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对比研究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Miles术)后骶前腔隙的自然引流或持续灌洗对会阴切口愈合的影响.方法 对2004年10月至2009年8月实施Miles术的74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术后3 d将患者随机分为骶前持续灌洗组和骶前自然引流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会阴部切口感染、积液、延迟愈合等情况.将会阴切口愈合情况分为甲级、乙级和丙级愈合三种.结果 共7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入组持续灌洗组37例(含术前放疗12例),入组自然引流组37例(含术前放疗10例).持续灌洗组会阴切口出现丙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3例,甲级愈合32例;自然引流组则分别为8例,3例,26例;两组间丙级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比21.6%,P=0.042).本研究中行术前放疗者22例,3例会阴切口丙级愈合,4例乙级愈合,15例甲级愈合;直接手术患者52例,7例会阴切口丙级愈合,2例乙级愈合,43例甲级愈合,两组间乙级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2%比3.9%,P=0.039).结论 持续骶前灌洗明显改善经腹会阴联合直肠切除术后会阴切口的愈合情况,术前50 Gy的长程放疗可明显提高会阴切口乙级愈合的比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良性直肠后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9月~2015年9月我科行腹腔镜(腹腔镜组,n=32)或经骶尾部入路(经骶尾入路组,n=36)手术治疗良性直肠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对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与骶尾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4±54)、(105±45)min,无统计学差异(t=-1.582,P=0.118);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30 ml(5~200 ml)、50 ml(10~800 ml),无统计学差异(Z=-1.575,P=0.115);迟发性直肠穿孔发生率分别为6.3%(2/32)、0(0/36),无统计学差异(P=0.218)。腹腔镜组切口感染率0(0/32),明显低于骶尾入路组16.7%(6/36)(P=0.026);术后住院时间(6±3)d,明显短于骶尾入路组(9±5)d(t=2.953,P=0.004)。2组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率分别为9.4%(3/32)、5.6%(2/36),无统计学差异(χ~2=0.019,P=0.891)。结论对于经过筛选的良性直肠后肿瘤,腹腔镜手术为传统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提供一种可行的替代术式,具有肿瘤头侧显露好、解剖更精细、切口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iR-338-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以及miR-338-5p过表达对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620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使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miR-338-5p在40例临床诊断为结直肠癌患者配对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随后使用miR-338-5p-mimics转染结肠癌细胞系HCT116和SW620,确认过表达成功后,分别使用CCK-8法、FITC-AnnexinV.PI法及Propidiumiodide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改变。结果①miR-338-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在相应的癌旁组织中的表达(P〈0.01)。②与转染阴性对照比较,转染miR-338.5p.mimics后,HCT116和SW620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P〈0.01),凋亡率明显增加[HCT116细胞:(11.43±0.67)%比(7.98±0.36)%,P〈0.01;SW620细胞:(10.5±0.2)%比(7.93±0.5)%,P〈0.01],诱导HCT116和SW620细胞G1期阻滞[HCT116细胞:(80.41±1.34)%比(64.87±1.83)%,P〈0.01;SW620细胞:(68.76±0.41)%比(54.89±0.78)%,P〈0.01]。结论miR-338-5p可能作为抑癌基因在结直肠癌中发挥作用,并对细胞增殖、凋亡和周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疾病常发生糖代谢紊乱,表现为低血糖和高血糖,临床常无特异表现而易被临床医师忽视。这两种糖代谢紊乱均可加重病情,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造成严重后果。故新生儿疾病应重视血糖监测指导治疗。本文结果发现在新生儿高血糖患儿中,危重新生儿、低体温发生率和死亡率显著增高,表明高血糖与病情轻重及预后有相关性。 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关于新生儿红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和新生儿感染方面的报告极少,本文对新生儿感染与红细胞免疫功能作如下初探。 研究对象 1.新生儿感染组:本院新生儿病区1993年8月~12月住院患儿,月龄为2天~27天的60例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其中败血症38例,新生儿肺炎22例(排除吸入性肺  相似文献   
6.
在全直肠系膜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解剖学和胚胎学原理,提出的完整系膜切除理念治疗结肠癌,改善了预后。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外科领域的发展亦很迅猛,但降结肠癌由于发病低,操作有难度,报道较少。本文根据笔者的经验结合手术视频介绍完整系膜切除原则下的腹腔镜降结肠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并总结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实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35例直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EM在直肠病变治疗中的手术情况(手术切除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术后疗效(术后住院时间和肿瘤复发率)。结果 患者均成功实施TEM,其中病变行直肠壁全层切除115例,黏膜下及肌层部分切除20例。平均手术时间(66.5±25.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0.5±5.5)ml。术中3例上段直肠前壁肿瘤行全层切除时切入腹腔,即刻行腔内缝合修补成功,未并发腹膜炎或盆腔感染;术后继发肛门出血2例,肺部、泌尿系感染和尿潴留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9%(8/135)。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直肠腺瘤60例(44.4%)、直肠类癌或类癌内镜电切后残留灶24例(17.8%)、早期直肠癌(pT1期)11例(8.1%)、进展期直肠癌(pT2期)10例(7.4%),直肠腺瘤局灶癌变(pTis期)10例(7.4%)、非肿瘤性息肉10例(7.4%)、直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5例(3.7%)、直肠癌经术前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ypT0期)2例(1.5%)、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1.5%)、直肠平滑肌瘤1例(0.8%)。标本切缘均阴性。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5±1.2)d,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5±8.5)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适合局部切除的直肠局限性肿瘤是TEM的主要适应证,严格选择没有淋巴结转移证据的直肠癌行TEM 是安全、有效的。TEM微创、并发症少,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指血清胆红素浓度增高。特别是高未结合胆红素脂溶性高,在血脑屏障功能减弱或血中游离胆红素过高或有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结合的因素存在时易进入脑内,尤其以基底核处最易受损,重者可早期死亡,存活者多并发神经系统后遗症,故在新生儿期进行干预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术前外周血白细胞相关炎性指标对非转移性结肠癌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收治的554例行结肠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分析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病人生存预后的关系;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结果 WBC、NLR和NE%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8.25×109/L、2.27和59.0%。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术前癌胚抗原(CEA)、NE%和NLR值和术后病理N分期与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均有相关性;病人年龄、术前WBC仅与OS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病人术后病理N分期(HR=2.634,95%CI 1.441~4.814,P=0.002)和NLR(HR=1.098,95%CI 1.028~1.173,P=0.005)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病理N分期(HR=2.512,95%CI 1.627~3.880,P<0.001)和NLR(HR=1.101,95%CI 1.037~1.169,P=0.002)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人年龄≥65岁是OS(HR=1.042,95%CI 1.013~1.072,P=0.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虽然术前外周血NLR升高的非转移性结肠癌病人预后较差,但NLR值对病人预后ROC曲线区分度较低,故不建议将术前外周血白细胞相关炎性指标作为非转移性结肠癌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10.
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冠南  姜春  陈凌梅 《四川医学》2005,26(7):745-746
目的应用该方法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行换血治疗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外周动静脉同步抽注法,观察比较换血前后血液中部分指标。结果提示该方法可用于已不能进行直接脐血管插管的患儿,避免了脐血管插管及脐静脉切开的并发症及繁杂性。血清总胆红素换出率55.26%,未结合胆红素换出率56.31%。换血常见的并发症较少发生。结论该方法用于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症迅速有效、简便易行,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