并鳞状上皮角化或角化不全。结论吸烟是引起声带任克水肿重要的致病因素。部分声带任克水肿患者伴有不典型增生或角化等病理改变,其可能为喉癌前病变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行开放性手术下咽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8年12月行开放性手术的64例下咽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2010AJCC TNM分期:T1期3例(4.7%),T2期11例(17.2%),T3期15例(23.4%),T4期35例(54.7%)。随访所有患者术后生存情况;Kaplan Meier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并行Log rank检验,Cox回归模型对生存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4例患者失访3例,随访率95.3%。27例死亡患者中病理淋巴结阳性者23例(85.2%),术后咽瘘者10例(37.0%),淋巴结复发者18例(66.7%);34例存活患者中病理淋巴结阳性者17例(50%),术后咽瘘者6例(17.6%),淋巴结复发者1例(3.0%)。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咽瘘及淋巴结复发是影响下咽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淋巴结转移及术后放/化疗是影响下咽癌患者术后淋巴结复发的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咽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预后较差,对影响下咽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因素的淋巴结转移、咽瘘以及淋巴结复发应予以重视,淋巴结转移及术后同步放化疗是淋巴结复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团体心理辅导对突发性耳聋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61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按时间点前后分为实验组83例和对照组78例。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团体心理辅导。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并对两组不同程度耳聋患者的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除轻度耳聋外,中度以上的耳聋患者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和家属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提高治疗的有效率,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推动了优质护理向专科化与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NBI)内镜在喉癌术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自2010年1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喉部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鳞状细胞癌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行NBI内镜检查,对疑似复发患者行病理活检,比较白光内镜及NBI内镜诊断的差异及与活检病理的相关性。结果喉癌术后患者病理活检中,鳞癌10例,炎症及肉芽肿5例,不典型增生6例。白光内镜诊断的准确性为73. 3%、灵敏度为40. 0%、特异度为80. 0%,NBI内镜诊断的准确性为95. 0%、灵敏度为90. 0%、特异度为96. 0%。NBI内镜诊断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白光内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喉癌病变的NBI分型与病理结果呈明显正相关(r=0. 714,P <0. 05)。结论 NBI内镜能明显提高喉癌患者术后早期复发的检出率,较好地预测病变性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声带白斑术后临床病理类型与术前电子喉镜形态学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273例入院诊断为声带白斑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4例(93.04%),女19例(6.96%);年龄21~82岁,中位年龄53岁;吸烟指数<400者147例(53.85%),≥400者126例(46.15%),病程1周~20年,中位病程3个月;收集电子喉镜下所见声带白斑病灶边界对比度、表面光滑程度、病灶大小、形状、是否为双侧病变及是否累及前联合等资料,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项资料与术后病变组织的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273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单纯鳞状上皮增生116例,粘膜轻度不典型性增生81例,中度不典型性增生44例,重度不典型性增生22例,原位癌10例;多因素分析表明,喉镜下所见声带白斑边界是否清晰、白斑面积大小和是否累及前联合是影响声带白斑病理类型的独立危险因素,白斑边界不清晰、白斑面积较大、前联合受累相对各自对立特征在病理不典型增生程度至少高一个级别的可能性分别为3.13、1.91、2.50倍。结论白斑病灶边界不清、面积较大、前联合受累等喉镜下的表现是预测声带白斑病理结果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1A基因(Ras association domain family 1A,RASSF1A)的表达与喉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喉角化症组织43例、喉鳞癌组织31例作为实验组,取冷冻新鲜尸头正常声带黏膜8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组织的 RASSF1A 蛋白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正常喉黏膜、喉角化症及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RASSF1A 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58.25%±8.8%、47.22%±2.25%和21.36%±10.98%,喉鳞状细胞癌组织中 RASSF1A 的表达强度低于喉角化症及正常喉粘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喉角化症与正常喉黏膜组织中的 RASSF1A 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 I~IV期喉癌组织中 RASSF1A 的表达强度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癌组织中 RASSF1A 阳性细胞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SSFlA 表达降低可能与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对鉴别癌前病变与喉癌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仅存单耳听力的中耳手术和听力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5-2011年间手术的12例仅存单耳听力的中耳手术后的听力改善情况。其中9例完成开放式鼓室成形术,2例行完桥式鼓室成形术,1例完成外耳道切除+游离皮瓣修复+鼓室成形术。结果所有病例随访不少于1年,12例均干耳。语频段听力测试气骨导差缩小30dB以上者3例,20dB以上者4例,10dB以上者3例,2例听力与术前基本相同,未发生术耳感音神经性聋并发症。结论对于仅存单耳听力的中耳手术是可行的,同期可以完成听力重建维持或提高现有听力,术中尽量避免对内耳可能的损伤,减少感音神经性聋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支架再造全耳郭后血管生成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背景:课题系镍钛记忆合金丝网支架全耳郭再造的系列研究,在动物体内完成的皮肤扩张及支架植入已取得初步成功。 目的:观察镍钛记忆合金丝网作为耳再造支架进行全耳郭再造后血管生成情况。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动物实验。于2004-04/2005-10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中心实验室、安徽省立医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核医学科完成。 材料:新西兰大白兔12只分成皮肤扩张组和未扩张组,每组6只。 方法:扩张组先行植入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皮下扩张后再植入已制成人耳郭形状的镍钛合金丝网作为全耳郭再造的支架,未扩张组则直接皮下植入支架。 主要观察指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支架植入后1,3,6,9,12个月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1的表达;利用放射性核素^99Tc^m-PYP动态观察支架植入后1,3,6,9,12个月支架植入处局部新生血管增加的变化情况。 结果:连续观察12个月扩张组5只动物局部生长良好,再造耳郭形态较满意。1只动物于12个月时出现支架外露,再次修补成功。未扩张组未发生支架外露,但外形表现较扩张组差。支架植入后周围组织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数量和CD31标记的微血管数逐渐增多,3个月达高峰,6个月后数量趋于稳定。支架植入后3个月扩张组明显多于未扩张组(P〈0.05)。^99Tc^m-PYP放射性核素显像显示植入侧与对侧的单位像素放射性计数比值在3个月时最大,超过对侧近50%,而在9个月和12个月时比值接近。 、结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支架植入皮下可以顺利完成纤维血管化过程,获得较理想的耳郭外观形态效果;通过放射性核素显像技术可以动态观察血管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声带麻痹(VCP)患者的病因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9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就诊的173例确诊为VCP的患者,统计其临床特征并分析致病原因。结果173例VCP患者中,92例(53.2%)左侧VCP,36例(20.8%)右侧VCP,45例(26.0%)双侧VCP。医源性损伤包括:牵拉伤、热灼伤、离断伤等,损伤部位在左侧、右侧或双侧的不同解剖位置。医源性损伤105例(60.7%)居首位;其次是喉外肿瘤和占位性病变31例(17.9%)。结论单侧VCP较双侧VCP常见,左侧较右侧更为常见。不同病因所致VCP嗓音学特点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病因所致VCP,因损伤的程度、性质及解剖位置不同,嗓音学特征差异也较大,可比性较低。医源性损伤仍是导致VCP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喉外肿瘤和占位性病变。抗病毒药物、激素联合营养神经药物的保守治疗或可作为病毒感染或特发性病因的首选治疗,但对治疗效果不应抱有过高期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