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7篇
眼科学   17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检测葡萄糖调节蛋白(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探讨内质网应激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缺血再灌注6 h、12 h、24 h、48 h和72 h组,以及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大鼠.缺血组大鼠均行单眼生理盐水前房高压灌注(110 mmHg×60 min,1 kPa=7.5 mmHg)的方法 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半定量RT-PCR方法 检测grp78 在视网膜中的定位及时相性表达,取各组平均光密度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grp78在正常大鼠视网膜中少量表达,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内核层和神经节细胞层,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检测均发现在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6 h grp78的表达量开始升高(A值为0.778±0.004,与正常对照组0.756±0.007相比P<0.05);再灌注后24 h其表达量达到峰值(A值为0.851±0.04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1,与12 h组(A值为0.799±0.010)相比P<0.01;再灌注48 h grp78表达开始下降(A值为0.825±0.007,与24 h相比P<0.05),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72 h组grp78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rp78参与了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若能在损伤早期内质网应激环节上加以干预,可为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 kd glucose-regu-lated protein,grp78)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糖尿病大鼠1、2、3个月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对大鼠采用STZ60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注射制备糖尿病模型。各时段分批处死大鼠,每只大鼠左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右眼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grp78的表达情况。结果Grp78在正常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少量表达,免疫组化光密度值为28.66±5.90,RT-PCR检测光密度比值为0.889±0.006;糖尿病大鼠1、2、3个月组免疫组化光密度值分别为49.56±6.54、63.74±9.05、78.15±9.05,RT-PCR光密度比值分别为0.920±0.011、0.948±0.004、0.976±0.006。经统计学分析,糖尿病组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中grp78的表达较正常组高(P〈0.01),并随着病程的延长而表达增加(P〈0.05)。结论葡萄糖调节蛋白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糖尿病性视乳头病变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两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及其发生与DR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诊断为DR的1126例患者2034只眼的眼底彩照、FFA与视野等资料,筛选出糖尿病性视乳头病变11例15眼,糖尿病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4例27眼,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眼别、视力、糖尿病病程、主诉等临床资料,并分析两类疾病的发生与DR分期的相关性。结果(1)DR合并DP发病率为0.74%,合并ION的发病率为1.33%,两类疾病在视力下降程度、糖尿病病程等方面都有不同。(2)背景期DR合并DP和ION的发病率高于增殖期DR。结论DR合并视神经病变并不少见,对于DR患者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应考虑合并视神经病变的发生,以免延误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能潜在的毒性作用。方法质量浓度0mg·L-1、10mg·L-1、30mg·L-1、300mg·L-1TA分别作用ARPE19细胞24h和72h后通过TUNEL和电镜观察2种方法从形态和功能方面观察TA对ARPE19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1)TUNEL法:质量浓度10mg·L-1TA不影响ARPE19细胞的生长,但是随着质量浓度增大,细胞凋亡程度逐渐增强(t=2.921,P<0.01),随着时间延长,ARPE19细胞的凋亡指数逐渐增大(t=2.306,P<0.01);(2)电镜:质量浓度10mg·L-1TA作用后ARPE19细胞状态良好,但是随着质量浓度增加,细胞走向凋亡的形态越明显,微绒毛消失,核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形成。结论一定浓度的TA能够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凋亡,而且这种凋亡效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因此,TA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可能有潜在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曲安奈德(triamcinolone acetonide,TA)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human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ARPE-19)增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MTT比色法测定终质量浓度为10、30、300mg/LTA分别作用于ARPE-19细胞24h和72h后的吸光度A值。结果 不同药物浓度TA对ARPE-19增殖的抑制作用差异有显著性(F0.05,3.16=3.24,P〈0.05);此外,TA作用时间对ARPE-19增生的影响显著(F0.05 1,16=4.49,P〈0.05);而且TA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之间相互影响,对ARPE-1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F0.04,1.16=4.49,P〈0.05)。结论 TA能够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增殖,有望成为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多数激酶抑制剂是通过模拟ATP的结构,以识别激酶的活性构象来竞争性结合于ATP结合位点,从而抑制激酶的自磷酸化和下游的信号传导。然而,最近人们对已上市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尼罗替尼及对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的晶体结构研究发现,在非活性激酶中ATP结合位点的相邻位置存在着第二个能与激酶抑制剂结合的位点———DFG-out变构结合位点。该位点的发现为以蛋白激酶为靶标的小分子激酶抑制剂的设计与开发指明了新的方向,成为抗肿瘤研究领域的新热点之一。因此,本文对非活性激酶的DFG-out变构结合位点的发现、非活性激酶与其抑制剂的结合方式及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非活性激酶抑制剂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60岁,以“双眼视物模糊伴眼痛、头痛1个月,加重20d”为主诉,于2011年2月9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视物模糊伴眼痛,头痛,于当地医院按“双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治,给予质量分数20%甘露醇注射剂静脉输液、盐酸卡替洛尔滴眼液点眼治疗,双眼眼压降至10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36岁。因左眼视力下降伴眼胀、眼痛、头痛1天入院。外伤史:一年余前左眼被硬物击伤。既往史:患者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系统疾病。手术史:一年余前行左眼巩膜裂伤缝合术,2周后行左眼玻璃体切割硅油内填充术。  相似文献   
9.
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裸鼠玻璃体腔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视网膜母细胞瘤裸鼠玻璃体腔移植瘤模型并观察其生长状态,为开展肿瘤体内实验做好前期工作。方法培养视网膜母细胞瘤Y79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4.5-5.5)&#215;107/ml,注射至裸鼠玻璃体腔内(5μl/只),观察肿瘤的生长状态。结果注射早期玻璃体腔内浑浊明显,而后依次出现肿瘤团块;角膜混浊;眼内结构破坏;眼球突出于眼外。摘除的肿瘤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瘤细胞大小不等,胞浆少,核大,核分裂相常见。结论利用Y79细胞系可以建立良好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玻璃体腔移植瘤模型,为人们探索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展规律以及治疗方法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患者 女 47岁 于2005年1月5日因双眼干涩、流泪、异物感1y余而来诊.否认夜盲及家族遗传病史.视力:右眼0.05(-8.50DS→0.2),左眼0.05(-8.50DS→0.1).双眼泪河线极窄,眼表面干燥,角膜轻度混浊,双晶体轻度混浊,双眼底呈豹纹状,视盘边界清楚,色正常,视网膜血管管径及分布正常,双眼呈对称性分布在后极部、围绕黄斑中心凹,散在大小均匀、边界清楚、位于视网膜血管之后的类圆形黄白色萎缩斑,其周边围绕以较小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肥厚及萎缩斑,双眼病变对称(图1).眼压:右眼17mmHg,左眼15mmHg.双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臂-视网膜循环时间:13.3秒,动脉期:双眼后极部散在小圆形斑痕,色素游离,遮蔽背景荧光(图2);静脉期:双眼黄斑区及视乳头周围大片班驳样透见荧光(图3);晚期:双眼后极部斑痕组织染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