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探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对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Pusher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姿势镜反馈下的平衡训练;试验组采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urke倾斜量表(BLS)、Berg平衡量表(BBS)及Biodex平衡仪中的姿势稳定测试(PS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1)倾斜程度:两组BL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静态平衡:两组睁、闭眼下PST中总稳定值(OSI)、前后值(API)及左右值(ML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动态平衡:两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可明显提高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且效果优于常规姿势镜反馈下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中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常累及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典型症状为肢体疼痛、麻木、感觉异常等[1-2]。DPN患者常存在躯体感觉输入减少及运动表现减弱等问题,导致其在进行转移、步行等日常功能性活动时难以维持身体平衡,甚至在睁眼的情况下也可能跌倒[3]。平衡功能障碍是导致患者跌倒、骨折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4]。DPN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阐明,临床治疗上西医以对症治疗为主,中医则采用辨证论治,但目前尚无公认的特效治疗方法[5]。本研究旨在探讨虚拟运动游戏对DPN患者静、动态平衡和跌倒风险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恢复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7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镜像疗法组、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每组各25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常规作业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等治疗;镜像疗法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进行镜像疗法训练;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在镜像疗法组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采用上肢Fugl-Meyer量表、Wolf运动功能测试、屈肘和伸腕肌最大等长收缩均方根值和积分肌电值、改良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上肢功能状况。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上肢Fugl-Meyer量表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分、屈肘和伸腕肌最大等长收缩均方根值和积分肌电值、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治疗前提高,且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组优于镜像疗法组和常规治疗组,镜像疗法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疗法和镜像疗法联合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虚拟运动游戏对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DPN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5例。两组均接受血糖控制及神经营养等基础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包括理疗、针灸(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等,对照组采用传统平衡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虚拟运动游戏。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 、“站立-行走”测试(TUGT)、Biodex平衡仪:姿势稳定测试(PST)、稳定极限测试(LOST) 和跌倒风险测试(FRT),其中PST指标(总稳定值OSI、前后值API、左右值MLI)评估静态平衡能力,BBS、TUGT及LOST指标(总稳定极限值、完成时间)评估动态平衡能力,FRT指标(FRI)评估跌倒风险。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BBS及LOST(总稳定极限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OSI、API、MLI、TUGT、LOST(完成时间)及FR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虚拟运动游戏可显著提高老年DPN患者静、动态平衡能力及降低跌倒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疗法对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4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中枢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物理治疗等常规疗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治疗前后采用Modified House-Brackmann量表(MHBN)及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评估面神经功能及治疗效果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MHBN分级、FDIp评分和FD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的MHBN分级、FDIp和FDI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常规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面瘫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6-11月于浙江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tDCS组和联合组,每组各20例。常规治疗组进行常规言语训练。t DCS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由专业治疗师进行tDCS训练。联合组在tDCS组的基础上应用镜像神经元疗法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对患者的自发语言、听理解、复述及命名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计算出失语商(AQ);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BDAE)评价患者言语功能状况,根据治疗前后评估结果列出显效、有效、无效例数,计算总有效率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的WAB评分、AQ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的WAB各项指标及AQ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WAB评分中自发语言、听理解、复述及命名得分分别为(12.05±1.79)分、(88.30±21.26)分、(50.65±11.69)分、(39.65±8.47)分,AQ评分为(28.22±3.38)分,明显高于t D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DCS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BDAE评分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t DCS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镜像神经元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的言语功能。  相似文献   
7.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