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金森病(pakinson disease,PD)是中老年常见疾病,以震颤,肌强直、面具脸、运动减少为主要表现,其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PD也是多系统萎缩(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早期的临床表现之一,故二者诊断容易混淆.  相似文献   
2.
张选琴  张文渊 《山东医药》2009,49(13):83-84
目的通过磁振热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治疗后进行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及F波的检测,以探讨其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SSR及F波检测,并与30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结果与正常人比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治疗前上、下肢SSR的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P均〈0.01);治疗后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P均〈0.01)。SSR的潜伏期异常率下肢显著高于上肢(P〈0.01)。与正常人比较,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治疗前F波的平均传导速度及出现率均上升(P〈0.01),治疗后均降至正常。结论磁振热可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患者自主神经及周围神经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4.
经颅电刺激运动皮层的运动诱发电位(——evokal叫规M,MEP)是八十年代应用于临床的一项监测中枢运动传导通路的新技术t’1。它具有刺激器轻便、价格便宜,反复刺激后不发热,描记的波形稳定等特点,已经广泛用于实验室和临床工作。本文就其技术的发展、生理学基础、安全性及临床应用等诸方面作一概述。l电刺激技术的发展早在扣年代,就有学者进行过应用经颅重复电刺激兴奋人的运动皮层的研究。但因造成刺激局部剧痛,很难应用于临床。继后还有作者在脑外科手术中用电流直接刺激运动皮层,在手部肌肉记录到诱发的动作电位。八十年代初期…  相似文献   
5.
30例肝硬化患者的脑电图分析张选琴张晓燕周漓1临床资料本组30例系1984~1996年资料完整的经临床确诊并生化检查,B超证实的肝硬化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67岁。病程5~12年。按照实用内科学第九版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检查结果,病例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在中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用大脑皮层电刺激仪刺激大脑上、下肢皮层运动区及颈椎7、胸椎1 2 棘突的相应皮肤 ,在大鱼际肌及胫前肌记录相应的运动诱发电位 (MEP) ,分别对 30例脑白质疏松的中老年人和 30例无白质疏松的对照组进行测定。结果 :脑白质疏松MEP的异常率 37% ,和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χ2 =9 79,P <0 0 1) ,其异常形式有 :中枢运动传导时间 (CMCT)延长 ,MEP潜伏期 (PL)延长 ,波幅增大和波形消失。下肢CMCT和PL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t=11 8,P <0 0 1)。结论 :MEP客观反映了脑白质疏松中老年人的运动传导功能 ,对判断亚临床锥体束损害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重点介绍脑血管支架的种类,并分析支架置入并发症发生的原因。 方法:以 “脑血管,支架,高灌注综合征,并发症”为中文关键词;以:“cerebrovascular,support,hyperperfusion syndrome,Complication” 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09-12相关文章。纳入与与脑血管支架的种类相关文献及脑血管支架成形后高灌注综合征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0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临床验证分析支架置入并发症的原因。 结果:目前,支架置入被证明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按照支架结构和材质可将血管内支架分为金属支架,聚合物支架,涂层支架等类型。金属支架虽然满足力学性能要求,但在置入人体后,存在血液相容性不佳等问题。支架表面粗糙度对再狭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高灌注综合征作为血管成形术后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值得关注,其发生在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衰退并已适应低灌注压的血管床,通常在同侧出现颅内血管血流量显著增高,毛细血管床灌注压急剧增加而引起血脑屏障破坏,从而导致脑肿胀、颅内出血。 结论:对覆膜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进一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使并发症的形成减至最低限度,消除支架置入后人体排异反应和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支架种类及置入后的高灌注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重点介绍脑血管支架的种类,并分析支架置入并发症发生的原因.方法:以"脑血管,支架,高灌注综合征,并发症"为中文关键词;以:"cerebrovascular, support, hyperperfusion syndrome,Complication"为英文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09-12相关文章.纳入与与脑血管支架的种类相关文献及脑血管支架成形后高灌注综合征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章.以20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临床验证分析支架置入并发症的原因.结果:目前,支架置入被证明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手段.按照支架结构和材质可将血管内支架分为金属支架,聚合物支架,涂层支架等类型.金属支架虽然满足力学性能要求,但在置入人体后,存在血液相容性不佳等问题.支架表面粗糙度对再狭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高灌注综合征作为血管成形术后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值得关注,其发生在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衰退并已适应低灌注压的血管床,通常在同侧出现颅内血管血流量显著增高,毛细血管床灌注压急剧增加而引起血脑屏障破坏,从而导致脑肿胀、颅内出血.结论:对覆膜材料进行表面改性处理,进一步提高其生物相容性,使并发症的形成减至最低限度,消除支架置入后人体排异反应和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3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抑郁情绪与P300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颅内血管病变引起的一过性或短暂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15min,多在1h内,不超过24h,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结构性影像学(CT、 MRI)检查无责任病灶[1].  相似文献   
10.
刘芳  张选琴  焦玲 《贵州医药》2010,34(7):628-630
Creutzfeldt—Jakob(CJD)是一种罕见的、致命的、可传染性的海绵状病毒性脑病。该病临床表现及病理研究已有较多的报道。我科收治1例,对该其进行系统的影像追踪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