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卢志贤 《中国微循环》2008,12(5):305-306
目的探讨血清sE—cad、CA724、CA199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技术检N30例正常对照组、35例良性胃病、45例胃癌患者血清sE—cad的含量,CA724和CA199则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检测。结果胃癌患者血清sE—cad、CA724和CA199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良性胃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三者联合检测敏感性、准确性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血清sE—cad、CA724和CA199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胃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发病率约为2.76/10万。在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中,白血病占第六位(男性)和第八位(女性),在儿童至35岁以下的人群中占第一位。急性白血病最常见的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现对我院45例伴特异性融合基因的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b)、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亚型(M4EO)3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4.
1 病例介绍患者 ,女 ,40岁。1 998年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应用羟基脲、干扰素治疗。2 0 0 3年 7月 2 6日因双下肢酸痛 1个月 ,发热 2 0天入院。 2 0天前出现发热 ,热前有畏寒、寒颤 ,最高体温达 40 .0℃ ,在当地医院给予复达欣等治疗后 ,效果不佳 ,转入我院。入院体检 :体温 3 7.3℃ ,P 81次 /分 ,BP 1 1 5 /70mmHg,贫血貌 ,腹软 ,无压痛 ,心律齐 ,肝脾肋下未及 ,双下肢酸 ,无水肿。血常规 :红细胞 2 .48× 1 0 12 /L ,血红蛋白 69g/L ,白细胞 3 .5× 1 0 9/L ,血小板 43 1× 1 0 9/L,中性杆状及分叶核粒细胞 0 .75 ,淋巴细胞 0 .2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cT)、降钙素原(PC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在冠心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2年1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101例为观察组,另匹配同时段来院体检的健康人群32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血清hs-cTnT、PCT、FIB与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按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计算Gensini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轻症组(61例,Gensini评分<40分)、重症组(40例,Gensini评分≥40分)。比较2组患者血清hs-cTnT、PCT、FIB与血小板聚集率差异,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hs-cTnT、PCT、FIB、血小板聚集率单独、联合检测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hs-cTnT、PCT、FIB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症组比较,重症组患者hs-cTnT、PCT、FIB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hs-cTnT、P...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在胰腺癌患者中的浓度变化,并探讨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胰腺癌患者50例,以及正常健康人50例,用ELISA检测胰腺癌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PAI-1的含量,并比较其差异。结果:胰腺癌组血浆PAI-1的含量(20.49±8.74)n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PAI-1浓度在胰腺癌Ⅳ期的含量与Ⅰ、Ⅱ、Ⅲ期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升高(P〈0.05)。结论:血浆中PAI-1的浓度升高与胰腺癌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可作为诊断该类恶性肿瘤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主要发病机制.方法 应用日本Sysmex CA70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55例LDVT患者(38例初发,17例复发)和60例健康人的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抗凝血酶(AT)、蛋白S(PS),蛋白C(PC)的活性水平.结果 LDVT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DVT复发组与初发组相比,AT、PS、PC活性明显降低,D-D水平明显升高,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D-D水平升高和先天性或获得性抗凝蛋白缺陷是LDVT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对LDVT患者进行D-D水平和抗凝蛋白水平的筛选.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分化抑制蛋白ID3在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分为T-ALL组(25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组(28例)和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组分化抑制蛋白ID3的表达.结果:发现T-ALL组的分化抑制蛋白ID3表达明显高于B-ALL组及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幽门螺杆菌(Hp)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感染情况,降低Hp感染发生率.方法 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采用血浆Hp-IgG抗体胶体金法检测.结果 18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Hp感染例数120例,感染率为64.9%,其中以30~39、40~49岁年龄段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79.2%和81.0%,高于其他年龄段Hp感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重度出血程度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78.2%和84.3%,显著高于轻度出血Hp感染率42.7%(x2=20.259,P<0.01;x2=15.774,P<0.01);消化性溃疡、出血性胃炎、胃癌Hp感染率最高,分别为87.9% 、64.5%和79.2%,明显高于其他病因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均P<0.05).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Hp感染率在年龄、出血程度、病因方面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血清中铁蛋白(SF)及它们的比值(sTfR/SF)在鉴别诊断难治性贫血(RA)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34例难治性贫血与37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30例正常对照组应用免疫比浊法和化学发光法测定sTfR和SF并计算其比值.结果正常人、RA和CAA患者三组之间SF有显著性差异(P《0.05),sTfR有显著性差异(P《0.05).sTfR/SF:三组间及两两比较均有极显著的差异(P《0.001),CAA》正常人》RA.结论同时测定血清SF、sTfR尤其是计算sTfR/SF值在RA与CA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可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