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临床医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在《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理念指导下的就业支持计划对广东地区职业康复住院的工伤环卫工人就业意愿、复工率、出院后半年内误工时间的影响。方法: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在我院职业康复科住院的环卫工人60例,根据入院先后顺序用编好的随机入组表得到实验组30人,对照组30人。实验组给予常规院内职业康复治疗+就业支持计划内措施,对照组仅给予常规院内职业康复治疗,两组样本介入前和介入后分别进行就业意愿评估,在出院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电话跟进其复工情况,以出院时的就业意愿变化、出院后半年内成功复工率、出院后半年内误工时间作为职业康复疗效测量指标,用χ~2检验、Fisher检验进行对比,研究ICF理念下就业支持计划对该人群职业康复疗效的影响。结果:两组样本具有可比性,两组样本介入后的就业意愿发生变化,组间差异显著(P0.01),实验组就业意愿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在回访期内成功复工率(80%)高于对照组(53.3%),两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出院后半年内误工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职业康复就业支持计划能提高工伤环卫工人的就业意愿及成功复工率,减少出院后的误工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工人工伤后回归工作(RTW)的个案管理模式.方法 以523名在康复中心的工伤工人为回顾性队列,从病历记录中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特征、医疗和RTW干预行为等信息,采用单因素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检查个案管理及其他因素对RTW的影响.结果 在有效的335名调查对象中,275名(82.1%)在随访期间成功回归工作,平均休假期36.0 d.电脑技术培训促进RTW(P<0.01),而伤残适应小组则有抑制作用(P<0.05);教育程度、家庭成员对RTW的态度、伤残程度也与RTW结局有关.结论 特定技能的重建与培训是个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伤残适应小组的活动未能显示为有利因素,但可能会改善工人的一般健康状况,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林氏就业准备量表(LASER)普通话版本的信度和效度。同时观察重返工作岗位信心对于不同就业准备阶段 影响。方法共85 例四肢骨折的受伤工人参与本次研究。资料收集主要通过面谈的方式获得。信度测试包括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测试。效度检验主要通过因子分析方法解释结构效度。重返工作岗位信心对于不同阶段受伤工人就业准备的影响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到4 个因子。重测组内相关系数(ICC)为0.27~0.89,而4 个阶段的内部一致性为0.691~0.796。重返工作岗位信心的强弱与不同准备阶段有较大的关系。结论LASER普通话版本的结构效度能反映受伤工人重返工作岗位的准备过程。部分条目信度较低,该版本需要在进一步修改后才能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林氏就业准备量表(LASER)在协助职业康复治疗师确立或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指导手外伤患者重返工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ASER量表评估手外伤患者在参加职业康复前后的就业意愿,研究其就业心理变化。结果:测试周期结束,共125例手外伤患者的考虑前期得分减少(P<0.01),考虑前期从24例下降至5例;考虑期、准备期及行动期的得分均有上升(P<0.01),其中准备期和行动期从31例增至87例。根据评估结果,有47例患者调整了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9例提前介入工作安置,7例申请了心理治疗介入,就业率达89.6%。结论:LASER量表可以帮助职业康复治疗师了解手外伤患者的就业心理状况,有助于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及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6.
摘要 目的:通过研究就业潜能培训项目在工伤职工重返工作过程中的应用,探讨就业潜能培训项目对工伤职工重返工作的作用。 方法:选取5例完成就业潜能培训项目的职工,在参加常规职业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就业潜能培训,训练前后对职工进行自我效能感和就业准备的评估,结合其他面谈资料及出院后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跟进就业情况,并对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经过出院后6个月的随访,2案例返回原公司原工作岗位,1例返回原公司不同工作岗位,1例在新公司实现再就业,1例未能返回工作岗位。 结论:就业潜能培训项目可以协助提高工伤职工的自我效能感和就业准备度,可在常规职业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类似的培训项目,有利于推动工伤职工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使用工作模拟评估预测工伤职业司机重返工作岗位风险情况,并检测其有效性。方法:依据162例工伤职业司机参加工作模拟评估情况给予重返工作岗位建议。3个月后,通过电话随访确定其就业情况,对比分析工作模拟评估的预测有效性,同时分析影响工作模拟评估预测效力的因素。结果:工作模拟评估结果与职业司机实际安全就业情况一致性K系数为0.489。单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出院时就业意愿(OR=1.821,CI:1.238-2.678)、雇佣关系(OR=0.583,CI:0.379-0.896)及企业性质(OR=0.710,CI:0.527-0.956)可影响工作模拟评估的预测效力,多因素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出院时就业意愿(OR=1.718,CI:1.151-2.564)和单位性质(OR=0.724,CI:0.530-0.988)为影响工作模拟评估预测能力的重要因素。结论:工作模拟评估是一种有效的受伤职业司机复工风险的评估方法,但需考虑患者就业愿意和单位性质等。  相似文献   
8.
工伤职工职业康复及重返社会的行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对工伤职工实施包括职业康复及社区回归在内的完整康复计划的原则与方法。方法从跟进的371例工伤职工中抽取14个深入跟进的康复个案为样本,从性别及家庭角色差异、伤残部位及程度、康复的进展、工伤赔偿方式等方面,分析工伤后的职业康复及回归社区状况,整理出有关工伤职工职业康复及社区回归的影响因素。结果影响工伤职工职业康复和社区回归的因素包括工伤职工残疾部位与程度、性别与家庭角色差异,以及工伤补偿与工伤康复政策和跨专业团队提供的工伤康复服务管理模式等。结论完整的工伤康复计划需要考虑工伤职工的基本医疗康复、职业康复及社区康复需要,及早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引,建立一站式全面深入跟进的工伤康复服务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工伤环卫工人在参加全面职业康复服务后的复工成效。方法:选取57例工伤环卫工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所接受的康复治疗内容分为对照组和职康组2组,其中对照组28例,职康组29例。分别对2组的就业准备、复工率及误工时间等进行比较,以评估职业康复服务的成效。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就业准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职康组患者治疗前后就业准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就业准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出院后3个月电话跟进,职康组的复工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且职康组患者的误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面职业康复服务有利于推动工伤环卫工人返回工作岗位,并有效缩短误工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现场工作安置对广东地区制造业一线工伤者复工率及出院后误工时间的影响,以讨论该技术对该群体的实际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从病历库搜集2016年1月~2017年5月间由各地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批准职业康复期的制造业一线工人临床资料及出院后半年回访的回访资料,纳入符合条件555例样本进行研究,按照是否介入现场工作安置服务分为安置组(255例)和非安置组(300例),2组均接受院内常规康复治疗(职业功能训练、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康复辅导),安置组另外接受现场工作安置协调。研究2组样本出院后半年内的复工率及出院后误工时间特点。结果:回访期内,安置组复工率明显大于非安置组(84.7%、65%,P0.01),2组的分类变量比较中以性别(男性)、学历(初中及以下)、受损部位(手外伤/软组织损伤/其他)、参保地(广州市)、户籍、企业性质(私营企业)为特点人群的复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误工时间人群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工作安置能显著提高一线工伤者的一般复工率,特别对性别(男性)、学历(初中及以下)、受损部位(手外伤/软组织损伤/其他)、参保地(广州市)、户籍、企业性质(私营企业)为特点的人群复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该措施有利于减少一线工伤者出院后的误工时间,有助于快速安置就业,推动工人在出院当日、一周内复工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