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根据现状设定目标值,对影响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制定并实施对策。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将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率从30%下降到8.9%。结论:品管圈活动能够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率,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中晚期淀粉样变心肌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4例淀粉样变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护理体会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4例患者经过强心利尿等抗心衰以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护理方面加强基础护理、对症护理以及病情观察,1例病症状改善后出院,2例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死亡.结论 目前在我国淀粉样变心肌病在治疗上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同时淀粉样变心肌病在中晚期以顽固性心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治疗上以对症治疗以及营养支持为主,该类患者预后差,约70%左右的患者在1年内死亡,因此,在护理上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对症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协助医生早期明确诊断,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托拉塞米(torasemide)是新的长效吡啶磺酰脲类强效袢利尿剂,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症状,通过利尿和排钠,减轻血管内外的过多液体,降低心室壁压力,提高泵功能。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是具有拟交感活性的正性肌力药物,二者能刺激心脏的β1肾上腺受体,激活腺苷环化酶,使三磷酸腺苷转化为环磷酸腺苷,促进Ca^2+进入心肌细胞膜,选择性增加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肺毛细血管楔压,改善心功能,同时小剂量多巴胺激动多巴胺受体,选择性地扩张肾血管床,改善肾灌注,引起尿量增多。三者在心内科为常见药,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三者在同时应用中会发生混浊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以5例诊断为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治疗方法,并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总结。结果 5例患者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螺旋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与常规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较,更有利于患者双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功能,更符合人的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经肱、桡动脉路径行PCI在很大程度上已取代了传统的经股动脉路径[1],但和股动脉相关,肱动脉比较游离,在压迫止血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压迫位置准确,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壁的一部分撕裂而形成夹层,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形成主动脉壁层分离。临床上常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疼痛、休克或压迫症状,是血管外科最凶险的疾病,发病24 h内病死率40%,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病死率都很高。近年来临床上通过带膜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的开展,为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微创有效的治疗途径。我科2009年12月~2010年10月对13例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了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取得了满意效果,现  相似文献   
8.
郭春芳  朱林锋  沈磊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641-1642
目的探讨院外自助式心脏康复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入选条件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加院外自助式心脏康复和常规护理的护理方法,分别于出院后6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效果观察指标。结果试验组的体重指数、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空腹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均较对照组控制有效,两组比较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每次康复锻炼的时间和每周康复锻炼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自助式心脏康复模式帮助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进行康复,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降低冠心病患者可逆性危险因子,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一次性输液针因其性能的局限,常规在病人输液结束后即予以拔除。然而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因病情需要,短时间内再次静脉给药,重新进行静脉穿刺,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不利于病人血管的保护,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往往还会埋下护患纠纷的隐患。鉴于此,笔者将一种在不拔针的基础上暂时保留静脉通畅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技术(CT angiography,CTA)检查所致呃逆的原因,并总结护理对策。方法分析冠状动脉CTA检查后20例呃逆患者发生呃逆的原因,建立呃逆评估表,根据评估表,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 3例1级呃逆患者通过分散注意力、运用深吸气后屏气方法后,6h呃逆症状得到缓解;11例2级呃逆患者,在1级呃逆的处理方法上,协同弯腰喝水以及按压劳宫穴方法后,10h呃逆症状得到有效缓解;6例3级呃逆患者采用肌内注射胃复安,3h后呃逆症状发生的频率较前减轻。结论呃逆发生原因包括心理因素、禁食及环境温度、药物和输液因素,针对原因按呃逆分级护理,可促进患者呃逆症状改善,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