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2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动物龋病模型能在真实的生物环境中模拟人类龋病的自然进程,是一种有价值的研究手段,在龋病病因、病理以及防治的研究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各种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龋病研究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临床药学监护方法,促进药物合理应用。方法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全程的药学监护,提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红人综合征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案。结果与结论 临床医师接受药师大部分意见,有效避免了不利的药物相互作用、降低了药物蓄积中毒和发生不良反应等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典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及治疗的临床方法,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不典型、迟发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儿60例,收集患儿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诊断明确者给予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商品名:罗氏芬)静脉注射,50mg/(kg·次),每日2次,疗程3~4周。结果患儿入院时发热60例,嗜睡、激惹39例,皮肤花斑41例,前囟饱满27例,前囟紧张27例,肌张力高32例,肌张力低19例,无惊厥、尖叫、拒奶、凝视、呼吸衰竭等症状;治疗后全部患儿发热、激惹、皮肤花斑等症状消失,前囟变平软,肌张力恢复正常,表现为症状缓解的状态。患儿经过罗氏芬治疗后,血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C反应蛋白浓度,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和蛋白含量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潘氏试验阳性率、血培养阳性率和脑脊液培养阳性率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颅MRI显示异常者11例,其中蛛网膜下腔增宽11例,脑积水8例,硬膜下积液1例,脑积水伴脑室管膜炎1例。后遗症发生率为18.3%(11/60)。结论发热、嗜睡、激惹是不典型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早期表现;皮肤花斑、前囟饱满、紧张、肌张力改变为其重要体征,入院及时予脑脊液检查,可以及时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给予罗氏芬治疗可以及早控制病情,预防惊厥等严重脑水肿的发生,降低后遗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F-FDGPET和^18F-FDG符合线路SPECT在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及其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诊断为肺部恶性肿瘤,怀疑有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转移患者20例,同天依次接受PET和符合线路SPECT检查。分别由两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进行诊断。检查后1—2周接受手术或纵隔镜检查获得病理诊断。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恶性病变,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12例。获得病理诊断淋巴结220枚,转移淋巴结51枚,无转移169枚。PET和SPECT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12%(48/51)、90.53%(153/169)、91.36%(201/220)和82.35%(42/51)、92.90%(157/169)、90.45%(199/220)。PET灵敏度高于符合线路SPECT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中PET真阳性而SPECT假阴性的淋巴结6枚,直径分别为11.0mm,8.0mm,12.0mm,10.5mm,13.8mm和14.8mm。结论“F-FDG PET和符合线路SPECT均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探测及分期,当转移淋巴结≥15mm时,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在显示纵隔结构和早期发现微小转移淋巴结方面,PET优于符合线路SPECT。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及CD68(巨噬细胞标志物)阳性细胞在单侧输尿管结扎(UUO)大鼠肾间质中的表达。方法制作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于术后第7、14天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间质中PDGF-BB、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及CD68阳性细胞(巨噬细胞)浸润,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肾间质中PDGF-BB、和α-SM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CD68阳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P〈0.05),模型组CD68阳性细胞在第14天时较第7天时减少。α-SMA与PDGF-BBT CD68的表达呈正相关(r1=0.92,P〈0.01,r2=0.98,P〈0.01)。结论PDGF-BB和巨噬细胞参与肾间质纤维化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寻找一种评估骨肉瘤侵袭范围的骨显像半定量方法,探讨骨显像如何更准确测量肢体骨肉瘤骨侵袭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23例骨肉瘤患者,均于术前行全身骨扫描。设计骨显像放射性计数变化率阈值法,放射性计数变化率R=(T-NT)/NT×100%,公式转化为T=R×0.01×NT+NT,假设多个R值,获得多个肿瘤边界T值,手工移动T值感兴趣区,即可获得肿瘤范围测量值,同时采用骨显像目测法测量肿瘤范围,以病理范围为标准进行对比研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各方法准确性。结果骨显像目测法与病理范围有显著性差异(t=-3.041,P=0.0060.01)。骨显像阈值法R取80%(t=-1.519,P=0.1430.05)、100%(t=-0.642,P=0.5270.05)、120%(t=0.192,P=0.8500.05)、140%(t=1.178,P=0.2520.05)时与病理范围无显著性差异,R取100%及120%时平均差值最小。骨显像目视法测量结果与病理测量结果误差在10 mm内、20 mm内及30 mm内的病例数比率分别为39.1%(9/23)、56.5%(13/23)及73.9%(17/23),骨显像半定量分析法,R=100%时相应比率为65.2%(15/23)、87.0%(20/23)及95.7%(22/23),R=120%时相应比率为69.6%(16/23)、91.3%(21/23)及95.7%(22/23)。结论在评估骨肉瘤远关节面骨侵袭范围方面,骨显像放射性计数变化率阈值法提供了较目视法客观准确的测量值,建议R阈值取100%或120%。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OFD)患者的核素全身骨显像表现特征,探讨骨显像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122例经病理证实为OFD的患者,男61例,女61例,年龄4~69岁,平均28±14.1岁,分析这些患者全身骨显像的影像特征.结果 、单骨型OFD患者占46.7%(57/122),受累部位前三位依次为,股骨29例(50.1%),胫骨16例(28.1%),肋骨5例(0.9%).多骨型OFD占53.3%(65/122),单侧骨骼受累38例(58.5%),双侧骨骼受累27例(41.5%).多骨型患者共发现病灶472处,受累部位前三位依次为肋骨94处(19.9%),股骨64处(13.6%),胫骨45处(9.5%).单骨型OFD全身骨显像表现为轻度到高度异常放射性增高,病变特征不明显.多骨型O FD在四肢长骨多表现为沿骨长轴走行的异常放射性浓聚,放射性增高可见截段样分布,股骨上段受累,可见"羊拐征"表现;肋骨受累表现为沿肋骨长轴分布的条状放射性增高,多肋骨受累呈连续分布特征;颅面骨、骨盆、脊柱多表现为块状放射性浓聚;多骨受累有单侧骨骼受累趋势,若双侧受累表现为一侧病灶多于对侧,或表现为一侧骨病变放射性浓集程度高于对侧.结论 全身骨显像是诊断O FD的一种重要的影像手段,可评价骨骼受累范围,多骨型典型影像表现,有助于O F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冯瑾 《实用医技杂志》2013,20(8):913-914
<正>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1]。它是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好发于昏迷、瘫痪、年老体弱、水肿及消瘦患者,常见于骶尾部、髋部、肩胛等骨隆突起。压疮已经成为疾病的主要负担之一,耗费了大量财力和人力。因此有效预防和治疗压疮是护理人员面临的一大难题。2010年10月以来,我科应用湿润疗法治疗压疮,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动态观察康复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的控制程度。方法对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转移注意、放松训练、自我心理调护指导和功能锻炼等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分别于干预前后进行疼痛程度与功能的评定比较。结果患者疼痛多维评定总分、疼痛感觉分数、疼痛情绪分数的视觉类比疼痛强度指数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耐痛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