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目的:观察外周结合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影响。方法:将3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使用"8"字形磁刺激线圈给予治疗组患者非受累侧皮层M1区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频率1Hz共1200个脉冲磁刺激,随后给予患侧上肢Erb's点iTBS模式刺激共600个脉冲,刺激强度为能引起患侧拇短屈肌肉眼可见细微收缩最小强度。对照组给予假刺激,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治疗共持续5周,每周治疗5天,每天治疗1次。观察其对患者患侧上肢改良Ashworth评分、Tardieu评分的影响,同时观察治疗前后患侧上肢正中神经腕水平H反射潜伏期及H_(max)/M_(max)肌电生理指标的变化,与对照组做比较。结果:治疗组偏瘫侧上肢MAS评分治疗前后分值差:肘屈曲、肘伸展、屈指间关节、伸指间关节与对照组差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ardieu评分治疗前后分值差:肩水平内收、肘屈曲(肩内收位)、肘伸展(肩外展位)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肩前屈、肩外展、肘伸展、腕屈曲、伸腕MAS评分、肩内旋、前臂旋前(肩内收位)、前臂旋后(肩内收位)Tardieu评分差值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偏瘫侧上肢正中神经H反射潜伏期、H_(max)/M_(max)治疗前后差值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外周磁刺激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可能有助于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2.
朱光跃  刘开智  李彩霞 《新医学》2001,32(10):609-609
1病例报告例1女,56岁。2年前无诱因出现心悸、气促,活动后加重,休息或者突然改变体位后症状消失,并曾多次出现发作性晕厥伴间断性发热、咳嗽。曾就诊于多家医院,诊断为左心房黏液瘤、房间隔缺损。2日前生气后心悸、气促加重,突然晕厥1次于1997年6月12日入院。既往无风湿性疾病史,否认遗传性疾病史。已婚,生育2女,幼女身体欠佳。体格检查:神志清晰,身高176cm,体重64kg,四肢长,手指细长。胸廓扁平,双肺呼吸音清。叩诊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分,心律整齐,坐位听诊心尖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第一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磁刺激干预外周神经的同时使用功能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记录脑皮层光学信号改变,探索外周神经刺激与皮层功能近红外信号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健康成年人8例,使用15Hz,2.7T强度刺激受试者手部。研究采用Block设计,刺激10s,休息20s,共重复刺激5次。同时使用fNIRs监测受试者脑皮层信号的变化。每个受试者在接受真正刺激前,先进行一组假刺激作为对照。结果:在健康成年人中,外周磁刺激可引起感觉-运动皮层血流动力学响应变化,该现象在假刺激组未出现(P0.05,未矫正)。在进行偏侧手刺激时,多个受试者感觉-运动所在脑区(通道23、24、27、28、42、44、45、48)信号刺激时较刺激间歇有显著差异(P0.05,未矫正),且皮层血流动力学响应具有偏侧性。结论:fNIRs可以实时反映外周神经磁刺激引起的皮层血流动力学响应变化。rTMS-fNIRs实时监测模式提供了外周神经磁刺激时脑皮层的局部脑皮质脑激活的评估方法,这对于研究外周神经磁刺激干预与脑区激活的量效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正>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rPMS)作为一种远隔神经肌肉刺激模式正在运用于临床,发挥双向的神经激活作用,其疗效也在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1]。rPMS常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联合使用,形成了外周联合中枢双靶点磁刺激[2]。但目前rPMS及其与rTMS联合临床应用尚无统一认识,缺乏规范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