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超声对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声像图特征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单发13例,多发16例,位于回肠者最多。声像图分为4型:浸润型(5例)、肿块型(13例)、肠系膜型(2例)、混合型(8例);29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26例,T细胞淋巴瘤3例。超声诊断准确度75.9%。结论原发性小肠淋巴瘤超声表现具有一定特点,超声检查在其诊断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直肠腔内超声弹性成像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应用价值。 方法收集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57例,均于术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并进行根治性手术。所有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前后行经直肠腔内超声(ERUS)及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查。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评价ERUS及SWE对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准确性。 结果ERUS对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诊断准确率为59.6%(34/57)。ERUS判断肿瘤局限于肠壁(T0~T2)的准确性为39.3%(11/28)。46.2%(6/13)的ypT0期患者被过高分期。放化疗前后,杨氏模量最大值(Emax)平均值分别为(103.27±29.23)kPa、(49.91±32.67)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36,P<0.001)。新辅助治疗后病理T分期越高,Emax平均值随之升高。以放化疗后病灶Emax构建ROC曲线,选取58 kPa作为最佳诊断临界点时,诊断放化疗后残余病变局限于肠壁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6.2%、86.4%、78.9%;以43 kPa为最佳诊断临界点,诊断ypT0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84.6%、89.7%,均较ERUS有改善,说明SWE可提高新辅助治疗后直肠癌再分期的准确性,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结论经直肠腔内SWE可提高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T分期的准确性,可丰富现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对直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选取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直肠占位患者60例,均在术前行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检查。对照手术或活检病理结果,评估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检查对直肠肿瘤的诊断价值。 结果60例患者中直肠腺瘤8例,直肠癌40例,直肠间质瘤12例。腔内超声判断直肠腺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72.2%、100%、100%、94.2%、95.0%。 结论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可以较准确地诊断直肠肿瘤,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可靠的术前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腔内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2月至2019年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临床表现, 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超声造影、CT、MRI、肠镜检查结果等。按照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将患者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4个级别, 分析不同级别超声造影检查特点, 并比较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直肠间质瘤的准确率。  结果  共12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男性8例, 女性4例, 中位年龄54.0(50.5, 65.25)岁。极低/低危组6例, 中/高危组6例。肿瘤最大直径0.8~11.2 cm, 腔内超声表现为向肠腔外生长的类圆形(7例, 58.3%)或分叶状(5例, 41.7%)低回声肿块, 边界多较清晰(11例, 91.7%), 内部回声多不均匀(11例, 91.7%), 较大者可见囊变区(5例, 41.7%), 内部血流信号多较丰富(11例, 91.7%)。超声造影增强时相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快速显著增强[上升时间(8.10±4.03)s], 并于动脉期或静脉期达峰[达峰时间(25.54±12.16)s], 随后造影剂逐渐缓慢退出; 中/高危组5例(83.3%)患者造影剂呈不均匀分布、向心性增强, 且存在造影剂未灌注区; 而极低/低危组仅1例(16.7%)造影剂呈不均匀分布或存在造影剂未灌注区, 且6例(100%)均为弥漫性增强。与CT(60.0%)、MRI(66.7%)、肠镜(0)相比, 腔内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100%)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结论  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技术可很好地显示肿瘤起源和血管灌注情况, 有助于明确诊断直肠间质瘤, 且对直肠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超声对小肠淋巴瘤与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 行超声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36例小肠淋巴瘤和69例小肠间质瘤患者资料, 分析比较其临床特征和超声征象。  结果  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在超声回声是否均匀、是否伴有无回声区、是否伴有气体回声以及超声分型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均 < 0.001), 而在临床特征、大小、边界、是否分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肠淋巴瘤多表现为回声均匀、病灶内部无囊变坏死区, 超声分型为浸润型和肿块型; 而小肠间质瘤多表现为回声不均匀, 病灶内部可见囊变坏死区, 超声分型均为肿块型。  结论  小肠淋巴瘤和小肠间质瘤的超声征象具有特征性表现并有一定差异, 有助于对两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的超声影像特征及其相应的病理学表现。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并复阅病灶病理及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对照分析29例(男3例,女26例,年龄50~83岁,中位年龄67岁)不同病理类型PTL的超声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29例PTL中15例甲状腺双侧叶均受累,13例单侧叶受累,1例峡部受累。超声表现为9例呈单纯弥漫型改变,12例呈甲状腺弥漫性病变背景下合并多发低回声结节型改变,7例呈肿块型改变,1例呈甲状腺双侧叶多发低回声结节。29例PTL中有21例(72.4%)伴周围颈部区域淋巴结肿大。不同病理类型的PTL对应不同的超声表现类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超声影像多表现为弥漫型(3/4);混合型淋巴瘤均表现为弥漫型伴多发结节型(7/7);弥漫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超声影像表现多样,其中弥漫型5例,弥漫型伴多发结节4例,肿块型7例;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的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弥漫型(1/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的PTL具有一定特征性的超声影像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甲状腺转移瘤的超声影像特征。方法对11例甲状腺转移瘤病人[男8例,女3例;年龄49~73岁,平均年龄(62.3±6.3)岁]的临床、病理及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超声影像特征,并进行超声分型。结果 11例甲状腺转移瘤病人中6例单侧甲状腺受累,5例双侧甲状腺均受累。11例病例中5例呈单结节型(来源于肺2例,食管、肾脏、直肠各1例),最大径3.0~5.6 cm(平均3.9 cm);4例呈多结节型(来源于食管、肾脏、直肠、舌各1例),最大径1.5~3.8 cm(平均2.5 cm);2例呈弥漫性病变型(来源于肺、乳腺各1例)。实性结节或肿块病灶超声表现为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无晕环,内回声不均,无囊变、钙化,丰富血流信号,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弥漫性病变超声均表现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体积增大,回声减低不均,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伴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甲状腺转移瘤具有一定的超声影像特征,结合病史有助于甲状腺转移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评估小肠间质瘤恶性风险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55例小肠间质瘤患者的声像图表现,依据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病理危险度分级将其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声像图分析包括肿瘤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并对各组的上述征象进行方差分析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55例小肠间质瘤中,低危组患者有8例,中危组患者有3例,高危组患者有44例。病灶最大径为3.5~28.0 cm;低危组病灶平均大小为4.3 cm,中危组为7.2 cm,高危组为11.2 cm。与低危组患者中出现回声不均、分叶、囊变的比例(25.0%、37.5%、25.0%)相比,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比例高,分别为100.0%、100.0%、66.7%和88.6%、86.4%、81.8%;肿瘤大小、回声均质性、分叶、囊变在不同组间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危险度分组中,肿瘤内有气体回声的比例在中危组(1/3,33.3%)和高危组(8/44,18.2%)中均高于低危组(0/8,0);血流丰富的比例在高危组(17/44,38.6%)中的比例高于低危组(0/8,0)和中危组(1/8,12.5%),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对评估小肠间质瘤恶性风险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