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49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29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3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癌在我国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统计80%的肺癌患者在诊断后的1年内死亡,5年生存率平均为14%,与分期密切相关(Ⅰ期,60%~80%;Ⅱ期,25%~50%;Ⅲ期,10%~40%;Ⅲ、Ⅳ期,〈5%)。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及准确分期对其治疗和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CT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无创性肺癌分期方法,单纯以淋巴结大小和肺外解剖结构的异常与否作为诊断纵隔淋巴结转移以及远隔转移的标准。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tron emmition tomography,PET)的出现,以其提供病变的代谢及病理生理学信息弥补了CT仅能提供病变形态学信息的缺憾,提高了肺癌无创性术前分期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临床药学监护方法,促进药物合理应用。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程的药学监护,提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红人综合征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案。结果与结论 临床医师接受药师大部分意见,有效避免了不利的药物相互作用、降低了药物蓄积中毒和发生不良反应等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OFD)患者的核素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探讨骨显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122例经病理证实为OFD的患者,男61例,女61例,年龄4~69岁,平均28±14.1岁,分析这些患者全身骨显像的影像特征.结果 、单骨型OFD患者占46.7%(57/122),受累部位前三位依次为,股骨29例(50.1%),胫骨16例(28.1%),肋骨5例(0.9%).多骨型OFD占53.3%(65/122),单侧骨骼受累38例(58.5%),双侧骨骼受累27例(41.5%).多骨型患者共发现病灶472处,受累部位前三位依次为肋骨94处(19.9%),股骨64处(13.6%),胫骨45处(9.5%).单骨型OFD全身骨显像表现为轻度到高度异常放射性增高,病变特征不明显.多骨型O FD在四肢长骨多表现为沿骨长轴走行的异常放射性浓聚,放射性增高可见截段样分布,股骨上段受累,可见"羊拐征"表现;肋骨受累表现为沿肋骨长轴分布的条状放射性增高,多肋骨受累呈连续分布特征;颅面骨、骨盆、脊柱多表现为块状放射性浓聚;多骨受累有单侧骨骼受累趋势,若双侧受累表现为一侧病灶多于对侧,或表现为一侧骨病变放射性浓集程度高于对侧.结论 全身骨显像是诊断O FD的一种重要的影像手段,可评价骨骼受累范围,多骨型典型影像表现,有助于O F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放射治疗84例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因素。方法对放射治疗的84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分期早、适形放射治疗方式、Karnofsky评分大于60、照射剂量大于60 Gy者预后较好。结论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放射治疗方式、Karnofsky评分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5.
6.
PET与临床     
马云川 《中国医刊》1999,34(4):35-37
PET(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即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简称正电子发射断层或PET。它是一种利用正电子发射体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进行人体局部或全身成像的现代医学影像技术。1PET显像条件和基本原理实现PET显像必...  相似文献   
7.
PET与脑科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显像是PET技术在人体脏器显像上最早应用,也是临床及基础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1]IPET脑显像条件实现PET脑显像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显像设备和显像药物。前者主要是PET扫描仪;后者为各种发射正电子核素标记的脑显像剂,其制备需要回旋加速器及自动化学合成装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F-FDG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3种半定量方法,评价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30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改变而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溶栓再通后入选本研究,其中18例作为细胞移植组(PTCA+支架+细胞移植术),12例作为对照组(PTCA+支架)。2组患者均分别于术前1~2天和术后6个月~1年内行^18F-FDG PET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采用3种不同的半定量方法,即目视法、靶心图相减法和心肌葡萄糖代谢值(GMV)比较法,对比治疗前后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的变化,从而间接观察原梗死心肌节段内有代谢活力的心肌的数量变化。结果(1)30例患者手术均安全。其中28例患者完成了前后两次PET检查,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因患有严重糖尿病,术后复查PET时无法获取满意的图像而退出本次研究。(2)细胞移植组17例患者①目视法观察到有11例(64.71%)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治疗后梗死节段数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减少(t=3.543,P〈0.05),提示治疗有效;②靶心图相减法观察到14例(82.3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③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观察到12例(70.59%)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治疗后GMV与治疗前相比有明显增加(t=2.245,P〈0.05),提示治疗有效。(3)对照组11例患者:①目视法观察到有4例(36.36%)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但治疗前后梗死节段数的配对t检验结果为t=1.16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靶心图相减法观察到6例(54.5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内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③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观察到5例(45.45%)患者的原梗死心肌节段内葡萄糖代谢程度有所增加,但进行治疗前后GMV的配对t检验的结果为t=-1.25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TCA+支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优于单纯PTCA+支架治疗,从代谢角度分析,该优势可能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后心肌再生有关。3种半定量分析方法中,心肌葡萄糖代谢值比较法较传统的目视法和靶心图相减法更为适合临床疗效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代谢与脑血流影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18F-FDG PET影像特征,并与^99Tc^m-ECD SPECT脑血流显像进行对比。方法:选择2003-04/2004-05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0例。其中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5例,男6例,女9例;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7例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配偶3例为正常对照组,全部受检者均行PET脑显像、9例正常人和9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于PET检查后1周内行^99Tc^m-ECD SPECT脑血流显像。利用计算机感兴趣区分析程度求出脑代谢比值和脑血流比值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轻度、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代谢比值(左顶叶:1.08&;#177;0.02,左颞叶:1.04&;#177;0.06,右顶叶:1.09&;#177;0.06,右颞叶:1.07&;#177;0.07)和中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代谢比值(左顶叶:0.93&;#177;0.05,左颞叶:0.98&;#177;0.05.左额叶:1.15&;#177;0.10.右顶叶:0.95&;#177;0.05,右颞叶:1.01&;#177;0.09,右额叶:1.05&;#177;O.08)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左顶叶:1.2l&;#177;0.15.左颞叶:1.19&;#177;0.11.左额叶:1.31&;#177;0.13,右顶叶:1.25&;#177;0.12,右颞叶:1.22&;#177;0.10,右额叶:1.34&;#177;0.14),(t=2.04-5.71,P&;lt;0.05-0.01)]、②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脑血流比值(左顶叶:0.8l&;#177;004,左颞叶:0.79&;#177;0.12,右顶叶:0.86&;#177;0.10,右颞叶:0.83&;#177;008)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0.90&;#177;O.06,0.89&;#177;0.09,0.87&;#177;0.07,0.93&;#177;0.08.0.91&;#177;0.07.0.92&;#177;0.08),(t=2.08-2.82,P&;lt;0.05)].③15例中重度脑血流比值患者的PET显像,12例表现为双侧顶叶或双侧颞顶叶对称性放射性摄取减低[80%(12/50)],3例表现为单侧颞顶叶放射性减低[20%(3/15)115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PET显像,13例表现为单侧顶叶、单侧颞叶或单侧放射性摄取减低[87%(13/15)],2例表现为双侧顶叶放射性减低[13%(2/15)]。9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SPECT显像,6例出现单侧放射性摄取减低,3例患者的SPECT显像未见阳性发现。结论: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既有脑代谢减低也有脑血流减低.脑葡萄糖代谢影像特征是以单侧顶叶、颞叶或颞顶叶小范围的代谢减低为主要表现,这种损害并不累及额叶,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可用于轻度阿尔茨海默病辅助诊断,其主要影像特征是出现单侧顶叶、颞叶或颞顶叶血流灌注减低,损害部位与PET显像发现的代谢减低区基本一致;但是应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探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的灵敏度低于PET代谢显像,当sPEcT显像阴性而临床可疑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时,应进一步行PET显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F-FDGPET和^18F-FDG符合线路SPECT在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肺部恶性肿瘤,怀疑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患者20例,同天依次接受PET和符合线路SPECT检查。分别由两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进行诊断。检查后1—2周接受手术或纵隔镜检查获得病理诊断。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恶性病变,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获得病理诊断淋巴结220枚,转移淋巴结51枚,无转移169枚。PET和SPECT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12%(48/51)、90.53%(153/169)、91.36%(201/220)和82.35%(42/51)、92.90%(157/169)、90.45%(199/220)。PET灵敏度高于符合线路SPECT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PET真阳性而SPECT假阴性的淋巴结6枚,直径分别为11.0mm,8.0mm,12.0mm,10.5mm,13.8mm和14.8mm。结论“F-FDG PET和符合线路SPECT均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探测及分期,当转移淋巴结≥15mm时,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显示纵隔结构和早期发现微小转移淋巴结方面,PET优于符合线路SPE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