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诊断为消化道粘膜下低回声占位性小病变的性质。方法超声内镜诊断为消化道粘膜下低回声占位性小病变,这些病变通过内镜下组织活检术获得病理诊断,从而确定不同部位的消化道粘膜下低回声占住性小病变的性质。结果33例消化道粘膜下低回声占位性小病变中,18例食管病变:平滑肌瘤15例(83.3%),间质瘤、潴留性囊肿、发育异常-包涵性囊肿各1例(5.6%);9例胃病变中:间质瘤5例(55.6%),平滑肌瘤4例(44.4%);6例直肠病变中类癌占100%。结论消化道粘膜下低回声占位性小病变,在食管以平滑肌瘤多见;在胃以间质瘤多见,其次为平滑肌瘤;在直肠以类癌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致上消化道出血(UGIB)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8月确诊的120例 NSAIDs 相关 UGIB 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按年龄≥60岁和<60岁分为老年组和中青年组。结果老年组和中青年组临床症状均不典型,老年组发病率高,且伴发病多;老年组伴发心脑血管疾病及骨关节病、贫血病例多,中青年组伴发上呼吸道感染及痛风病例较多。所有患者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胃镜表现: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呈多发溃疡,伴糜烂、出血,少数表现为深在巨大溃疡。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的首选药物,NSAIDs 溃疡并活动性出血时(尤其是 Forrest Ⅰ及Ⅱa 级)应行胃镜下止血治疗。结论NSAIDs 致 UGIB 临床症状不典型,老年人发病率高,胃镜及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是确诊的主要手段,胃溃疡多于十二指肠溃疡,呈多发性浅表溃疡,少数表现为深在巨大溃疡,大多数患者 PPI 治疗有效,内镜下 Forrest Ⅰ及Ⅱa 级者需行内镜下治疗联合大剂量 PPI 治疗。对于需长期服用 NSAIDs 者需进行风险评估后酌情使用。  相似文献   
3.
正胆总管结石大多由胆囊结石移行至胆总管内停滞继发所致,也可由于胆道感染等因素在胆总管内原发形成。胆总管结石是引起胆道梗阻的最常见的非肿瘤性病因。胆总管结石可无症状,也可引起胆绞痛、梗阻性黄疸、胰腺炎、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甚至死亡,因此即使是无症状的胆总管结石也需要积极治疗[1]。目前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胆总管结石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最有效的治疗方式,87%~100%的胆总管结石患者通过ERCP能够获得有效治疗[2]。自1968年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下剥离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内镜(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分析20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肿瘤直径≤12 mm)的EUS特征,对其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平滑肌瘤4例,胃间质瘤14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结论 EUS指导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切除治疗胃间质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上消化道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圈套结扎后应用针形切开刀行对应内镜下剥离治疗: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的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共13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7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8~1.5cm,平均1.2cm。1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直径≤1.5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郝玲  何夕昆  余福兵  盛娟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6):144-145,148
目的探讨门诊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联合钛夹、尼龙圈套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联合钛夹、尼龙圈套治疗的19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门诊患儿105例,住院患儿85例,对两组患儿行内镜下治疗,治疗后观察1周,以后分别于术后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结果190例患儿的225枚肠息肉经内镜下全部成功切除,无大出血、穿孔及息肉切除术后综合征,其中门诊2例患儿及住院1例患儿在术后7d内出现少量渗血,经内镜下治疗后缓解,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诊治疗费明显较住院治疗少。结论高频电凝切除术联合钛夹、尼龙圈套是门诊治疗小儿结肠息肉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是食管癌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本文即报道了1例食管癌术后致吻合口瘘、胸胃瘘合并多重耐药菌感染及胸腔积液患者的病程,该患者经内镜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之后取出并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术后1个月支架取出。食管多发瘘口愈合可,诊疗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肛单气囊小肠镜快速抵达回肠末端的安全、有效的插入方法.方法 设气囊充气双人插入法组和气囊不充气单人插入法组,对两种方法内镜通过大肠的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方法成功率均为100%,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气囊不充气单人插入法是一种可行的、能安全有效地通过大肠抵达回肠末端的进镜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层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内镜超声及病理特点.方法 对17例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层隆起性病变采用Olympus GIF H260型胃镜及Olympus UM-25R型及UM-3R型微探头超声胃镜确定病变层次、范围、超声特点后,17例均行内镜下“全瘤”活检术及套扎术加部分活检术.超声频率为:20 MHz,高频电发生器为:YH300A.结果 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层隆起性病变以降部外侧壁及乳头旁多见,组织病理学结果示:脂肪瘤5例,十二指肠腺腺瘤4例,慢性炎性增生3例,神经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2例,淋巴管瘤1例,错构瘤1例,囊肿1例.结论 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以脂肪瘤和腺瘤多见,其次为炎性增生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超声(EUS)指导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L)对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分析22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SMT)(肿瘤直径≤12mm)的EUS特征,对其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治疗,并将检查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2例患者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胃平滑肌瘤4例,胃间质瘤16例,胃神经纤维瘤1例,胃血管球瘤1例.结论 EUS是诊断胃黏膜下肿瘤较为准确的方法,EUS指导应用结扎技术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L)是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