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6篇
预防医学   2篇
  2018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的神经组织来源的肿瘤,发生于骶管内者较少见,关于椎管内神经节细胞起源肿瘤,最早可追溯到1911年Pick等的报道.1999年,Jiang等[1]报道了1例终丝神经节细胞肿瘤,到目前为止关于椎管内节细胞神经瘤的报道不到30例.现报告1例骶管内节细胞神经瘤.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逐渐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05/2009-06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及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18个月,平均12.6个月.两组间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解剖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0.05).内固定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解剖钢板组优良率更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双侧双平面与单侧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双侧双平面与单侧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2005年10月~2009年6月,60例(71节)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型臂X线机或(和)CT引导下,双侧双平面或单侧经椎弓根向病椎内穿针并注入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术后X线片和CT观察骨水泥的分布和渗漏情况,采用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及ODI指数进行手术疗效比较,并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71节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36节椎体行双侧双平面经椎弓根入路、35节行单侧经椎弓根人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后1周、1年时,两组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均有改善(P<0.05).术后1周双侧双平面组与单侧组比较,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ODI指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1年时,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入路经椎弓根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高度恢复率、椎体后凸Cobb角、早期VAS评分的改善在双侧双平面组优于单侧组;并发症发生率、ODI指数、中远期VAS评分两组疗效相近.  相似文献   
4.
背景:近年来,交锁髓内钉逐渐应用于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联合植骨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患者,普通钢板13例,加压钢板7例。行钢板螺钉取出后均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交锁髓内钉固定联合植骨术治疗。均为静力固定,远近端各有两枚锁钉,术后评价其疗效及骨折愈合时间。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随访10~36个月(平均16.2个月)。按照Hohl功能评价方法评价临床结果优12例,良6例,中2例,差0例,优良率90%。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5~12个月,平均7.4个月。表明交锁髓内钉联合植骨术疗效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满意,是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钢板断裂理想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有动力髋螺钉、Gamma钉、股骨近端交锁髓内钉等,究竟使用何种内固定目前仍存在争议。近年来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逐渐被用于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2007-05/2009-06收治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股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组及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组各24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及内固定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5~18个月,平均12.6个月。两组间伤口引流量、下地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解剖钢板组较动力髋螺钉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更少(P < 0.05)。内固定后两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解剖钢板组优良率更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与传统动力髋螺钉内固定相比,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种不同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2015年9月~2017年8月对85例96椎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行PVP,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3组: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组(33例38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组(25例27椎)、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组(27例31椎)。比较3组手术时间、骨水泥分布、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后凸Cobb角及胸腰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手术时间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组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组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组[(35.0±5.6)min vs.(42.2±7.3)min vs.(50.5±5.8)min,P0.05]。术后3组椎体后凸Cobb角、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改善(P0.05)。3组间骨水泥注入量及渗漏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组骨水泥分布均匀情况比其他2组差(P0.05)。3组间术前后椎体后凸Cobb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间术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周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组(3.0±1.2)分,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组(3.3±1.2)分,明显低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组(3.9±1.0)分(P0.05),术后6个月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双侧经椎弓根入路和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早期疗效优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PVP由于手术时间更短,操作风险更小,更适用于胸腰段OVCFs。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因骨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的患者,测量评价术前、术后胫骨(假体)平台后倾角(PSA),为TKA中胫骨平台截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本院2007年1月~2009年3月因骨性关节炎行TKA治疗的30膝24例术后HSS评分70分以上的患者,收集术前、术后X线侧位片的医学数字影像通信标准DICOM格式的相片,测量髓内、髓外胫骨(假体)平台后倾角.[结果]髓内参照法,术前胫骨内、外侧平台及术后假体后倾角分别为13.1°±3.3°,9.8°±3.5°,5.1°±2.3°,三者两两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髓内、髓外参照法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髓内参照法,术后假体后倾角和5°后倾截骨标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前、术后胫骨平台后倾角不同,术中胫骨截骨应符合髓内参照法5°或髓外参照法8°后倾截骨标准,以恢复包括关节软骨、半月板在内的后倾角度,获得更好的术后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至2009年7月确诊为下腰椎结核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29 ~ 65岁,平均40岁.L3/4节段4例,L4/5节段15例,L5/S1 节段1例.病程1 ~ 12个月,平均6.4个月.术前、后检查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畸形矫正等情况.术后所有病例均常规佩戴腰围严格限制腰椎活动3个月、抗痨治疗9 ~ 18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9 ~ 20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65 min,术中出血平均780 mL.原有腰腿痛症状大部分消失.术后无感染、无结核病变复发、螺钉断钉等并发症.术前椎间高度、Cobb角与术后及末次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术后椎间融合率为90%.结论: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疗效明确,是治疗下腰椎结核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背景:采用自体颗粒骨结合打压植骨技术,行单节段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下腰椎结核具有可靠的融合率,但目前临床应用报道不多。 目的:探讨经腰椎后路椎弓根钉置入并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治疗单节段下腰椎结核的临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07/2009-07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下腰椎结核患者20例,均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置入内固定后评价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疗效、椎体融合及畸形矫正情况。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20个月。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优良率95%。椎间融合率约为90%。内固定未见松脱、断裂等并发症。置入后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间高度均较置入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颗粒骨打压植骨腰椎椎体间融合固定是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极半髋置换在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2009年6月收治的3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双极半髋置换术,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本组30例患者27例获得随访,术后患者优良率达86%。结论双极半髋置换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近期疗效上固定牢固,能早期下床活动,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