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7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 1 997年 1 0月至 1 999年 1 0月 ,我们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 ,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 2 1例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2 1例中男 5例 ,女 1 6例。年龄 5~2 5岁 ,平均 1 0岁。术前均经彩超、心电图、胸片检查 ,定位诊断明确。其中房间隔缺损1 5例 ,室间隔缺损 6例。2 手术方法气管插管全身麻醉 ,病人仰卧位 ,右背部垫高 45度 ,右上肢屈肘悬吊于手术台头架上。自右乳头下 4~ 5cm至右腋中线作弧形切口 ,女性沿右乳房下缘作弧形切口 ,切口长8~ 1 2cm ,切开部分胸大肌和前锯肌 ,经右第4肋间进入胸…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70岁以上肺癌患者剖胸手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57例70岁以上肺癌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岁以上肺癌手术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病、行全肺切除组、手术时间>3h组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术后有67%的心律失常合并有低氧血症和/或肺部感染。结论70岁以上肺癌患者手术后心律失常最常见的原因是低氧血症和肺部感染,术前心脏基础疾病、手术方式和手术时间是导致术后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早期发现并治疗低氧血症和肺部感染是预防术后心律失常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缘对缘(edge-to-edge)技术加弹性软质环行二尖瓣成形术治疗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15例患者均为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开口面积5.9cm^2.瓣环均有不同程度扩大,左心房内径(60±13)mm。术中通过左心室注水试验,判定二尖瓣反流情况及评价成形后二尖瓣反流程度,停机后通过心表面超声心动图观察成形结果。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高龄患者于术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因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其余患者顺利出院。出院前心超复查二尖瓣无反流6例,轻微反流7例,轻度反流2例,二尖瓣开口面积为(4.0±1.0)cm^2。结论:二尖瓣成形技术方法很多,掌握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及正确的操作技术,应用缘对缘成形技术加弹性软质环环缩瓣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临床效果满意,不失为一种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合并心内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外科治疗10例浙江省丽水地区医院胸心外科吴亦志,章响艳,凃韶松,朱江1临床资料1985年至1994年矫治10例中,男6例,女4例,年龄5~14岁。3例胸骨左缘Ⅱ~Ⅲ肋间有连续机器样杂音,股动脉枪击音及脉压大于6.66kPa(...  相似文献   
5.
经听诊三角小切口开胸手术70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应用经听诊三角小切口进行胸部外科手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采用经听诊三角小切口(muscle-sparing剖胸切口)施行肺大疱切除、肺楔形切除、肺叶切除、心包囊肿切除、胸部外伤探查、亚急性脓胸清创等手术的患者。结果:全组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开胸切口短、出血少、开关胸时间短、手术野显露满意、术后切口疼痛轻。早期下床活动、出院时间短、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听诊三角小切口开胸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微创剖胸切口,在减小开胸手术创伤、减少心肺功能下降、减少术后并发症、美容等方面均有良好的作用,易为患者接受,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1970年11月至2001年10月,我们共手术治疗晚期外伤性主支气管断裂病人21例,现总结手术时机选择体会,旨在提高手术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肺曲霉菌病外科治疗1例涂韶松,陈方红,吴亦志,章响艳,朱江病人男,64岁。咳嗽、痰中带血1个月,抗生素治疗2周无效。查体未见阳性体征。X线胸片及核磁共振示右上肺尖段-2.5cm×3.0cm圆形块影,密度不均,与胸顶部有条索状粘连。于1995年2月气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方法观察9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束后妇女妊娠、分娩期使用华法林低强度抗凝治疗情况。结果产妇均在妊娠38~42周采用剖宫产分娩,分娩时出血量200~400mL。无栓塞发生。1例采用进口华法林抗凝治疗者发生皮下轻微出血点,未特殊处理。全组无产妇或新生儿死亡,无新生儿出血.无流产。无新生儿畸形。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孕期全程服用较小剂量华法林(〈5mg/d)进行低强度抗凝治疗,维持INR1.4~1.7之间。对孕妇相对安全方便.且无胎儿畸形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1990年11月~1995年10月,手术治疗心脏粘液瘤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1例,女4例。年龄22~50岁,平均39岁。均有劳累性胸闷、气急、心悸,2例多次发生突然晕厥,2例肝大,1例双下肢水肿。病程3个月~2年,平均15个月。心电图: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X线胸片:肺淤血4例,心胸比率0.48~0.60,平均0.55。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4例左心房内、2例右心房内有云雾状团块回声,均随心动周期往返于房室瓣口。术前诊断:在房粘液瘤3例,右房粘液瘤1例,双房粘使瘤1例。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法):I级3例,见缓2例…  相似文献   
10.
特别巨大左心室(LVEDD>90mm)是影响心脏瓣膜手术疗效的一个重要高危因素,尽管手术技术、心肌保护及围术期处理不断改进,但此类患者接受瓣膜手术后的并发症及病死率仍明显较高.我院自2007年6月至2008年2月间对4例合并特别巨大左心室患者进行了心脏双瓣膜置换术,无围手术期死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