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有关颈痛的相关职业类型的研究显示有某些职业群体颈痛患病率更高。该研究进一步分析职业、工作时长与颈痛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因素。数据来自美国国家健康问卷调查,是一项在美国普通成年民众间进行的横断性研究。该项研究调查了363629名年龄从18岁到64岁的各行业雇员。颈痛是指在过去三个月的非特异性颈部疼痛。收集的数据包括职业分类类型、工作时长、人口统计学特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检索中外文数据库中关于体外冲击波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纳入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370例MPS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体外冲击波组与激痛点注射组VA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0.35,95%CI(-1.02,0.32),P=0.30]。体外冲击波组较其他治疗组(电针、推拿按摩、牵伸训练)可以更有效地缓解疼痛[MD=-0.78,95%CI(-0.99,-0.58),P0.00001]。体外冲击波组与安慰剂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MD=-1.15,95%CI(-3.18,0.88),P=0.27],但结合森林图中黑色菱形的重心偏移程度可知治疗效果更倾向于体外冲击波组。结论:体外冲击波疗法优于激痛点注射、针灸推拿等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疼痛,避免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训练。治疗前后分别采用下肢Fugly-Meyer评定(FMA)、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评定。结果:治疗8周后,2组FMA、FAC、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0.01),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后,2组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NF技术结合立位下健肢抗阻迈步训练对偏瘫患者可更好地改善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新型管理模式对早期PD患者运动症状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PD患者(Hoehn-Yahr分级标准为I期、II期),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西药(美多芭125 mg,3次/d,餐前1 h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PD新型康复管理模式(加用PD康复操治疗,每次训练30 min,5次/周;并使患者成为PD康复俱乐部会员,定期参加俱乐部活动);2组患者均治疗12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统一PD评定量表(UPDRS III)、Berg平衡量表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治疗组UPDRS III、Berg平衡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UPDRS III评分和Berg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UPDRS III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Berg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对治疗前后UPDRS III分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言语表达、面部表情、强直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静止性震颤、手部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手指拍打试验、手运动、轮替运动、腿部灵活性、起立、姿势、步态、姿势稳定性、躯体少动评分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新型康复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早期PD患者的手部及下肢运动控制能力和平衡能力,提高患者的姿势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颈部脊髓损伤(SCI)后双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并比较完全性颈部SCI和不完全性颈部SCI之间的差异。方法:分别检测20例完全性颈部SCI患者、20例不完全性颈部SCI患者以及20例正常成年男性的胫神经、腓总神经、腓肠神经、隐神经的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结果:(1)运动神经: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末端运动神经潜伏期(DML)延长、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异常率都低于10%;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AMP)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异常率都高于20%,且完全性损伤组CAMP异常率高于不完全性损伤组(P0.05)。(2)感觉神经:完全性损伤组和不完全性损伤组的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降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其异常率为0。结论:颈部SCI患者双下肢运动神经存在轴索变性,完全性损伤比不完全性损伤更重,感觉神经无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分析老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伴失眠患者差异代谢标志物。方法 对比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后认识障碍伴失眠患者和单纯脑卒中患者各9例,通过对这18例受试者进行血清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筛选差异代谢物,探讨脑卒中后继发认知和失眠障碍的发生机制。结果 基于非靶向代谢组研究,发现老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伴失眠患者的差异代谢中脂类占绝大多数,其最多的是甘油磷脂类,多数呈含量下调趋势,4种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二烯酸、十八碳二烯酸、类花生酸、6-酮-前列腺素F1α)和两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烷酸、棕榈酸)在观察组含量均上调,鞘磷脂代谢产物神经酰胺和神经鞘氨醇磷酸胆碱含量下调,而二氢神经鞘氨醇含量上调;氨基酸代谢中两种差异代谢物(半胱氨酸硫酸酯和左旋精氨酸)含量在观察组中上调;剩余的5种差异代谢物上调的次黄嘌呤、左旋肉碱、睾酮和异丙肾上腺素,下调的有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伴失眠患者的血清代谢谱与单纯脑卒中者存在明显差别,多种代谢物及代谢通路可能参与老年脑卒中患者继发认知、失眠障碍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