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7 毫秒
1.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胸主动脉腔内隔绝术(TEVAR)治疗65岁及以上B型胸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5-2012-12我院159例经TEVAR治疗的TBA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所纳入患者分为65岁组(A组)和≥65岁组(B组),比较两组之间TEVAR结果。结果:A组与B组围手术期并发症(18.9%∶15.6%,P=0.668)、30 d病死率(3.9%∶3.1%,P=1.000)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中期随访,A组与B组主动脉相关中期事件(5.7%∶3.2%,P=0.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检验显示,两组5年免于主动脉相关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4),免于非主动脉疾病生存率差异显著(Log-rank P=0.009)。结论:TEAVR治疗65岁及以上TBAD患者安全有效。与小于65岁患者相比,年龄增加未增加中期主动脉相关死亡和主动脉相关事件。  相似文献   
2.
脉冲电磁场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观察脉冲电磁场 (PEMFs)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MSCs)成骨能力的影响。方法 :hMSCs受频率 12Hz、场强 1.1mT的PEMFs刺激 8h/d ,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 ,观察细胞超微结构、骨钙素、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 ,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核固红钙染色。结果 :脉冲电磁场作用后的细胞增殖能力提高 ,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透射电镜观察提示细胞成熟 ,核固红钙染色、骨钙素、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均阳性 ,ALP活性增高。结论 :hMSCs经合理的PEMFs体外刺激后 ,细胞增殖加速 ,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特点及诱导条件下的成骨能力。方法 抽取人骨髓组织,梯度离心后,保留贴壁细胞传代,稳定传代后改用含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的诱导培养液,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进行观测。结果 原代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0~12d左右即可长满,并可稳定传代,传代细胞5~6d即可传代,在诱导培养液中2周形成多层结构,并聚集成细胞钙化结节。诱导培养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结论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合理的体外诱导培养后,符合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可为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自体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后≤6个月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5-01之前公布随访数据的DES置入后≤6个月对比≥12个月DAPT的随机对照试验。计算机检索PubM 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同时手动检索国内外相关心血管会议记录,由两名研究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估,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个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15 378例患者,术后接受DAPT治疗≤6个月为7 672例(≤6个月DAPT组),≥12个月为7 706例(≥12个月DAPT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12个月DAPT组相比,≤6个月DAPT组可有效降低主要出血(比值比=0.58,95%可信区间:0.37~0.91,P=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全因死亡(比值比=0.90,95%可信区间:0.73~1.11,P=0.314)、心原性死亡(比值比=0.93,95%可信区间:0.70~1.24,P=0.617)、心肌梗死(比值比=1.13,95%可信区间:0.91~1.41,P=0.275)、支架内血栓(比值比=1.21,95%可信区间:0.79~1.85,P=0.382)、脑血管意外(比值比=1.00,95%可信区间:0.66~1.51,P=1.000)方面,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接受DES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6个月DAPT组与≥12个月DAPT组在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6个月DAPT组能有效降低出血风险,更适用于新一代DES置入后,高出血风险、低血栓风险、服药依从性差和正常药物反应性的患者。然而≤6个月DAPT组对置入DES的特定中国人群临床结局的影响仍有待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去验证。  相似文献   
5.
屈曲暴力致颈椎小关节脱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颈椎小关节脱位的动物模型,探讨屈曲撞击暴力作用下,颈椎关节突关节的稳定因素。方法:26只犬按照手术预处理不同分为3组,A组:6只.切断犬C5~C6间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B组:10只,在A组处理方式的基础上破坏犬C5~C6间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及黄韧带;C组:10只.在B组的基础上切断C5~C6间前纵韧带。以BIM—Ⅱ型撞击机在同样致伤条件下对这3组动物进行撞击实验:实验结果通过影像学检查和行为学观察评价结果:A组动物均未发生小关节突关节脱位。B组有5例发生小关节脱位:C组有9例发生小关节脱位。结论:关节突关节的关节囊、黄韧带和前纵韧带是维持颈椎关节突关节稳定性的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及预测因子。方法:全面检索PubMed、Springer、Elsevier-SDOL、EMbase、SSCI、CNKI、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1月发表的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研究文献。利用疾病患病率或发病率质量准则评价文献质量,运用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2.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研究,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共包含2 423例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总体发生率为20.5%(95%CI:18.5~22.7)。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预测因子包括:经心尖途径、早期手术经验不足、瓣膜栓塞或需要置入第2个瓣膜、大出血或致命性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手术时间、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结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肌损伤的总体发生率高达20.5%,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应当针对其预测因子进行早期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脉冲电磁场 (PEMFs)刺激体外分离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MSCs) ,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 PEMFs (1 2Hz、 1 1mT、 8h/d)刺激hMSCs体外培养 ,计算细胞的倍增时间 ,观察细胞超微结构 ,放免法测定骨钙素的分泌情况和钙化结节VonKossa染色。结果 脉冲电磁场作用后的细胞增殖能力提高 ,细胞形态发生变化 ,透射电镜观察提示细胞成熟 ,VonKossa钙染色阳性 ,骨钙素的分泌活性增高。结论 hMSCs经合理的PEMFs体外刺激培养后 ,不仅能够大量扩增细胞 ,同时能够向成骨细胞转化 ,具有一定的成骨活性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种子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震区驻军医院在雅安芦山“4·20”地震伤员早期救治经验. 方法 启动应急预案,建立帐蓬医院,依据《战伤救治规则》基本原则,针对本次地震伤员特点对伤员展开急救拣伤分类、紧急救治、分流、专科处理和后送等. 结果 地震后医院迅速启动重大灾害紧急救援预案,20min后向震心重灾区派出了装备齐全的应急医疗队;在医院展开了帐篷医院.2周内共收治地震伤员181例,现场直接转入伤员68例(37.6%),从经初步救治处理后转入(包括其他医院转院)伤员113例(62.4%);实施手术49台次,其中急诊手术30台次;34例(含14例重度伤员)在生命体征平稳后转送至上级医院.所有伤员无一例死亡,手术伤口无一例感染. 结论 军队医院平时完善的应急预案和物资储备、统一有序的指挥、规范的分级救治体系和训练,保证了对地震伤员的高效、高质量规范救治.但在精确的伤势(情)判断方法与标准、完善设备条件、伤员后送标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前临床上对不同年龄阶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MSCs)的体外培养增殖能力以及分化情况尚无确切的参数和统一的标准.随着 hMSCs的纯化、体外扩增和诱导分化技术的发展,使其临床应用成为可能.但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提供足够和有生长活力的种子细胞, hMSCs的质、量受年龄、性别、培养条件、疾病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年龄的 MSCs体外增殖、分化特点有很大差异.因此,掌握不同年龄阶段的 hMSCs的生物学特点、所培养的自体 hMSCs是否能满足修复患者骨缺损的需要、确定不同年龄阶段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分化的各种参数,为临床上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对种子细胞的需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离心管技术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谢肇  许建中  解志杰  罗飞  单建林  朱灏 《重庆医学》2002,31(11):1077-1079
目的 观察离心管技术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软骨的细胞生物学特点,探讨该技术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取3周龄兔关节软骨的表层软骨,经酶消化获得大量的软骨细胞,用离心管技术构建软骨组织,对培养3周的组织工程软骨进行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3H-TdR掺入量等检查。结果 组织学显示软骨细胞位于陷窝,基质异染,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细胞内富含高尔基体,分泌囊泡和糖原颗粒,^3H-TdR掺入量显示软骨细胞DNA较正常软骨细胞明显增强。结论 离心管内软骨细胞的增殖较正常关节软骨增强,离心管技术可用于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