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余姚地区早期胃癌(EGC)的检出情况,探讨EGC内镜下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度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阳明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患者的病例资料,筛选统计出EGC(检查时发现并经病理确诊)的检出率,并对发现的43例EGC患者(47处病灶)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对比分析其普通白光内镜下特征、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下特征及病理学特征。结果 EGC的总体检出率为0.23%(43/18 534),占胃癌总检出例数的24.71%(43/174)。本研究发现EGC以发生在胃窦部最常见(36.17%,17/47),病灶大小以1.0 cm为主(68.09%,32/47),内镜下形态以0-Ⅱc型病灶为主,占55.32%(26/47)。白光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发红35处(74.47%,35/47)、边界清晰43处(91.49%,43/47)、表面不规则42处(89.36%,42/47)、黏膜萎缩和(或)肠上皮化生39处(82.98%,39/47)、边缘毛刺状17处(36.17%,17/47)、白色不透明物质(WOS)8处(17.02%,8/47)、表面溃疡13处(27.66%,13/47),自发性出血21处(44.68%,21/47)。30处病灶行NBI放大内镜检查,病灶边界线清晰占86.67%(26/30),病灶黏膜下微血管不规则或消失占96.67%(29/30),病灶上皮微细结构和腺管开口不规则或消失占90.00%(27/30)。病理分型以分化型为主(89.36%,42/47)。结论 EGC多见于胃窦部,形态以0-Ⅱc型为主,在白光内镜下注意观察胃黏膜局部色调的改变及特征,以及NBI放大内镜下病灶边界、黏膜下微血管及上皮微细结构和腺管开口的变化,有助于提高EGC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内镜下套扎(EVL)及硬化序贯治疗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并研究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未进行内镜下治疗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设为对照组,仅进行药物治疗,共106例,研究组为内镜下治疗+药物治疗患者,入组共113例,研究组中又随机分为单纯套扎组(EVL组)和套扎硬化序贯组,观察治疗后曲张静脉消除率、再出血率、总治疗次数、死亡率和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并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肝功能Child-Turcotte-Pugh(CTP)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不同评分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分析预后影响因素,评价其对预后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EVL组和套扎硬化序贯组再出血率分别为41.51%、10.53%和10.64%,对照组与套扎硬化序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5.09%、5.26%和2.13%,对照组与EVL组、对照组与序贯组、EVL与序贯组比较,分别为P0.05、P=0.001和P0.05;套扎硬化序贯治疗的半年内复发率44.68%,EVL组复发率73.6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无论是对照组还是EVL组和序贯治疗组,肝功能CTP C级的再出血、死亡率明显高于A级;MELD模型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再出血率对照组、序贯组分别为0.944和0.851,死亡率两组分别为0.881和0.984,而复发率EVL组、序贯组分别为0.914和0.765,MELD评分对再出血和死亡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结论套扎硬化序贯治疗能明显降低肝硬化食管曲张静脉患者的再出血率和死亡率,且套扎硬化序贯治疗的复发率要低于单纯套扎。肝功能CTP评分评级和MELD评分对再出血和死亡的预测均具有重要价值,套扎硬化序贯治疗能明显降低CTP为B级和C级静脉曲张的再出血和死亡率,并提高再出血和死亡的MELD阈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曲张静脉套扎术(EVL)、硬化剂注射(EVS)及套扎序贯硬化剂注射(EVLS)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8例诊断为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分为EVL组68例、EVS组67例及EVLS组73例,术后随访1年,观察食管静脉曲张急诊止血率、近远期再出血率、复发率及其并发症发生率(包括严重吞咽困难、食管狭窄、食管溃疡出血、持续性胸骨后痛疼等)。结果3组患者急诊止血率及近期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食管静脉曲张远期再出血EVLS组4例(5.5%)、EVL组21例(30.9%)及EVS组12例(17.9%),远期再出血率EVLS组最低(P<0.05),而EVL组与EV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复发EVLS组14例(19.2%)、EVL组32例(47.1%)及EVS组22例(32.8%),EVLS组较EVL组低(P<0.01),而EVLS组与EVS组及EVL组与EV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发生并发症EVS组29例(43.3%),EVLS组19例(26.0%),EVL组18例(26.5%),EVS组并发症发生率最高(P<0.05),EVLS组与EV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EVB,EVLS与EVL或EVS相比更具优势,保证了较高的急诊止血率,有效降低复发率及远期再出血率,同时避免了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5.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引起休克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紧急消化内镜检查成为明确诊断、选择正确治疗措施的首选方法[1]。但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急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透明帽辅助水交换结肠镜联合窄带成像内镜(NBI)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6月-2020年3月该院内镜中心拟行结肠镜检查的初诊患者240例,随机分为空气组、水交换组及水交换联合NBI组,每组各80例。空气组为注气结肠镜检查;水交换组为注水结肠镜检查,退镜时采用白光观察;水交换联合NBI组为注水结肠镜检查,退镜时采用NBI观察。结肠镜检查均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3组患者结肠镜检查时肠镜头端均携带同一型号的透明帽,由同一位技术熟练的高年资医师完成结肠镜操作。分析比较3组患者的肠镜进镜时间、达盲率、退镜时间、肠道清洁度、腹痛情况、腺瘤检出率、麻醉需求率及愿意再次行肠镜率的差异。结果 水交换组肠镜进镜时间为(5.02±0.70)min、水交换联合NBI组为(5.05±0.85)min,均较空气组肠镜进镜时间(4.02±0.80)min长,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3.72,P < 0.01);3组患者达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空气组退镜时间为(6.53±0.90)min,短于水交换组的(8.72±0.72)min和水交换联合NBI组的(8.84±0.77)min,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08.46,P < 0.01);3组患者肠道清洁度(Bosto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53,P > 0.05);空气组腹痛评分为(2.88±1.91)分,高于水交换组的(1.93±1.48)分和水交换联合NBI组的(1.94±1.49)分,3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8.67,P < 0.01);水交换联合NBI组的腺瘤检出率最高(38.8%,31/80),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4,P < 0.05;χ2 = 4.91,P < 0.05);空气组麻醉需求率(21.3%,17/80)高于水交换组(8.8%,7/80)和水交换联合NBI组(6.3%,5/8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90,P < 0.05;χ2 = 7.61,P < 0.05);空气组愿意再次行肠镜率(71.3%,57/80)低于水交换组(86.3%,69/80)和水交换联合NBI组(88.8%,71/80),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39,P < 0.05;χ2 = 7.67,P < 0.05)。结论 透明帽辅助水交换结肠镜联合NBI检查可提高腺瘤的检出率,减轻患者腹痛感,降低麻醉需求率,提高患者愿意再次行肠镜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下经乳头胆管腔内超声联合胆管活检对肝外胆管狭窄的诊治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自我院确诊的肝外胆管狭窄患者30例,30例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例。研究组为进行IDUS联合胆管内活检的患者,对照组为进行IDUS的患者、经乳头胆管内活检患者。结果研究组操作成功率达100%,诊断准确率达9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通过定位诊断比较显示,研究组诊断胰腺上段、胰腺内段的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研究组出现高淀粉酶血症、急性胰腺炎、胆管出血、急性胆管炎、穿孔等并发症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IDUS联合经乳头胆管内活检对肝外胆管狭窄的病因诊断具有较高价值,能够提高诊断率,同时通过规范胆管狭窄的诊治手段,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64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对照组(开腹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各32例,比较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术后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早、引流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的优点,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理想手术方式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相关的后腹膜穿孔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后腹膜穿孔的及时诊断与治疗对其预后影响极大.现将我科2010年遇到的3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相关的后腹膜穿孔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胆总管可分十二指肠上段、十二指肠后段、胰腺段及十二指肠壁内段。胰腺段胆总管有2/3在人体中是在胰腺头部的组织中贯穿通过,另1/3则在胰头部后面的沟内下行⑴。贯穿胰腺头部的胆总管往往比十二指肠上后段的胆总管稍细;如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引起中上段胆总管扩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