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0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78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8F-FDG PET显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男性占第3位,女性占第4位,近年世界各地肝癌发病率都有上升趋势,肝细胞癌(HCC)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细胞类型,其次为胆管细胞癌(CCC)等。原发性肝癌起病隐匿,出现临床症状时往往已到晚期,影像学检查是其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PET作为一种先进的功能影像学设备,在其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涉。  相似文献   
2.
带状灰质异位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观察带状灰质异位脑白质异常分布情况,探讨异位灰质的神经病理机制以及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磁共振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对1例癫痫症状的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进行白质束描绘,观察其不同灰、白质的分布情况,并和1例正常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很好地描绘了白质束结构。整体观察发现带状灰质异位患者脑白质整体结构紊乱,与正常人相比其联络弓状纤维稀疏、大部缺失,胼胝体纤维稀疏不整;局部分析发现内层灰质为主要的白质纤维发出处,而外层灰质仅发出细碎短小的纤维。结论对于带状灰质异位,异位的内层灰质不仅具有神经生理功能,并且可能起着主要作用,外层"正常"的灰质由于脑结构紊乱而丧失主要功能地位;灰质结构的紊乱导致白质纤维结构的缺失;弥散张量白质束成像技术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带状灰质异位的神经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评价磁共振 (MR)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对 2 8例脑胶质瘤患者术前行MR灌注成像 ,采用GRE EPI序列 ,重建相对脑血容量 (rCBV)彩图后 ,以肿瘤对侧对应部位和对侧正常脑白质为参照 ,分别计算出肿瘤最大rCBV1及rCBV2 ,并与病理学分级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低、高度恶性胶质瘤的最大rCBV1值分别为 1.38± 0 .36和 4 .32± 3.4 1,最大rCBV2值分别为 2 .83± 0 .76和 9.71± 6 .2 3;低、高度恶性胶质瘤的rCBV1或rCBV2值与病理分级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另外 ,rCBV1、rCBV2间有高度相关性 (r =0 .736 ,P <0 .0 0 1)。 结论 :MR灌注成像对脑胶质瘤的术前分级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淋巴瘤首先侵犯骨髓、脾脏和心包PET/CT显像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56岁,因全身乏力4个月余,双下肢水肿2个月入院。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并有活动后气喘、心慌,外院检查示血AST87.6U/L、ALT 101.5U/L、乳酸脱氢酶1259U/L,予保肝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2个月前患者全身乏力等症状加重,并出现双下肢水肿,外院检查PT,2.7pmol/L、FT4 10.6pmol/L、TSH4.1mU/L,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并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口服治疗,  相似文献   
5.
脊柱转移瘤的磁共振表现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76例脊柱转移瘤的MRI表现,探讨MRI在其诊断中的应用价值。76例转移瘤的原发肿瘤以肺癌、肝癌和乳腺癌为主,共累及268个椎体,以胸腰椎为主,占76.5%,17例为单发椎体转移。在T1加权MRI上,62%的转移瘤为均匀的低信号,35.8%为混杂信号,在T2加权上70.1%为均匀高信号,26.8%为混杂信号。增强扫描有不规则的强化,同时MRI能清晰的显示肿瘤有无椎管侵犯。其对转移瘤的敏感性高于X线平片和CT,而特异性高于同位素骨扫描,认为MRI是诊断有无脊柱转移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矽肺肺泡上皮细胞有无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及其在疾病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30只小鼠依据体质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15只;采用气管暴露法建立矽肺小鼠模型。建模后第7天、14天、28天每组各处死5只小鼠,留取肺脏,采用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两组小鼠肺部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胶原纤维生成情况;检测肺组织E-钙黏蛋白(E-Cadherin)、N-钙黏蛋白(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mRNA与蛋白表达量,并进行相应的组间比较。结果 HE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肺泡结构清晰,肺泡壁薄,各时间节点间对比无明显改变;模型组小鼠在建模后第7天肺部组织见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随时间的增长,肺部纤维组织明显增生,肺泡间隔增厚,造模后第28天观察到矽结节形成。Masson染色显示,对照组小鼠肺部未见明显的胶原纤维生成,而模型组小鼠肺泡间隔、支气管壁可观察到蓝染的胶原纤维沉积。模型组小鼠E-Cadherin的mRNA水平在建模后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P<0.05),N-Cadherin的mRNA水平在各时间节点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imentin的mRNA表达水平在建模后第14天、28天高于对照组(P<0.05)。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量比较显示,在建模后第7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建模后第14天、28天,模型组E-Cadherin的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N-Cadherin、Vimentin的蛋白表达量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矽肺模型小鼠肺泡上皮发生的EMT参与了矽肺肺间质的纤维化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涟  顾金林  张宗军 《现代医学》2008,36(3):210-2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对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X线平片检查怀疑骨折、临床体征明显或随访仍怀疑有骨折的急性外伤患者行MSCT扫描,通过工作站后处理得到MPR和VR图像,由两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以明确有否骨折.结果 25例患者中19例显示有骨折,阳性率达76%(19/25);其中肩关节2例,腕关节1例,肘关节1例,骨盆4例,髋关节5例,膝关节4例,踝关节及足跗骨2例.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是隐匿性骨折有效而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脑静脉畸形的CT和MRI诊断和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脑静脉畸形(CVM)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对17例CVM患者的MRI和CT资料进行分析,1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2例行磁共振脑静脉成像检查.3例行磁共振脑动脉成像检查,8例患者行妇CT检查,包括平扫2例,增强4例,cT脑动脉造影检查2例.17例中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证实. 结果:17例患者有21个CVM,其中3例为多发,4例患者合并有海绵状血管瘤.有21个CVM中,幕上7个,幕下14个.12个CVM为浅型,位于皮质和皮质下区,9个为深型.CT平扫均不能显示CVM的直接征象,增强CT、CT脑动脉造影和MRI增强扫描均能清晰显示CVM的特征性表现,即"水母头"状扩张的髓静脉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干,MRI能清晰显示合并的海绵状血管瘤和其他脑实质异常.磁共振脑静脉成像也能清晰显示CVM. 结论:CVM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畸形,具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CT增强、CT动脉成像以及MRI均能显示其特征性改变,并对其做出诊断.MRI检查可显示合并的其他异常表现,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1例职业性苯接触所致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与特点。方法对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外周血象、骨髓象变化与文献报道相似,与文献不同的是载脂蛋白B(ApoB)在加速期不下降反升高(慢性期为0.48 g/L,加速期为0.62 g/L)。结论苯致职业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ApoB的升高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双源CT主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目的:评价双源CT在主动脉疾病诊断中的价值,并与其他影像学技术进行对照。方法:2007年3月至11月对临床拟诊主动脉病变的57例患者行双源CT主动脉成像。根据双源CT图像确定是否存在主动脉病变以及类型和范围。部分患者行其他影像学检查,并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57例患者中共检出主动脉夹层14例,主动脉瘤2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4例,大动脉炎3例,主动脉缩窄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另外6例正常。同时有9例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6例与CTA一致,1例漏诊,2例升主动脉瘤误诊为主动脉夹层。11例行DSA,结果与CTA相近。1例行MRA,与CTA一致。结论:DSCT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进行主动脉的无创性成像,在主动脉疾病的诊断和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