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地区捕获小兽携带汉坦病毒(HV)情况,为该地区对HV感染流行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11月采用夹捕法和弓形夹法在中哈边境铁路沿线区域捕获小兽,随机选取95份小兽肺组织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采用HV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结果 95份小兽样本经PCR检测及测序发现阳性样本24份(其中大沙鼠11份,红尾沙鼠、子午沙鼠和柽柳沙鼠各4份,灰仓鼠1份),阳性率为25.26%。经DNAman比对分析发现5个不同HV基因型,同源性为98.41%;BLAST序列分析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登录的汉城型汉坦病毒(SEOV)的同源性达98.09%~98.33%。遗传进化树显示,与汉城型DPRK08聚为一支。结论中哈边境阿拉山口铁路沿线区域首次在大沙鼠、红尾沙鼠、子午沙鼠、柽柳沙鼠和灰仓鼠中检测出SEOV,证实该地区有5种鼠类携带感染HV。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蜱类进行Q热立克次体核酸检测。方法 采集蜱样本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聚合酶链反应扩增Q热com1基因,通过Blast软件比对分析测序产物,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结果 共采集253只蜱,其中优势蜱种为亚洲璃眼蜱,蜱类的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一致。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蜱携带Q热立克次体核酸平均阳性率为16.21%(41/253),亚洲璃眼蜱阳性率为22.65%(41/181),血红扇头蜱、短垫血蜱和边缘革蜱均为阴性,亚洲璃眼蜱显著高于其他蜱种。序列分析显示与Coxiella burnetii Cb175_Guyana(HG825990,圭亚那)进化关系较近,核苷酸同源性为99%。结论 阿拉山口口岸地区亚洲璃眼蜱在16S rRNA和COⅠ基因序列间存在多样性,并首次在中哈边境地区亚洲璃眼蜱中检测到Q热立克次体核酸。  相似文献   
3.
目的查清口岸地区蜱类本底种群构成、分布特点及与宿主的寄生关系,监测蜱类跨界动态信息,为识别外来物种、传疫情况提供基础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1-12月主要在口岸地区鼠疫监测点范围内,用人工诱捕法、布旗法,在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小型哺乳动物、洞穴中采集蜱类,将优势种群进行病原体监测。结果经一年的调查,采集蜱类1科5属8种1780只,其中包括进口牛皮中采集的334只蜱。优势种为亚洲璃眼蜱,占78.8%。该蜱除城区外在各监测点均有分布,也是寄生在家畜、小型哺乳动物体表的重要种类。常见种有银盾革蜱、残缘璃眼蜱、盾糙璃眼蜱、短垫血蜱,前3种是寄生在牛、羊、马、骆驼等体表的常见种,后1种是寄生在虎鼬、大耳猬等野生小型动物的常见种。稀有种有雷氏硬蜱、血红扇头蜱,常寄生在狼体表、鼠洞等。罕见种为短小扇头蜱。在进口牛皮中采集蜱类334只。结论经过一年的调查,初步查清了口岸地区蜱类媒介本底的种群构成、分布数量、季节消长及与宿主的染带关系,进口牛皮染蜱的动态信息,为防治疫病疫情、蜱类媒介的传入传出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中哈边境地区臀突客蚤(Xenopsylla minax)中立克次氏体携带情况。方法收集阿拉山口口岸臀突客蚤样本,PCR扩增立克次体17 kDa基因片段,PCR产物测序并BLAST比对,利用Mega 6.0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结果42.86%(3/7)的臀突客蚤携带立克次体,17 kDa基因遗传进化树显示与Candidatus Rickettsia senegalensis和Rickettsia bellii同源性最高。结论中哈边境口岸地区臀突客蚤携带立克次体核酸。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输入性猫栉首蚤指名亚种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COⅠ)和Ⅱ(COⅡ)基因特征和系统进化关系.方法 从2014年1月入境集装箱死猫体表采集蚤类样本,形态学鉴定完毕后提取DNA,PCR扩增COⅠ和COⅡ基因并测定序列,使用Mega 6.0通过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OⅠ和COⅡ基因富含A+T,碱基突变多为置换突变,无移码,缺失和插入突变;Blast显示与澳大利亚猫栉首蚤指名亚种同源性较高(99%).结论 COⅠ基因序列存在足够的变异能够区分亲缘关系很近的种类,为外来或新发现的蚤种的鉴别提供了分子水平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6.
多房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AE)是当今世界重要人兽共患病.在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流行区域从西北重灾区现已扩散到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在中哈边境口岸地区该病的中间宿主未见有大沙鼠等沙鼠类动物感染的报道.2006年5月阿拉山口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鼠疫监测的同时从大沙鼠肺组织中首次发现多房棘球蚴,随后又在红尾沙鼠、子午沙鼠、柽柳沙鼠发现该病,为此,我们于2006-2012年对该病在野生动物中的感染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8.
汪之沫  张江国 《重庆医学》2018,(19):2621-2623,2626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结直肠腺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80例NAFLD合并结直肠腺瘤行内镜下切除术患者的数据,后通过结肠镜检查随访至结直肠腺瘤的复发或随访截止日期.结果 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BMI≥25 kg/m2,吸烟史,合并糖尿病,服用阿司匹林,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0.5,Fibrosis-4≥1.45分,NAFLD纤维化评分≥1.455分,最大息肉形态为非息肉样病变,首次切除的腺瘤数量大于或等于3个是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后发现,脂肪肝病变重的患者其结直肠腺瘤复发的风险明显高于病变轻的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结直肠腺瘤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BMI、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及切除的腺瘤形态学和数量是NAFLD患者结直肠腺瘤复发的重要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张江国  吕红  吉明柱 《重庆医学》2016,(33):4684-4687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变应性疾病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时限为1988年1月至2015年10月.通过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及提取资料.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6篇文献(11项队列研究、5项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变应性疾病患者结直肠癌发生风险要明显低于对照组(OR=0.88,95%CI:0.80~0.98,P<0.05);分层分析发现,枯草热(OR=0.93,95 %CI:0.87~0.99,P<0.05)及变应性皮炎患者(OR=0.73,95%CI:0.56~0.95,P<0.05)结直肠癌发生风险低于对照组.变应性疾病患者结直肠癌死亡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OR=0.73,95%CI:0.85~0.97,P<0.05).结论 变应性疾病患者可能通过增强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及破坏肿瘤细胞进而降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阿拉山口口岸地区输入性猫栉首蚤指名亚种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和II(COII)基因特征和系统进化关系。方法 从2014年1月入境集装箱死猫体表采集蚤类样本,形态学鉴定完毕后提取DNA,PCR 扩增COI和COII基因并测定序列,使用Mega 6.0通过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猫栉首蚤指名亚种COI和COII基因富含A+T,碱基突变多为置换突变,无移码,缺失和插入突变;Blast显示与澳大利亚猫栉首蚤指名亚种同源性较高(99%)。结论 COI基因序列存在足够的变异能够区分亲缘关系很近的种类,为外来或新发现的蚤种的鉴别提供了分子水平的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