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7篇
皮肤病学   10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肿瘤学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男,53岁,因发现左耳屏前无痛性包块伴听力下降2周于2014年5月15日至四川省人民医院就诊。既往史:10年前于外院行左颞下颌关节封闭治疗;“高血压病”史15年。专科检查:左侧耳屏前较对侧略显丰满,可扪及一2.5 cm ×2.5 cm大小质硬包块,无触压痛,边界欠清,左侧髁状突动度较对侧弱。张口度3.0 cm,张口型正常。 CT示:左侧颞下窝内结构模糊,高密度影,其内少量积气,翼肌肿胀。动脉造影示:左侧颞颌关节区域占位性病变,左侧颌内动脉受压推移,未见明显肿瘤血供,见图1。听力检查提示左耳听力障碍。临床诊断:左髁状突周围型骨瘤。  相似文献   
2.
尖锐湿疣作为一种性传播疾病,诊断应慎重。由于假性湿疣、乳头状瘤等与之在光镜下相似,可造成漏诊、误诊。组织中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检测能反映其感染,但不能取代病理学检查及诊断[1,2]。本文参照廖松林、陈乐真等[3,4]标准进行病理形态学分析,结合HPV-Ⅰ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以观察棘细胞形态学改变在尖锐湿疣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材料和方法收集1995年~1996年四川省人民医院病理科诊断为尖锐湿疣、皮肤粘膜鳞状上皮细胞乳头状瘤及瘤样增生病例182例。全部切片经复检,诊断参照有关尖锐湿疣的诊断标准[3,4]。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  相似文献   
3.
刘翔  宋林红  徐钢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2):151-151,i0011
患者男性,69岁。咳嗽1个月就诊。胸部CT示右肺中叶肿块,考虑为中央型肺癌伴肺不张及阻塞性炎症。术中见右肺中叶包块,包块占据整个中叶并侵及右中叶肺动脉和支气管。右侧脊柱旁壁层胸膜有2 cm×2 cm×2 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与右肺无粘连。行右肺中叶切除术及胸壁包块切除。病理检查巨检:一叶肺叶切除标本,切面近支气管切缘1 cm处有一类圆球形肿块,大小8·5 cm×7 cm×7 cm,肿块切面灰白色、实性、质脆,中央有坏死、出血,累及脏层胸膜,支气管旁肿大淋巴结1枚。送检右胸壁结节为不规则组织一个,大小2 cm×1·6 cm×1·5 cm,一面较光滑,一面…  相似文献   
4.
尖锐湿疣鳞状细胞癌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鳞状细胞癌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尖锐湿疣鳞癌变的临床特征,病理改变,病毒基因亚型分布,与同期首诊、单纯性尖锐湿疣相比较。结果尖锐湿疣鳞癌变病程长(平均31m),首诊、单纯性尖锐湿疣病程较短(平均3m);病理切片显示前者核硝酸银染色硝酸银颗粒/核面积比显著大于后者;首诊、单纯性尖锐湿疣感染的HPV基因亚型主要为低危型6/11型,尖锐湿疣鳞癌变感染的HPV基因亚型主要为高危型16/18型。结论尖锐湿疣鳞状细胞癌变在病程,病理,病毒基因亚型上显著区别于首诊、单纯性尖锐湿疣。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脑膜瘤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探讨它们不同的预后诊断价值。方法:脑膜瘤病例41例,分为良性、非典型性、恶性(WHO Ⅰ、Ⅱ、Ⅲ级)三组。用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表达。免疫组化LDP法标记PCNA,并计数PCNA标记指数(PCNA LI)。结果:41例脑膜瘤中13例(31.7%)表达端粒酶活性,WHOⅡ级组与WHOⅢ级组高于WHOⅠ级组(P<0.05,P<0.05)。41例脑膜瘤平均PCNALI为(19.32±15.87)%,WHOⅡ级组和WHOⅢ级组较WHOⅠ级组高(P<0.05,P<0.05)。WHOⅡ级组中端粒酶活性组的PCNA LI高于无端粒酶活性组(P<0.05)。端粒酶活性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PCNA LI呈正相关(r=8.24,r=7.05)。结论:非典型及恶性脑膜瘤肿瘤细胞端粒酶的活性伴随着细胞增殖活性的增加而升高,两指标的联合应用对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对于良性脑膜瘤端粒酶活性不表达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p53基因蛋白在成人型及幼儿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RRP)初诊病变中的表达与恶变或侵袭发生的关系,探讨其预测个体RRP转归的价值。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基因蛋白在86例转归不同的RRP中的表达。结果;p53基因蛋白在AO-RRP及JO-RRP病变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0.50%和38.29%,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和发生侵袭或恶变有关(P<0.01,P<0.01)。结论:RRP初诊病变中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可提示患病个体的转归, 即幼儿型RRP易发生侵袭,成人型RRP应密切随访,注意恶变。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性,28岁,3年前发现右中腹部包块,B超示“右中腹囊性占位”,无腹痛等症状,未予治疗。半年来腹部包块明显增大,伴隐痛,无畏寒,发热,腹泻,呕吐等。查体:腹部膨隆,扪及一巨大包块,占据全腹,边界欠清,不活动,无压痛及波动感,CT示“腹内巨大黏稠囊实性占位(来源于腹膜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反应性血管内皮细胞瘤病(reactive angioendotheliomatosis,RAE)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发病机制。方法对2例RAE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和病理学观察,并行免疫组化标记和文献复习。结果病例1为直肠腺癌伴RAE,皮损表现为双下肢和左手Kaposi’s sarcoma(KS)样斑块。病例2患冷球蛋白血症,全身出血性斑块伴溃烂。镜下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毛细血管簇状和弥漫状增生,管腔扩张充血,有纤维素性血栓,血管内皮细胞呈肾小球样增生。2例均HIF-1、4阳性。结论RAE临床罕见,需与KS、多种皮肤疾病,特别是血管源性疾病和肿瘤鉴别。免疫性损伤和HIFs可能参与其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
幼年型复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病(juvenile onset recurrent respiratory papillomatosis,JO-RRP)是幼儿常见的喉良性肿瘤,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6、11型感染是其直接原因,病变的侵袭性和复发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 患者,女,18岁。主因躯干、四肢起丘疹伴轻度瘙痒40余天,于2010年12月2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40d前发现双上臂、肘部出现散在米粒大小红也丘疹,渐增多,皮损延及躯干、腰臀部、双大腿及膝关肖仲侧,皮损渐增大,大者约黄豆大小,感轻度瘙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