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比较固定平台假体(FB)与旋转平台假体(RP)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的效果。[方法]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骨科收治的终末期膝骨关节炎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根据受试者选择置换假体的意愿分为FB组(共40例)和RP组(共46例)。记录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地时间等)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KSS评分、疼痛评分及髌骨评分,并摄膝关节X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P组术后6 d发生脱位1例,处理后未再发生脱位,随访未发现其他严重并发症;两组末次随访KSS评分、膝评分及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髌骨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末次随访组间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正侧位X线片显示两组术后假体位置均良好,无松动,末次随访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显著增大,胫骨角较术前显著减小(P0.05),末次随访组间膝关节活动度、胫骨角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RP与FB应用于TKA术治疗终末期膝骨关节炎均可显著改善膝骨关节功能,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改善或消失,膝内外翻等畸形得到改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脊柱骨折并发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患者血清微小RNA(microRNA,miR)-133a和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s protein 3,NLRP3)表达水平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3月在贵州省骨科医院治疗的90例脊柱骨折并发SCI患者作为并发SCI组,统计手术后3个月患者预后情况,并依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另以同期单纯脊柱骨折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脊柱骨折患者血清NLRP3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法检测miR-133a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33a和NLRP3水平预测脊柱骨折并发SCI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体外诱导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并对分化后的细胞进行鉴定。方法选用16周新西兰大白兔,于胫骨或股骨抽取骨髓,经梯度离心、培养、扩增,取第3代BMSC按一定比例种植于6孔板中,并加入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1、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的培养液、于不同时间点取材固定,甲苯胺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鉴别、结果诱导的软骨样细胞甲苯氨蓝异染性;II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获取的兔BMSC生长稳定、增殖快,并成功地诱导其向软骨细胞表型转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外泌体来源miR-133a对大鼠脊髓损伤(SCI)修复的影响。方法 原代分离和培养BMSCs,测定BMSCs细胞表面标记物(CD90,CD45)表达;提取BMSCs外泌体,观察外泌体形态及外泌体标记分子(Alix、CD63)表达;建立SCI大鼠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CI组、外泌体组、外泌体-抑制剂对照(NC)组、外泌体-miR-133a抑制剂组,28 d后,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评估脊髓损伤程度;分离大鼠骨髓组织,检测该组织病理学变化、细胞凋亡状况;同时检测相关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核抗原(NeuN)、炎性小体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caspase)-1]及miR-133a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133a、NLRP3靶向关系。结果 BMSCs细胞中CD90、CD45表达率分别为98.07%、0.09%。外泌体呈球形,Alix、CD63呈阳性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BBB评分、NeuN、miR-133a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GFAP、NLRP3、caspase-1表达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5.
背景:颈椎前路融合手术最常用的植骨材料是自体髂骨,但是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近年来3D打印融合器因为具有接触面积大、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弹性模量近似于椎体等优点,已成为颈前路手术较理想的植骨材料.目的:比较3D打印多孔钛合金骨小梁融合器和自体髂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贵州省骨科医院2011年1月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二维图像数据准确构建出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内侧半月板全部切除后股骨软骨缺损面积大小对膝关节应力变化的影响。方法  利用膝关节MRI图像建立包括股骨、胫骨、内外侧半月板、内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韧带、髌骨及髌韧带的仿真膝关节数字化模型,在内侧半月板全部切除后的仿真数字化模型上于股骨内侧髁部最容易损伤部位虚拟0.49、0.80、1.0、1.70、2.56及3.24 cm2大小的缺损模型,在股骨上施加1 150 N垂直压应力,类似于在步态周期中的伸直状态,主要分析膝关节软骨及半月板最大压应力与最大剪切应力。结果  内侧半月板全部切除后股骨内侧髁部软骨缺损对内外侧间室接触应力均有影响,但以内侧间室影响较为明显。结论  利用仿真膝关节数字化模型可以有效模拟正常膝关节生物力学变化及内侧半月板全部切除后缺损面积大小对膝关节应力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锚定钉在单开门颈椎管成形术(Unilateral open-door laminoplasty)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6月,26例因颈椎病行ELAP手术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12例用锚定钉进行"门轴"侧固定的患者为研究组,另14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的患者设定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轴性症状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2个月随访时两组间比较: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增长率等均无差别,轴性症状发生率锚定钉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提前下床活动(P〈0.01)。结论锚定钉的使用避免了传统ELAP手术对于门轴侧小关节囊和椎旁肌肉的缝合干扰,有效降低了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利于早期下床活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后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用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后寰枢椎不稳及脱位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2~64岁,平均43岁.后路经寰椎侧块和枢椎峡部系统复位内固定,使寰枢椎得到稳定.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11.5个月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有神经症状者等到改善,所有患者后伸活动无明显障碍,轴向旋转活动部分丧失,X线示螺钉位置良好,无钉棒断裂、脱落、螺钉松动等现象,全部获得骨性融合.结论 应用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后寰枢椎不稳及脱位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研究CLC-3 在结直肠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LC-3 对结直肠癌细胞株SW480、SW620 的细胞生存率、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机制。方法:采用RT-PCR 方法测定不同分期结直肠癌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中CLC-3 的mRNA 表达水平。运用CLC-3 阻断剂DIDS、NPPB阻断SW480、SW620 细胞的CLC-3 表达后,采用CCK-8 法实验检测细胞生存率,细胞侵袭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情况;并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阻断CLC-3 表达后SW480、SW620 细胞Wnt/ β -catenin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CLC-3 mRNA 表达水平高于结直肠炎黏膜组织和正常结直肠组织(P < 0.05),且CLC-3 mRNA 表达和结直肠分期相关。抑制CLC-3 表达后,SW480、SW620 细胞的生存率和侵袭转移能力降低(P < 0.05),且β -catenin、C-myc 、cyclinD 1、Ki-67、survivin表达降低(P < 0.05)。 结论:CLC-3 高表达与结直肠的发生发展有潜在联系,其机制可能与Wnt/ β -catenin 有关,为CLC-3 作为治疗结直肠癌的潜在新靶点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背景:现有国内外文献报道的脂肪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并不完全一致,所应用的消化酶、消化方法、培养基等均存在差异。 目的: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兔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7-04/2008-03在昆明医学院生物医学中心干细胞所完成。 材料: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只,由昆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Ⅰ型胶原酶为美国Gibco公司产品,胰蛋白酶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 方法:无菌切取兔腹股沟皮下脂肪垫,采用Ⅰ型胶原酶搅拌消化法分离培养原代脂肪干细胞,待细胞生长至80%融合时传代。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MTT比色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增殖指数。 结果:自兔皮下脂肪分离培养获得的脂肪干细胞增殖迅速,低密度生长时呈三角形或短梭形,核/浆比例较大,接近融合时呈成纤维细胞样外观,长期传代形态无明显改变。第3代脂肪干细胞表面抗原CD44呈阳性表达,CD34为阴性;细胞生长曲线呈“S”形,在对数生长期其细胞倍增时间为59 h。随传代次数的增加,来自同一供体的兔源性脂肪干细胞增殖指数逐渐升高,至第8代达到最高,以后逐渐降低。 结论:兔皮下脂肪组织中含有丰富的间充质干细胞,兔源性脂肪干细胞体外以成纤维细胞样形态贴壁生长,表达CD44表面标志物,具有较强的体外增殖能力。 关键词:脂肪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组织工程;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