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廖志强  唐晓昭 《四川医学》1999,20(6):590-591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近视现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为防止术后Haze和屈光回退,常规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性眼液,以保证手术效果,因而激素性高眼压就是PRK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现将我院1995年2月至1997年2月共2262例PRK患者术后发生的激素高眼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PRK中心,1995年2月至1997年2月进行了PRK治疗的全部近视患者。1.2 采用美国产XperTNctPlus型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眼压为术前,术后10天、1月、3月、6月、12月、24…  相似文献   
3.
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与年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晓利  欧阳竹  唐晓昭  廖志强 《眼科》2007,16(5):333-335
目的探讨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与年龄的关系。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362例(703眼)LASIK手术患者。方法按年龄将患者分为18~30岁,31~34岁,35~39岁,≥40岁4组,于LASIK术前,术后1、10天,1、3、6个月,1、2年用自动验光仪结合显然验光的方法检查患者的屈光状态,并与预期屈光度进行比较。根据患者术前屈光状态,分为中低度组(≤-6.00D)、高度组(-6.25~-12.00D)、超高度组(≥-12.25D)。术后2年屈光度数≥-1.00D者为回退眼。主要指标屈光度。结果<40岁各组术后6个月屈光度(-0.32D±0.07D,-0.15D±0.06D,-0.20D±0.14D)与预期屈光度(-0.07D±0.04D,-0.19D±0.06D,-0.25D±0.0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59,0.368,0.546),而≥40岁组的术后6个月屈光度(-0.25D±0.48D)与预期屈光度(-0.88D±0.6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年龄组间回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中低度、高度、超高度近视组间比较,回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近视回退量与术前屈光度呈正相关;57.83%患者回退发生于术后6个月内。结论LASIK手术屈光预测性受年龄、屈光度、术后时间等因素影响,对于年龄较大的高度近视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并根据年龄、术前屈光度、用眼习惯等调整预期矫正度数。(眼科,2007,16:333-335)  相似文献   
4.
近视LASIK手术后高阶像差的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LASIK手术对高阶像差的影响,分析IASIK术的近视屈光度与LASIK术后眼的高阶像差的关系。方法采用WASCA波前像差仪测量150眼LASIK术前及术后1月及3月瞳孔直径分别为小瞳孔(3mm)及人瞳孔(6.25mm)时的总高阶像差的均方根及第三和第四阶像差的Zemike系数,并计算出球差、慧差、第三及第四阶像差的均方根。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LASIK术后,大瞳孔直径和小瞳孔直径下高阶像差均明显增高。无论瞳孔人小.术后3月较1月时高阶像差均轻微下降。人瞳孔直径下,光区直径为6.25mm时,术后球差、第四阶像差和总高阶像差与术前屈光度存在正相关。结论IASIK术后,高阶像差明显增高,尤以球差最明显。术前屈光度越高,手术所导致的高阶像差也越大,屈光度过高的近视眼不宜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个体化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5.
6.
Graves眼病的临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廖志强  夏瑞南 《中华眼科杂志》1992,28(4):236-239,T014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keratectomy,PR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与角膜切削深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治疗条件基本相同,对双眼同时接受PRK治疗的31例(62只眼)近视性屈光参差(平均4.97D)患者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将高近视度数眼(-14.10±4.17D)作为治疗组,低近视度数眼(-9.13±3.53D)作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术后两组的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程度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矫正度数越高,角膜切削越深,术后发生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的危险性则越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应用于软组织损伤创面早期修复的疗效;方法:对68例四肢软组织损伤患者将撕脱、离体及弃用肢体皮肤修剪成网状全厚皮片或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回植覆盖皮肤缺损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及皮片生长修复创面。结果:68例愈合时间15~28 d,术后创面Ⅰ期愈合率为82.4%,Ⅱ期愈合率为100%;经3~24个月随访,患者皮肤弹性、感觉恢复满意。结论:该技术有效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及皮片生长,缩小Ⅱ期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是一种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白内障超声探查及术前人工晶体度数测定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附属眼科医院郭玉芳,欧阳竹,唐晓昭,廖志强我院自1992年4月起采用日本产Optiscon眼用A/B超声仪,2H01型,对1377例(1795只眼)白内障患者进行检测,发现视网膜脱离72只眼,占总...  相似文献   
10.
Graves病的发病机理到目前为止仍是一个谜。众多学者从多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尚未明了。本文将目前在酶学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供同道们参考。很多学者对Graves病患者的血细胞、甲状腺组织、肌肉和眼外肌等组织进行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5’-单去碘酶、碳酸酐酶、ATP酶以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等16种酶的研究。其中对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研究较为透彻,从初级结构到空间结构以及mRNA(信息核糖核酸)和基因定位等都已研究得较为清楚。而其余酶类尚属初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