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药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含量变化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程度肝脏病理损害中的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70例CHB患者血清ALT、AST、GGT水平,同时行肝活体组织检查,对肝脏进行炎症分级和纤维分期。分析ALT、AST、GGT与CHB之间的关系。结果(1)ALT、AST、GGT随炎症程度和纤维化程度的上升而上升,但到G4和s4后则下降。GGT随ALT、AST的升高而升高,ALT、AST和GG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22、0.328(P〈0.05)。在保肝治疗后,ALT较快降至正常且GGT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的为轻度CHB,而随着ALT下降,GGT仍持续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为中度及重度CHB,其中重度CHB的GGT水平有所波动。结论血清GGT比ALT、AST更准确的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GGT的活动度给临床判断慢乙肝的炎症提供了重要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普通干扰素(IFN)α-1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7例CHC患者分别采用IFNα-1b和PEG-IFNα-2a,联合应用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24周。主要观察病毒学应答和生化学应答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PEG-IFNα-2a治疗组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应答(SVR)显著高于IFNα-1b治疗组(分别为43.75%、73.33%和25.00%、46.67%,P〈0.05);IFNα-1b与PEG-IFNα-2a有相似的不良反应,但脱发和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PEG-IFNα-2a组高于IFNα-1b组(P〈0.05)。结论PEG-IFNα-2a对CHC患者的疗效优于IFNα-1b,但安全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辅助治疗慢性重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血浆置换既能机械性被动去除患者体内毒素,又能人为补充白蛋白、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物质,部分替代正常肝脏功能,渐被临床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严重肝功能损害的替代治疗。 目的:拟验证观察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人工肝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演变和血液实验室指标变化的自身对照观察,于2001-03/2007-12在广西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完成。 对象: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21例,男 105例,女 16例,年龄25~50岁,全部为乙型肝炎患者,其中乙型戊型混合感染2例。 方法:患者在恒温治疗室内,常规行血管穿刺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通路。应用日本松和韶华公司Plasauto-IQ型全自动血浆净化装置及相应配套的管路、模型血浆分离器,按要求进行体外循环管路和血浆分离器的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再用肝素生理盐水预冲管路。每次置换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5 mg静推预防过敏反应。术中每次血浆置换量3 000 mL,血液泵流速60~100 mL/min,术中常规补充葡萄糖酸钙,并酌情应用地塞米松、盐酸异丙嗪等抗过敏处理,术前、术中肝素负荷总用量为50~80 mg,术后患者使用肝素封管。121例患者共进行183次治疗,平均每例1.5次,根据病情间隔2~4 d进行1次,其中1次81例,2次28例,3次6例,4次3例,5次2例,6次1例。至首次血浆置换治疗开始算起,治疗后4周为疗程结束。 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及疗程结束时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由凝血酶原时间计算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乙形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HBV-DNA改变情况。 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患者121例经183次血浆置换治疗后,临床症状出现不同程度改善,表现为食欲增加,体力增进,精神状态好转,腹胀减轻,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清蛋白、球蛋白、肌酐等生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明显升高。183例次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钙、血浆过敏、血压下降等反应共180例次,总发生率为98.3%。临床好转率为64.5%,其中早期83.8%,中期46.9%,晚期6.7%,同时1次与多次人工肝治疗临床好转率比较后者明显高于前者,两者比较差异显著。 结论:人工肝治疗对早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疗效好,多次人工肝治疗比1次治疗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4.
5.
6.
目的探讨HBe 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内免疫活性细胞(CD4+、CD8+、CD20+、CD57+T淋巴细胞)与肝脏病理及临床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在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70例CHB患者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其中HBe Ag阳性患者38例,HBe Ag阴性患者32例。运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肝组织内CD4+、CD8+、CD20+、CD57+T淋巴细胞的表达,比较不同HBe Ag状态患者CD4+、CD8+、CD20+、CD57+T淋巴细胞与临床相关性。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Walls H检验,组间比较采用Nemenyi法,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法。结果 HBe Ag阳性和阴性患者的炎症程度到达G3~G4,其肝组织中CD8+、CD20+T淋巴细胞的表达均比G1组明显增加(P值均0.05);HBe Ag阳性患者炎症程度到达G4、而HBe Ag阴性患者炎症程度到达G3,其肝组织中CD4+T淋巴细胞的表达比G1组明显增加(P值均0.05);在HBe Ag阴性患者中CD4+、CD8+、CD20+、CD57+T淋巴细胞均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3、0.628、0.693、0.540,P值均0.05),且CD20+T淋巴细胞还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r=0.378,P0.05)。而在HBe Ag阳性患者中只有CD8+、CD20+T淋巴细胞与ALT水平呈正相关,与HBV DNA水平无相关性。结论不同HBe Ag状态患者肝组织内CD4+、CD8+、CD20+T淋巴细胞表达与肝组织内炎症分级均有明显相关性,但肝内免疫活性细胞与ALT、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时的不良反应,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记录、分析我院2001年3月1日~2008年12月31日近8年间住院的137例各型重型肝炎患者208次应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资料,探讨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及处理方法。结果本组208例次应用血浆置换疗法过程中,累计发生不良反应202例次(97.12%),其中过敏反应198例次(95.2%),最为常见,1例次发生过敏性休克(0.48%)。其余依次为低血钙样表现178例次(85.58%);血压下降21例次(10.1%);穿刺部位渗血19例次(9.14%),其中经桡动脉或股静脉穿刺者为15例次(11.54%),78例次改为锁骨下静脉穿刺,穿刺部位加8字型缝合后,仅4例次(5.13%)有局部轻微渗血;导管感染4例次(1.93%)。结论运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重型肝炎不良反应的发生机率较高,但在操作过程中如能密切观察,妥加应对,可使治疗顺利完成,对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临床疗效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冼永超  吴洛琳 《华夏医学》2007,20(4):878-880
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组原因未明,伴血清自身抗体、高丙种球蛋白血症、肝脏慢性纤维化组织学改变的反应性肝病.国内外对其研究报道逐渐增多,笔者参照国内外最新资料,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机理、临床特征、各型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ALT轻度升高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合并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患者的肝脏病理学改变及与相关血清学指标的关系。方法:83例CHB合并PTB感染患者按照肝脏炎症程度(G)和纤维化情况(S)进行分组,运用Sperman相关分析及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ordinal duo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OLM)分析病理分级与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straw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清白蛋白(serum albumin,ALB)、胆碱酯酶(cholinesterase,CHE)水平,及HBV-DNA载量各项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肝细胞呈现轻度炎症(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重型肝炎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期间的并发症,探讨其安全性和处理方法。方法对桂林市第三人民医院2001年10月-2012年12月期间506例重型肝炎患者做双重血浆置换联合胆红素吸附(DPMAS)等非生物型人工肝手术前进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严密观察记录术中、术后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本组穿刺成功492例(97.2%),发生相关并发症38例(7.5%),其中穿刺点局部血肿/出血不止15例,导管感染13例,误入锁骨下动脉10例。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穿刺成功率高,可充分保障临床抢救与治疗需要,多数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治疗。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安全地应用于有凝血机制障碍的重型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