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眼科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通过对82例高血压患者和63例年龄相当的正常人24小时心率变异性分析的研究表明:(1)高血压患者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的各项参数指标均减低。(2)高血压患者植物神经24小时昼夜变化与正常人有差异,高频部分夜间明显降低,标志副交感神经活动失调(P<0.05)。(3)高血压伴心肌缺血者与无心肌缺血者的高频/低频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2.
心律失常为急性心肌梗塞(AMI)重要并发症,也是AMI猝死的原因之一。为了解早期AMI各种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和总结其治疗经验,现将80例AMI心电图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我院1984年以来收治入院的AMI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眼科医生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认知与态度,为临床更好地加强循证临床决策实践提供参考。设计 问卷调查。研究对象 参加第十八次全国眼科学术大会的眼科医生233名。 方法 采用问卷对233名眼科医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了解程度、及其对待证据分级的态度,并分别按学历、职称、医院等级、医院所在城市类型及医院类型分组,对各组调查对象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了解程度及态度进行组间比较。主要指标 调查对象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了解程度,包括其对了解程度的自评等级以及对具体问题的回答正确率;调查对象对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态度。结果 共发放问卷233份,收回有效问卷214份(91.8%)。48.3%的调查对象认为临床实践应该以循证医学内容理念为主;25.1%的人仍坚持临床实践应该以传统经验医学为主。调查对象自我评估对证据分级非常了解的仅占1.3%,不太了解或很不了解的占72.4%;学历、医院等级越高,其对证据分级的了解程度(自评)越高。进而分析其对证据分级具体内容了解程度发现,调查对象对证据分级所包括的不同类型、新九级证据中最高等级的证据、治疗措施最佳评价证据、临床药物不良反应最佳等级证据、能为治疗问题提供质量最好答案的研究设计五个问题的回答,正确率分别为0.9%、41.3%、41.5%、6.9%、12.7%;来自综合医院的学历较高的眼科医生,对循证医学新九级证据分级、评价治疗措施的最佳证据等问题的回答相对较好。此外,65.4%的眼科医生认为,证据分级对指导临床实践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且无人认为其对临床实践很不重要。结论 眼科医生对证据分级的认知情况一般,但大部分人已认识到证据分级对指导临床的重要性,今后需要从本科阶段即开始加强证据分级、临床决策方面的培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眼科医生临床实践中合理应用证据分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自2000-2014年收录的眼科方面的文献进行检索和阅读,以了解眼科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及研究方向。设计 文献检索分析。研究对象 JAMA杂志2000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发表的文章。方法 在Pubmed数据库中,MeSH Terms输入“eye”及其所有下位主题词,选择杂志“JAMA”,检索出JAMA收录的眼科相关文献,通过阅读摘要及部分精简全文进一步筛选。主要指标 文献种类。结果 共获得眼科相关文献92篇。按文章类型分类,包括论著26篇(28.3%)、述评38篇(41.3%)、通信6篇(6.5%)、综述10篇(10.9%,其中系统评价1篇)及病例报告12篇(13.0%)。 按研究内容分类,包括病因及危险因素30篇(32.6%)、治疗14篇(15.2%)、疾病综合评价21篇(22.8%)。按研究类型分类,26篇论著中有队列研究8篇、纵向研究6篇、横断面调查5篇、病例对照研究3篇、随机对照试验3篇(其中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1篇)及其他1篇。按作者国家和地区分类,美国最多为58篇(63.0%),其次为英国和加拿大各6篇(6.5%),中国大陆1篇述评,中国台湾1篇病例报告。按疾病分类,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文献最多为14篇(15.2%),多为探讨其病因及危险因素(6篇);其次为白内障13篇(14.1%),多关于手术预后(7篇)。视网膜脱离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文献分别10篇(10.9%)和9篇(9.8%)。结论 JAMA杂志在眼科领域重点关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底病的病因和治疗以及白内障的手术预后等,方法学相应偏重于队列研究、纵向研究和横断面调查,美国发表文献最多,体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眼科,2016, 25: 418-422)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客观法测量残余调节,明确1%环戊通对近视儿童睫状肌的麻痹效果.方法 系列病例研究.共纳入40例儿童,平均年龄(12.5±2.0)岁,右眼等效球镜度平均为(-2.52±1.05)D.采用1%环戊通对受检者点眼3次,每次间隔5 min.在点眼前及第3次点眼后25、50、75、100、125 min时,嘱其分别注视6 m和33 em处的视标,使用开放视野电脑验光仪WAM-5500测量调节反应,二者差值为残余调节.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各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 在散瞳前后共6个时间点,受检者视远时的调节反应分别为(0.27±0.79)D、(0.20±0.73)D、(0.14±0.61)D、(0.08±0.52)D、(0.11±0.40)D和(0.09±0.56)D,各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18,P<0.05).视近时的调节反应分别为(1.15±0.98)D、(0.42±0.81)D、(0.34±0.80)D、(0.16±0.69)D、(0.31±0.61)D和(0.32±0.76)D,各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5,P<0.05).残余调节量分别为(0.88±0.73)D、(0.22±0.55)D、(0.20±0.56)D、(0.08±0.61)D、(0.19±0.48)D和(0.24±0.45)D,各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8,P<0.05).结论 1%环戊通可有效麻痹8~15岁近视儿童的睫状肌,在75 min左右效果最强,3次点眼后25 min至2h内验光相对较为准确.  相似文献   
6.
张霓  孙芸芸 《广东医学》2007,28(11):1800-1801
目的 探讨心电图运动试验收缩压恢复比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照观察32例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至少一支狭窄≥50%的冠心病组和25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的对照组心电图运动试验恢复早期(3 min时)收缩压与运动高峰时收缩压之比,即收缩压恢复比.结果 冠心病组运动后3 min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155±24)比(139±20)mmHg,P<0.01].冠心病组心电图运动试验收缩压恢复比明显高于对照组(0.890 6±O.125比0.790 0±0.105,P<O.005).ST段明显压低者,收缩压恢复比升高更显著.结论 运动试验收缩压恢复比时冠心病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与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1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前、后测血压与24小时动态心电图,进行HRV时域和频域分析,并与63例正常人对照。结果:(1)EH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明显降低(P<0.05);(2)与正常组比较,EH组治疗前时域分析与频域分析各项参数均减低,差异显著(P<0.05);(3)HE患者经治疗后HRV各项参数,特别是SDNN、SDANN、LF、HF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降压治疗可以改善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7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霓  张竑卉  孙芸芸 《广东医学》2004,25(2):164-165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对73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合并有心电图异常改变者73例(100%);伴胸前导联T波倒置0.05~0.1mV或以上,以V3或V4最明显41例(56%);R渡振幅增高以V3,V4或V5为主31例(43%);胸导联病理性Q波0例;ST段压低,以V3或Vd最明显34例(46%),合并心房纤颤5例(7%)。结论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与心电图异常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Holter)对不明原因晕厥的诊断意义.方法 对320例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320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116例(36.25%)出现严重心律失常,60例(18.75%)出现晕厥发作,46例(14.37%)晕厥发作与心律失常有关,尤其与R-R间期的长短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 T离散度 (Q Td)的改变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12 0例扩张型心肌病按合并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分为两组 :Ⅰ组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 ;Ⅱ组无或偶发室性心律失常 ;健康体检者为Ⅲ组。结果 :Ⅰ、Ⅱ、Ⅲ组Q Td分别为 (6 5 8± 11 5 )ms,(46 2± 9 5 3)ms,(2 0 9± 11 2 )ms ,校正心率的QT离散度 (Q Tcd)分别为 (6 8 9± 12 7)ms,(48 8± 10 9)ms,(2 1 2± 9 0 7)ms,显示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组Q Td ,Q Tcd值最大 ,健康体检组Q Td ,Q Tcd值最小 ,三组间相比 ,均P <0 0 1。结论 :Q T离散度可间接反映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程度 ,也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