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洪伟  张雷杨  陈鑫  徐弘锡 《重庆医学》2013,(30):3634-3635
目的探讨常见假性动脉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7例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介入等医源性所致患者10例,毒品注射所致患者6例,外伤所致患者1例;肱动脉假性动脉瘤2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5例。直接压迫治疗1例,其余均行手术治疗,均清除瘤体,其中补片修补3例,人工血管转流7例,自体大隐静脉转流2例,自体股浅静脉分支转流4例。结果术后除1例因家属放弃自动出院后死亡外,无其他死亡病例,所有患者症状体征均明显缓解,术后随访未发生肢体严重缺血导致截肢的病例。结论假性动脉瘤术中血管重建对于患者远期的生活质量能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艾司洛尔联合支架介入治疗急性主动脉夹层(AAD)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01—2018-06期间医院收治的64例AA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A组(常规降压+支架介入,n=31)和B组(艾司洛尔+常规降压+支架介入,n=33),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血压、心率(HR)变化,统计降压药物用量及降压、降HR达标时间,记录手术成功率,统计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1年病死率。结果:降压开始10 min(T1)~降压开始30 min(T3)两组收缩压、舒张压、HR均较降压开始前(T0)降低(P0.05),B组T1~T3点收缩压、舒张压、HR低于A组(P0.05);B组达目标血压、达目标HR时间均短于A组,各降压药物用量低于A组(P0.05);A、B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D支架介入围术期在常规降压治疗上联合应用艾司洛尔可缩短心率、血压达标时间,利于支架介入治疗,可能存在提高手术效果、降低手术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张雷杨  陈鑫  徐顺霖  郭子黄  石开虎  徐明 《江苏医药》2006,32(3):241-243,F0002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机制。方法制作F344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心梗周边区(治疗组),取1、3、5、7、9、15d后缺血心肌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波形蛋白的表达,了解梗死心肌纤维化程度,并应用血液动力学在术后各时间点检测大鼠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功能较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7、9、15d治疗组缺血心肌纤维化程度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明显改善缺血心脏功能。其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缺血心肌的纤维化,延缓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股胭动脉搭桥术对下肢股胭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患者进行治疗,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确诊和治疗的下肢股胭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患者229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股胭动脉搭桥术(治疗组)和腔内治疗(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对所有患者术后观察6个月,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平均剽肱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的平均影肱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两种方式一人造血管搭桥术和自隐静脉搭桥术的平均瑚V肱指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与治疗组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组两种方式的平均住院时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相比腔内治疗,股胭动脉搭桥术在对下肢股胭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瑚V肱指数,改善患者患肢的血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整合素相连激酶(IL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初步探讨其与NSCLC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切除的75例NSCLC患者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SCLC组织中ILK和MMP-9的表达水平,根据所得积分光密度(IOD)的中位数将75例患者分为ILK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MMP-9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各临床病理特征及ILK、MMP-9表达对生存的影响,并对ILK和MMP-9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ILK和MMP-9在NSCLC组织中均有表达,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本组75例患者中,ILK与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r=0.79,P0.05)。术后随访75例,随访至2009年1月31日时,中位生存时间30个月。ILK与MMP-9低表达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高于ILK和MMP-9高表达组(χ2=15.067,14.031,P0.05);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和病理类型对其生存期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450,0.078,1.460,1.623,P0.05);而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TNM分期ILK及MMP-9表达对患者生存期影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χ=3.936,15.169,20.529,15.067,14.301,P0.05)。结论 ILK和MMP-9的表达水平影响NSCLC患者的预后,MMP-9可能通过ILK途径促进肿瘤细胞浸润、转移。因此,ILK和MMP-9的表达检测对评估NSCLC患者预后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食管癌切除术后发生乳糜胸的有关因素,探讨乳糜胸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食管癌切除术后并发乳糜胸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手术方式与乳糜胸的关系、再次手术时机的选择及胸导管结扎的方法.结果 22例术后乳糜胸患者中14例经保守治疗治愈,8例经再次手术治愈.结论 对经保守治疗4~6d胸腔引流量未减少且每日大于800ml的术后乳糜胸患者,在其身体条件许可时应再次手术.食管癌切除术中预防性胸导管结扎可降低乳糜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残胃贲门癌、残胃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术式。方法 29例残胃贲门癌患者中,26例施行全胃切除,P形空肠袢代胃Roux-en-y式吻合;3例行贲门肿瘤切除,余胃食管吻合。13例残胃食管癌患者中,8例采用右胸、腹部、左颈部三切口入路,行结肠代食管术;3例将残胃连同脾、胰尾移入胸腔内,行食管残胃吻合;1例利用胃左及部分胃短动脉供血,行食管残胃直接吻合;1例以胃空肠吻合的侧支循环作为血供,将残胃全部游离后作弓上食管残胃吻合。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发生颈部吻合口瘘2例,经保守治疗愈合。结论对残胃贲门癌患者行全胃及吻合口切除,P形空肠袢代胃Roux-en-y式吻合为首选;对残胃食管癌治疗采用结肠代食管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残胃并存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和手术入路。方法: 40例根治手术中,有16例残胃并存食管下段癌均经左第七肋间胸腹联合切口入路,其中9例充分游离胃小弯侧及前次手术的吻合口而保留胃底血管,将残胃连同脾、胰尾移入胸腔内,行食管残胃吻合;4例为保留结肠中动脉的结肠代食管术;3例为单纯游离胃底保留前次手术未切断的胃左动脉主干直接行食管残胃胃底吻合。24例食管中上段癌均行结肠代食管术,其中19例为左进胸加上腹部联合切口入路结肠代食管术,左胸顶吻合11例,颈吻合8例,5例为右胸、腹部、左颈部三切口入路结肠代食管颈部吻合术,结肠进胸的入路均为胸骨后。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颈部吻合口瘘3例,经保守治疗愈合。结论: 残胃并存食管癌根治手术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和手术入路具有多样性,其中残胃并存食管下段癌行弓下吻合的除了结肠代食管外,其他的消化道重建方式也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且简化了手术操作过程,而残胃并存食管中上段癌由于食管切除较长,吻合位置较高仍以结肠代食管为最主要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下肢远端动脉搭桥手术在治疗严重下肢缺血中的疗效?方法:70例患者共进行72例次下肢远端动脉搭桥手术,其中15例来源于血管腔内治疗失败?手术适应证为符合严重下肢缺血(静息痛?溃疡?坏疽)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所有手术均应用自体静脉作为桥血管?6例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3例同期行心脏搭桥术?结果:出院时桥血管一期通畅率为95.8%(68/71),二期通畅率为98.6%(70/71)?术后1年一期通畅率为91.5%(54/59),二期通畅率为98.3%(58/59);术后2年一期通畅率为85.7%(36/42),二期通畅率为97.6%(41/42);术后3年一期通畅率为76%(19/25),二期通畅率为96%(24/25)?出院时救肢率为98.6%(70/71),术后1年救肢率为98.3%(58/59),术后2年救肢率为97.6%(41/42),术后3年救肢率为96%(24/25)?下肢创面愈合率100%,愈合时间为术后15~65 d(平均42 d)?结论:运用自体静脉的下肢动脉远端搭桥术能给绝大多数严重下肢缺血患者带来有效治疗,桥血管远期通畅性高使其成为“金标准”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