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篇
肿瘤学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可行性以及围手术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0 年 10 月~ 2012 年 12 月间 153 例采用择期腹腔镜内镜微创手术治疗的 70 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一套专门制定的诊治流程进行围手术期处理,并运用个体化的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其中腹腔镜辅助结直肠手术 148 例、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 5 例.结果 本组 153 例均按预期完成腹腔镜或内镜微创结直肠手术,无手术死亡,手术时间平均 170 min,出血量平均 185 ml,术后住院时间平均 8.3 d.术后并发心功能不全、肺部感染、伤口并发症和尿潴留的比例分别仅为 1.3% 、3.9% 、3.3% 和 7.8%.结论 高龄患者因各种并存病增加了手术风险,围手术期应多科协作,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理.腹腔镜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误诊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便血9例(52.9%),肛门肿物6例(35.3%),大便性状改变1例(5.9%),肛门下坠感或疼痛1例(5.9%).误诊为痔6例(35.3%),息肉7例(41.2%),直肠癌4例(23.5%).结论: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少见易误诊,预后差,便血是最常见的症状,免疫组化有助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分析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中行腹腔内与腹腔外吻合后近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1-01至2021-01-07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收治的294例行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术中行腹腔内吻合86例(腹腔内吻合组),行腹腔外吻合208例(腹腔外吻合组)。使用Cochran-Mantel-Haenszel 检验排除分层因素的混杂作用后,分析吻合位置对腹腔感染、吻合口漏、手术切口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腹腔内吻合组和腹腔外吻合组在淋巴结清扫范围和吻合方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内吻合组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CME)病人比例更高(59.5% vs. 41.8%,P=0.007),且全部行侧侧吻合。两组获取淋巴结数目、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8.9%(85/294),共115例次。将所有行侧侧吻合的病人(155例)纳入并发症分析,并经分层分析排除淋巴结清扫范围和吻合方式的可能混杂作用后,腹腔内吻合组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高于腹腔外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例(20.9%) vs. 3例(4.3%),P=0.012],而在腹腔感染(含或不含吻合口漏)、吻合口漏、呼吸系统感染、术后肠梗阻、乳糜漏方面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病人中行腹腔内吻合者可能更易发生手术切口感染,应谨慎选择行腹腔内吻合病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长期预后。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收治的169例Ⅲ期结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75例和开腹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5年局部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等长期预后结果。  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171.3±43.2)min比(132.7±60.4)min, P < 0.001], 但是术中出血量较少[(86.3±61.7)ml比(109.8±74.6)ml, P=0.030]。腹腔镜组检出淋巴结数目显著多于开腹组(23.3±12.2比19.3±9.6, P=0.022)。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的累积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7%和8.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6%和58.8%;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6%和56.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于治疗Ⅲ期结肠癌安全可行, 其长期肿瘤学疗效不劣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治疗良性直肠后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0年9月~2015年9月我科行腹腔镜(腹腔镜组,n=32)或经骶尾部入路(经骶尾入路组,n=36)手术治疗良性直肠后肿瘤的临床资料,对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与骶尾入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4±54)、(105±45)min,无统计学差异(t=-1.582,P=0.118);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30 ml(5~200 ml)、50 ml(10~800 ml),无统计学差异(Z=-1.575,P=0.115);迟发性直肠穿孔发生率分别为6.3%(2/32)、0(0/36),无统计学差异(P=0.218)。腹腔镜组切口感染率0(0/32),明显低于骶尾入路组16.7%(6/36)(P=0.026);术后住院时间(6±3)d,明显短于骶尾入路组(9±5)d(t=2.953,P=0.004)。2组术后肿瘤残留或复发率分别为9.4%(3/32)、5.6%(2/36),无统计学差异(χ~2=0.019,P=0.891)。结论对于经过筛选的良性直肠后肿瘤,腹腔镜手术为传统经骶尾部入路手术提供一种可行的替代术式,具有肿瘤头侧显露好、解剖更精细、切口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0年10月行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的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210~420min,术中出血量70—250ml,术后腹壁切口感染1例。6例患者均获随诊,1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回肠造口脱垂,重新行回肠造口术,余5例恢复良好。结论腹腔镜辅助全结直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TEM)缝合技术关闭盆底腹膜在腹腔镜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除术(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APR)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2012年7月间在我院接受择期腹腔镜APR手术的低位直肠癌患者32例。术中在完成淋巴结清扫及肿瘤切除后,借鉴TEM独特的腔内缝合技术,使用TEM持针钳,用可吸收线连续缝合关闭盆底腹膜,两端分别用Hemo-lock夹锁定。分析盆底腹膜缝合的成功率、会阴切口感染与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29例术中成功关闭盆底腹膜,成功率为90.6%。缝合关闭盆底腹膜所用的时间平均为15(10~30)min。盆底腹膜缝合成功的29例患者,会阴切口感染和肠梗阻的发生率均为3.4%(1/29);而盆底腹膜缝合失败的3例患者,会阴切口感染和肠梗阻的发生率则均为33.3%(1/3)。结论腹腔镜直肠癌APR手术中关闭盆底腹膜是必要的,采用TEM腔内缝合技术关闭盆底腹膜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前瞻性评价保护性造口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0月~2011年10月间在我院接受择期开腹根治性低位前切除术,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00例中下段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33例在完成结直肠吻合后行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口术;B组35例行横结肠或末段回肠袢式造口术;C组32例不行保护性造口术。观察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以及造口相关的并发症。结果 100例患者术后发生吻合口漏5例,总的吻合口漏发生率为5.0%。A、B、C组的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6.1%(2/33)、5.7%(2/35)和3.1%(1/32),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38,P〉0.05)。68例行保护性造口患者(A+B组)和32例不行保护性造口患者(C组)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分别为5.9%(4/68)和3.1%(1/32),无统计学差异(P=0.922,P〉0.05)。4例(A、B组)有保护性造口发生吻合口漏的患者症状较轻,而1例(C组)无保护性造口发生吻合口漏患者的症状较重。A组中仅2例在拔除回肠置管后发生腹壁瘘口短暂的溢肠内容物现象,经换药后很快愈合。而B组中肠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7%(9/35),后期造口还纳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9%(8/35)。结论保护性造口不能降低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但能减轻吻合口漏发生后的症状。传统的保护性横结肠或末段回肠袢式造口术造口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具有吻合口漏高危因素患者,经升结肠回肠置管造口术是一种理想的可供选择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并总结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EM)治疗直肠肿瘤的临床实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2014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35例直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TEM在直肠病变治疗中的手术情况(手术切除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术后疗效(术后住院时间和肿瘤复发率)。结果 患者均成功实施TEM,其中病变行直肠壁全层切除115例,黏膜下及肌层部分切除20例。平均手术时间(66.5±25.0)min,术中平均失血量(10.5±5.5)ml。术中3例上段直肠前壁肿瘤行全层切除时切入腹腔,即刻行腔内缝合修补成功,未并发腹膜炎或盆腔感染;术后继发肛门出血2例,肺部、泌尿系感染和尿潴留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9%(8/135)。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直肠腺瘤60例(44.4%)、直肠类癌或类癌内镜电切后残留灶24例(17.8%)、早期直肠癌(pT1期)11例(8.1%)、进展期直肠癌(pT2期)10例(7.4%),直肠腺瘤局灶癌变(pTis期)10例(7.4%)、非肿瘤性息肉10例(7.4%)、直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5例(3.7%)、直肠癌经术前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ypT0期)2例(1.5%)、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2例(1.5%)、直肠平滑肌瘤1例(0.8%)。标本切缘均阴性。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5±1.2)d,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5.5±8.5)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适合局部切除的直肠局限性肿瘤是TEM的主要适应证,严格选择没有淋巴结转移证据的直肠癌行TEM 是安全、有效的。TEM微创、并发症少,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术前外周血白细胞相关炎性指标对非转移性结肠癌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收治的554例行结肠癌根治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Kaplan-Meier法分析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和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病人生存预后的关系;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结果 WBC、NLR和NE%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8.25×109/L、2.27和59.0%。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术前癌胚抗原(CEA)、NE%和NLR值和术后病理N分期与总生存(OS)、无病生存(DFS)均有相关性;病人年龄、术前WBC仅与OS具有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病人术后病理N分期(HR=2.634,95%CI 1.441~4.814,P=0.002)和NLR(HR=1.098,95%CI 1.028~1.173,P=0.005)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病理N分期(HR=2.512,95%CI 1.627~3.880,P<0.001)和NLR(HR=1.101,95%CI 1.037~1.169,P=0.002)是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病人年龄≥65岁是OS(HR=1.042,95%CI 1.013~1.072,P=0.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虽然术前外周血NLR升高的非转移性结肠癌病人预后较差,但NLR值对病人预后ROC曲线区分度较低,故不建议将术前外周血白细胞相关炎性指标作为非转移性结肠癌预后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