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病理学确诊的25例病毒性心肌炎(VMC)和1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内膜心肌活检标本,运用ABC技术,进行了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的检测。结果:20例VMC和9例DCM的标本中,发现了IgG和IgM的沉积,主要分布于心肌肌膜和毛细血管内皮,IgG的肌膜沉积与同步做的病理切片中观察到的心肌细胞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有病理形态学联系。两组患者中均未发现IgA和C3沉积。结果显示,IgG是参与VMC和DCM心肌损伤的主要免疫球蛋白,心肌病变与抗体诱导的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2.
3.
急性心肌梗塞后静脉溶栓对信号平均心电图的影响(摘要)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涂玲,余枢,吕文清1临床资料急性心肌梗塞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心肌梗塞的死亡率,它并不依赖于左室功能的改善,而是消除了心律失常的起源。...  相似文献   
4.
采用兔髂动脉球囊内皮剥脱术建立血管成形术动物模型,观察一氧化氮(NO)的前体L一精氨酸(L-Arg)对动脉损伤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的动态变化和动脉新生内膜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术后6h、24h、48h血浆GMP-140活性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并于24h达到高峰,1周回到基础值;同时tPA活性明显受到抑制,PAI-1活性升高.L-Arg可显著降低血浆GMP-140活性,并伴有tPA升高,PAI一1下降(两组比较P<0.05或P<0.01).4周后动脉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面积/中膜面积比值明显降低(两组比较P<0 .01).提示L一Arg可明显抑制动脉损伤后血小板的活化,激活纤溶系统,使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减轻,达到降低新生内膜形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自1929年Forssman创用心导管迄今.由于导管技术应用的不断完善.导管技术已由检查技术发展为治疗技术.它改变了心脏病治疗的传统措施,取得了传统治疗方法所无法比拟的疗效,并已形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即导管介入性治疗学.目前,在欧美的一些医院里,治疗性心导管数可占导管术总数的20%~50%.本文将对经皮球囊导管、冠脉内溶栓以及经导管治疗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等技术的进展情况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6.
钙拮抗剂的出现是继β-受体阻滞剂之后心血管药物治疗中最重要的进展之一。硝苯吡啶、异搏停和硫氮(?)酮(Di-ltiazem)已广泛用于各种心血管病。本文将钙拮抗剂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及治疗作用等作一讨论.钙拮抗剂的药理作用一、血流动力学作用:三种钙拮抗剂都能使正常或狭窄的冠状动脉扩张,冠脉血管阻力减低,血流明显增加,侧枝循环增多。在克分子浓度相等的条件下,硝苯吡啶的作用最强,其松驰血管的作用是罂粟碱的数千倍。  相似文献   
7.
冠脉内血栓形成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及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研究和开发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新型抗血栓制剂已成为现代心血管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经证实东菱精纯克栓酶(Batroxobin DF—521,DF)具有较强的抗凝、激活纤溶系统作用,临床抗血栓作用显著。经高科技生物技术生产的新一代抗栓药兆科蝮蛇抗栓酶(zhaoke ahalysantip-farciasi,ZA),其制剂纯化浓度优于以前同类产品,在离体试验中具有抗凝、去纤等作用。但国内外目前还未有关于该药的载体实验效果报道。本实验在血管外电刺激诱导血栓形成模型的基础上比较两种抗栓药物的疗效,并观察其对抗凝、纤溶系统和血  相似文献   
8.
余枢 《临床荟萃》1990,5(11):485-487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最多见的异位节律,轻自偶发性室早,重至室颤,均属这一范畴,加之类型繁多病因各异,常使同一类的室性心律失常,在不同条件下具有完全不同的临床意义和预后,临床上可因未识别具有恶性的心律失常而延误预防或抢救以致病发突然,也可因只凭看图论证而轻病重治,反招致不良后果。 恶性心律失常是指能在短期内直接致死(如室颤),或随时能发展成为致死性心律失常的异位室性节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除室颤、室扑及尖端扭转型室速外,并不具有特异的心电图形,亦即心电图形不能说明是否具有恶性。用固定的分级法或图形来判断心律失常是否恶性是不够全面的,如在急性心肌梗塞(AMI)48小时内的Lown Ⅰ级或Ⅱ  相似文献   
9.
PhenotypeAnalysisofMononuclearCellsinEndomyocardialBiopsySpecimensfromPatientswithViralMyocarditisandDilatedCardiomyopathyLIW...  相似文献   
10.
作者采用DSA对92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施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其中52例(71支)冠脉(CA)发现不同程度的狭窄;选择其中10例CAS患者行经冠脉腔内成形(PTCA),8例成功,狭窄管腔均获明显扩张(>30%),2例失败。文中着重讨论了DSA在PTCA应用中的价值、限度与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