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三低扫描技术在低(体质指数)BMI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双源CT三低扫描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低BMI患者6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分别采用120、100、80kV管电压成像,对比三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三组患者图像的优良率分别为94.12%、93.41%、95.45%,三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有效辐射量随着管电压的降低而降低(P<0.05)。结论:双源CT三低扫描技术中采用合理的管电压对低BMI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不仅可以保证图像质量,还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辐射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消化道肿瘤实施消化内镜技术早期诊断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2年间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86例,将其根据不同诊断治疗方法均分为研究组(43例,采用消化内镜诊断治疗技术)和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内镜诊断治疗技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与手术指标。结果 (1)诊断正确率比较:研究组患者共通过消化内镜检查确诊40例,诊断正确率为93.0%,对照组患者通过常规检查确诊31例,诊断正确率为72.1%。研究组患者的诊断正确率远高于对照组患者,χ2=15.162,P=0.001,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指标比较: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远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消化道肿瘤患者使用消化内镜诊断治疗技术,可显著提高诊断正确率,降低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4.
<正>患者男,40岁,已婚。以"反复右上腹部疼痛3个月余,皮肤瘙痒半月,巩膜黄染1周"入院。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5公斤。既往在外院行左颌下淋巴结切除术,术后为良性病变(具体不详),曾在外院诊断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尿崩症、垂体功能减退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2年前自觉"性功能减退"。吸烟史20年,已戒烟1年。入院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右颌下可触及3.0 cm×2.0 cm大小的淋巴结,活动度  相似文献   
5.
CT诊断双侧髓质海绵肾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1岁,右侧腰区出现无明显诱因间歇性疼痛1个月,无放射痛,腹胀、恶心,无呕吐,血尿,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查体:右肾区轻叩痛,双肋脊角无压痛,腹部右侧输尿管走行区压痛不明显,膀胱区无压痛.尿常规:WBC(+++),RBC(++).超声:双肾集合系统内可见多个片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右肾较大者约8 mm× 6 mm,左肾较大者约7 mm×5 mm;右肾上极可见约23 mm×23 mm的囊性回声,边界尚清,形态规则,囊厚,欠光滑,内可见多个细小点状回声,透声差.超声诊断:双肾结石;右肾上极囊性回声考虑囊肿或脓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研究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评估双源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 以dual source CT(computed tomography)、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AG、coronary stenosis、双源...  相似文献   
7.
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中老年人因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会出现异常心理反应,表现为呼吸运动伪影,心率、律的变异等,直接影响图像质量。2012-05~2013-01我们对200例年龄>60岁患者中的100例在检查前、中、后分别进行心理干预,有效调整其心理状态,提高了冠脉图像质量,顺利完成了检查,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例临床可疑或确诊冠心病经手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应用双源CT无创性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护理,探讨冠状动脉造影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分析其发生的原因、表现,提出防范措施和处理方法,使造影检查达到最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C-CIK联合化疗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56例,其中施行DC-CIK联合化疗治疗的28例,作为联合治疗组,单纯施行化疗治疗的2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对两组患者的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6+、CD56+)、生存期、治疗疗效、不良反应、免疫功能等情况.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外周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治疗前CD3+(57.89±5.23)、CD4+(36.68±7.42)、CD8+(25.28±6.12),治疗后CD3+(39.54±4.11)、CD4+(23.18±3.85)、CD8+(21.89±6.78)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比例下降(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生存期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也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联合治疗组的生存期(12.6±9.7)个月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3.7±10.6)个月;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的患者.结论 DC-CIK联合化疗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不明显,可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