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背景阿司匹林能够减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已经得到大规模临床试验的证实,但这种效应通常归因于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阿司匹林是否也能通过延缓动脉粥样斑块的进展来使患者获益,研究甚少,临床剂量也未达成共识。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d)是否有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延缓动脉粥样斑块进展的作用来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收集在我院门诊或住院的高血压合并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联合用药组四组,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降血压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单药或联合用药,使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 mm Hg以下;阿司匹林组:在常规降压的基础上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降压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d;联合用药组:在常规降压基础上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 mg+阿托伐他汀20 mg。随访时间为18个月,分别检测入选患者初次随访及末次随访时的血清生化指标、内皮依赖性肱动脉舒张功能(EDD)及非内皮依赖性肱动脉舒张功能(EID)、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积分情况。结果初次随访时对照组hs-CRF(5.71±2.69)mg/L,EDD(9.38%±2.11%),EID(15.16%±2.11%),颈动脉IMT(0.90±0.09)mm,斑块积分(3.28±0.56);末次随访与初次随访相比,hs-CRP(8.39±2.97)mg/L、颈动脉IMT(0.98±0.10)mm及斑块积分(3.73±0.64)明显上升(P<0.05),EDD(9.03%±1.27%)及EID(12.16%±1.27%)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2,P=0.083)。初次随访时阿司匹林组hs-CRP(5.77±2.71)mg/L,EDD(9.35%±2.20%),EID(15.19%±2.20%),颈动脉IMT(0.90±0.08)mm,斑块积分(3.23±0.59);末次随访时hs-CRP(4.00±0.97)mg/L明显下降,EDD(10.92%±1.67%)升高(P<0.05),而EID(15.29%±1.67%)、颈动脉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等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稳心颗粒口服,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结论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治疗,能明显改善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粘稠度。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主动脉内膜撕裂后循环中的血液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导致血管壁分层,起病急骤,临床表现多变,病死率高,其发病率有逐年增加趋势。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89例AD患者各个DeBaKey分型之间的临床资料,并探讨AD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特征、诊疗及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早期变化,探讨其用于AMI早期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69例因AMI急诊入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观察AMI组与对照组(66例)一般情况及入院时血小板参数情况,以及对比观察AMI组入院时及入院第7天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比较,除AMI组年龄较轻外,其余一般情况指标及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内入院时与入院第7天血小板参数的对比分析,MPV、P-LCR、PDW在入院第7天均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反映出AMI患者早期病情,对AMI的早期诊断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胸痛患者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及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等高危胸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广东省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高危胸痛组病例116例,包括AD亚组3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亚组48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亚组34例,及最终排除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AD、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等高危胸痛可能的低危胸痛组病例50例。对比各组病例基本情况及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rophil count,NEUT)、淋巴细胞计数(lymphocyte count,LYM)、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NLR等,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WBC、NEUT和NLR对高危胸痛的诊断作用。结果高危胸痛组及3个亚组在WBC、NEUT、NLR等方面均明显高于低危胸痛对照组(P<0.0001),WBC、NEUT、NLR对高危胸痛的诊断均有提示作用(P<0.0001),并且3个指标的AUC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WBC与NEUT比较:Z=-0.47,P=0.681;WBC与NLR比较:Z=-2.33,P=0.990;NEUT与NLR比较:Z=-1.63,P=0.948)。结论WBC、NEUT、NLR等指标可能是具备筛查包括AMI和AD等在内的高危胸痛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自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展以来,AMI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许多AMI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仍出现了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甚至再发心肌梗死,临床上对于AMI患者PCI术后的常规药物治疗还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