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  对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改进,并对其切除颈静脉球瘤(glomus jugulare tumor, GJT)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行肿瘤切除术的GJT患者。手术方式以颞下窝A型入路为基础,并在面神经前移、乙状窦处理方式方面予以改进。术后6 h复查CT评估有无出血灶,术后2周复查MRI明确有无肿瘤残留。对患者定期随访,术后1年复查MRI了解有无复发征象并评估面神经功能。  结果  共纳入39例行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肿瘤切除术GJT患者。其中术前面神经功能House-Brackmann(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12例、6例、8例、9例、3例、1例。3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死亡、偏瘫、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脑脊液漏,经脑脊液引流等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术后6 h颅脑CT检查均未发现颅内出血;术后2周MRI检查示37例(94.9%)患者肿瘤病灶完整切除,2例(5.1%)患者为近全切除。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Ⅱ、Ⅲ、Ⅳ、Ⅴ、Ⅵ级分别为8例、16例、9例、4例、2例、0例,面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1年,1例患者肿瘤复发,予以补充放疗,随访过程中肿瘤无显著增大。  结论  改进的颞下窝A型入路GJT切除术不仅可保留经典颞下窝A型入路的优势,且通过改变面神经前移方式有助于保全面神经功能、通过压闭而非结扎乙状窦减少脑损伤及脑脊液漏的发生,提高了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耳部恶性肿瘤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例耳部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鳞状细胞癌6例,腺样囊性癌6例;10例为初诊患者,根据改良匹兹堡分期标准,10例初诊患者中T1者1例,T3者3例,T4者6例,2例复发患者无法分期;4例手术切除,8例综合治疗(手术+放/化疗)。手术方式包括颞骨外侧切除术1例,颞骨次全切除术10例,颞下窝B型入路1例。利用生命表法计算生存率和Log-rank检验比较患者的生存差异。结果 随访8~53个月,3年生存率73%;单因素分析提示切缘阳性(P=0.033)与不良预后相关。结论 耳部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且病程隐匿,手术切除结合术后放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正>唐山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工作起步于2003年,经历了试点、扩大试点和全面普及3个阶段。2006年年底,全市参合农民共有162.59万人次得到合作医疗补偿,补偿总费用为13255.55万元,住院补偿14.88万人次,补偿总费用为10586.15万元,补偿万元以上为506人,合作医疗基金总使用率为74%,大病统筹基金使用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经耳囊径路在听神经瘤手术中的初步应用。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7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耳鼻喉科采用改良经耳囊径路行手术切除的8例听神经瘤患者,术后6h复查头颅CT排除颅内出血;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判定有无肿瘤残留。所有患者均行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按House—Brackmann(H—B)分级标准评估面神经功能。结果8例患者均完全切除肿瘤,面神经结构均保留。术后6h复查头颅CT,8例患者均无颅内出血;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8例患者均未见肿瘤残留。术后8例患者的患耳均丧失听力,其中5例出现眩晕,经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所有患者术后均无脑脊液耳漏、颅内出血,颅内感染、偏瘫等并发症,无一例死亡。8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周至5个月,平均(10.3±7.2)周。按照H—B分级标准评估面神经功能,其中3/8的患者为I级,3/8的患者为Ⅱ级,1/8的患者为Ⅲ级,1/8的患者为Ⅳ级。结论改良经耳囊径路可在保留耳蜗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对听神经瘤的完全切除,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面神经功能,并减少脑脊液漏等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及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共同举办的2013年第34届全国鼻内镜外科技术学习班暨额窦及颅底外科技术研讨班,于2013年3月13~16日在北京举行。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韩德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鼻科首席专家周兵,  相似文献   
6.
腺样体肥大(adenoidal hypertrophy)是儿童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导致双侧鼻堵、流涕、咳嗽、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通常认为其与儿童鼻窦炎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具体作用并不明确.腺样体切除术是腺样体肥大最常见的外科治疗手段,但目前仍存在术后出血、腺样体复发等风险.因此,许多学者开始研究鼻用激素对于腺样体肥大的治疗作用.本文就腺样体肥大在儿童鼻窦炎发病中的作用及鼻用激素对其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