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1.
2002~2006年,我科应用Richard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1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植骨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至2011年3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植骨术治疗跟骨骨折病例30例(32足),骨折按Sanders标准分型,Ⅱ型14例,Ⅲ型11例,Ⅳ型5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8~36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3个月余骨折均愈合。术后切口延迟愈合1例,距下关节炎1例。术后足部功能评分按Maryland标准评分,优18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90%。结论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植骨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大转子重建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或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用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2例高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或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大转子重建型人工髋关节置换进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12例均获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12 ~48个月,平均(16±1)个月.优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为83.3%.结论 应用大转子重建型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转子间粉碎性骨折或合并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可靠,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练,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104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新鲜股骨颈骨折、陈旧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无菌性坏死、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四种较常见的髋关节伤病,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为术前适应证的选择及疗效分析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4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种进行分组:新鲜股骨颈骨折组32例(30.8%),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22例(21.1%),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组34例(32.7%),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组16例(15.4%),术后随访12.0~144.0个月,各组进行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统计.结果 新鲜股骨颈骨折组、陈旧性股骨颈骨折组、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组、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组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92.6±5.8)、(90.1±5.2)、(86.3±4.6)、(81.9±4.1)分,较术前(25.6±1.8)、(36.7±2.6)、(52.9±4.3)、(42.1±3.8)分均有大幅提高(P均<0.05).结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以上四种髋关节疾病均具有良好疗效,具有住院时间短、恢复快、治愈率高及降低并发症发生等特点,强调要重视并发症的防治.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 in novel femoral neck fracture,old femoral neck fracture, asept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d coxa degenerative osteoarthropathy. To provide instructions to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treatment effects analysis.Methods One hundrde and four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by disease type: novel femoral neck fracture group (n = 32 ), old femoral neck fracture group (n = 22) ,asept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group (n =34) and coxa degenerative osteoarthropathy group (n = 16). These patients were followed-up for 12 - 144 months after THR, their Harris standard score and complications data,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fter operation, the Harris standard scores were 92. 6 ± 5.8,90. 1 ± 5. 2,86. 3 ± 4. 6,81.9 ±4. 1 in novel femoral neck fracture,old femoral neck fracture,aseptic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d coxa degenerative osteoarthropathy groups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cores before operation (25.6±1.8,36.7±2.6,52.9±4.3,42. 1 ±3.8,Ps <0.05). Conclusion THR has good effects in the four types of diseases. Short length of stay and high healing rate are marked characteristics of THR. More attention shoud be paid to the complications of THR.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数字化骨科技术制作出个体化导向模板,在导板引导下在下颈椎实物模型上置入椎弓根螺钉,并比较其与传统徒手置钉方法在置钉准确率方面的区别。方法 随机选取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住院行颈椎CT三维重建的患者CT资料30例,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模拟椎弓根螺钉置钉,设计出最佳进针钉道。继而通过逆向工程软件提取设计出个体化反向模板,3D打印制作出椎体模型及带钉道的导向模板。在C3-C6椎体模型上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于一侧应用导向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组),另一侧徒手置钉(徒手置钉组),检查并比较两组的置钉准确率。结果 所有颈椎椎体模型双侧均顺利完成置钉,共240枚螺钉。导向模板组116枚螺钉(96.7%)位置为Ⅰ级,4枚螺钉(3.3%)为Ⅱ级,而徒手置钉组73枚螺钉位置为Ⅰ级(60.8%),17枚螺钉(14.1%)为Ⅱ级,11枚螺钉(9.2%)为Ⅲ级,19枚螺钉Ⅳ级(1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计算机辅助软件与3D打印机制作出个体化导向模板,在导板引导下在...  相似文献   
6.
掌侧入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掌侧人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手术治疗掌侧Barton骨折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17~69岁,平均41岁,新鲜骨折25例,陈旧骨折5例.采用"T"钢板固定内固定23例,钢板结合克氏针固定7例.[结果]随访11~40个月(平均28个月),掌倾角、尺偏角、腕掌关节半脱位均获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照Garland-Werley功能评估标准:优21,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结论]掌侧Barton骨折手法复位容易,外固定维持复位位置较难,应早期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背景:目前,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保残与非保残重建的优劣以及保残重建对本体感觉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移植保残重建与非保残重建后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的1年随访。方法:回顾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75例,其中非保残重建37例,保残重建38例,均使用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进行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KT2000检测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并采用被动角度重复试验进行本体感觉测试。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患膝关节活动度均已基本恢复正常,患膝治疗后6个月、治疗后1年Lysholm评分,IKDC评分及KT2000检测较治疗前均获改善(P<0.05),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6个月及1年保残组健侧和患侧本体感觉偏差小于非保残组(P<0.05)。治疗后摄片检查发现两组各有2例患者胫骨骨道偏离理想位置,未见独眼畸形发生。结果表明,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移植保残重建有利于患者修复术后本体感觉的恢复,并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权良忠  郭哲  毛路  童立  陈辉海  王辉 《安徽医药》2012,16(7):993-994
目的评价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合被动活动器(CPM)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2007年5月—2009年8月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35例股骨远端骨折,其中A1型10例,A2型6例,A3型3例,C1型7例,C2型7例,C3型2例,术后早期进行伤肢CPM锻炼。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4~24月,平均13月,骨折在6~9月内愈合,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Kolmert膝关节评分,优良率为95%。结论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骨折愈合快,术后早期可进行伤肢CPM锻炼,并发症少,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后路椎体间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资料完整的6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根据固定方式分为A、B两组.A组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40~56岁,平均48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4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6例,腰椎退行性不稳8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4例.B组应用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42~67岁,平均52岁.术前诊断:腰椎椎间盘脱出5例,腰椎椎间盘术后复发6例,腰椎管狭窄症7例,腰椎退行性不稳6例,退行性腰椎滑脱症8例.使用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对两组患者术前评分及术后评分,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融合率、医疗费用、手术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ODI评分、VSA视觉模拟评分术前与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 05),两组融合率分别为92%、94%.结论 单、双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临床疗效均满意,单侧椎弓根螺钉椎体间融合术创伤小,经济简便,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较好选择;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长期疗效尚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经伤椎置钉与传统跨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17例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A组),15例采用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B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植骨融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高度和后凸畸形(Cobb角)的纠正与随访丢失、术后下腰痛的Denis评分比较。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219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涉及椎体、术前伤椎高度和Cobb角差异、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伤椎高度、Cobb角恢复,术后远期伤椎高度、Cobb角丢失程度,Denis评分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经伤椎置钉可有效减少术后后凸畸形纠正的丢失。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