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研究离心收缩训练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对网球肘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网球肘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ESWT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离心收缩训练,两组患者均治疗6周,并在治疗后随访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估治疗前后疼痛情况,评估治疗前后无痛握力水平,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调查问卷(ADL)评估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统计治疗后随访期间复发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IL-1)、NO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无痛握力均高于对照组,ADL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总复发率(8.33%)低于对照组(26.67%)(P0.05)。结论离心收缩训练联合ESWT治疗网球肘VAS评分更低,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2.
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冠舒冲剂中原儿茶醛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电针治疗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双侧皮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 RNA)的时序性变化,探讨电针治疗偏瘫的交叉迁移效果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建模成功的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健肢治疗组(UALTG)、患肢治疗组(ALTG)、对照组(CG),各组再随机分为1周、2周、3周组,造模成功24h后对治疗组浅麻醉行电针穴位治疗,每组各时间段结束24h内分离缺血皮质及对侧同部位皮质,采用RT-PCR法测定BDNF-m RNA表达量。结果:1对缺血皮质BDNF-m RNA表达的影响:ALTG组BDNF-m RNA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时表达量均有增加,与CG组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UALTG组在第7天和第21天时表达量均有增加,与CG组相比有显著性增高(P0.01);在第7天和第21天时UALTG组较ALTG组表达量更高(P0.01)。2对缺血对侧皮质BDNF-m RNA表达的影响:ALTG组在第7天和第21天时BDNF-m RNA表达量高于CG组(P0.01);UALTG组在第14天时表达量高于CG组(P0.01),且ALTG组表达量同时也高于UALTG组(P0.01);而UALTG组和ALTG组在第21天时的表达量均下降,低于CG组(P0.01)。结论:早期电针治疗MCAO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健侧肢体和患侧肢体都能有效促使双侧皮质BDNF-m RNA的表达上调,具有明显的交叉迁移效果,且健侧较患侧更大幅度提高缺血皮质BDNF-m RNA的表达,这种变化可能是大鼠功能恢复较好和病死率较低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定某块肌肉或肌群在运动中是否发挥出了其可能产生的最大力量,以及随意动员肌肉的能力是否可因训练、疲劳或其他因素影响而改变,是运动科学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与随意力量训练是否可产生类似交叉迁移的现象,并采用电刺激与随意收缩叠加法(Twitch Interpolation,TI)评价神经系统动员肌肉力量的能力。方法:实验对象为18—30岁未经专项体育训练的健康男子大学生30名,随机分为电刺激训练组、随意收缩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0名。训练选择右侧胫骨前肌,采用重复等长收缩模式。随意收缩训练组训练强度定为其最大随意收缩力量(MVC)的60%—70%;电刺激组的训练强度为其MVC的60%—70%;每周训练3次,每次3—5组共20min,隔日进行,周日休息,共训练6周。对照组保持日常生活和学习,期间不参加剧烈体育活动。结果:电刺激组训练侧和未训练侧的足背屈力量在训练后均有显著提高(右13.3%,左15.6%),且与随意收缩训练组相似(右15.3%,左14.8%),并与对照组(右2.5%,左-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刺激训练组双侧肌肉动员能力均有明显增强(右9.0%,左9.9%),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随意收缩训练组的肌肉动员能力(7.4%,5.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 结论:6周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和随意等长收缩训练不仅能够明显提高训练侧的肢体力量,亦能提高对侧未受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产生显著的交叉迁移效果。同时,训练导致的力量增长,特别是在电刺激组,与使用TI法观察到的肌肉动员能力的增长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了冠舒冲剂中原儿茶醛的含量,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对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后对其踝关节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和联合组,各60例,其中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方法与康复训练相结合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康复组基础上配合针刺疗法,针刺疗法每周连续治疗4 d。两组均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后、台阶实验后患侧遮蔽双目做单足站立稳定实验结果(稳定持续时间、身体摆动幅度)及遮蔽双目做单侧足跟抬高实验结果(足跟离地高度、足跟抬高角度);根据肌电图显示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和疲劳前(台阶实验前)、疲劳后(台阶实验后)腓总神经、胫总神经下部传导速度;并根据患者治疗后踝关节功能评价、运动能力评价及患者自述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进行台阶试验与治疗后比较,两组遮蔽双目单足站立稳定实验结果及单侧足跟抬高实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台阶实验后,联合组稳定时间长于康复组,身体摆动幅度小于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前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腓总神经下部传导速度及胫总神经下部传导速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疲劳前后,联合组腓总神经下部传导速度及胫总神经下部传导速度均高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1.67%)明显高于康复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后可明显改善其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运动能力,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表面肌电技术观察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对双侧肢体力量和表面肌电(sEMG)的影响,为临床单侧肢体损伤、外科术后等引起的肌萎缩的康复治疗以及建立床边客观的训练效果评定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30岁未经专项体育训练的青年男性30例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电刺激组,随意等长收缩组和对照组.采用重复等长收缩模式对右侧胫骨前肌进行6周的电刺激和随意力量训练.训练前后进行双侧肌肉力量和sEMG测试.结果:电刺激组(右33.6%,左27.8%)和随意等长收缩组(右37.4%,左28.5%)训练侧和未训练侧的足背屈肌肉力量在训练后均有显著提高,与对照组(右1.3%,左0.8%)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意等长收缩组(右100.4%,左59.4%)与电刺激组(右68.1%,左57.7%)双侧肌电平均振幅(AEMG)均有明显变化,并与对照组(右5.04%,左-4.07%)有显著性差异(P<0.05);肌肉不同等长用力和肌电振幅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以指数y=43.762(9.584)分布.结论:6周单侧肢体电刺激训练和随意等长收缩训练不仅能够明显的提高训练侧的肢体力量,亦能提高对侧未受训练肢体的肌肉力量;训练导致的力量增长与使用表面肌电观察到的AEMG的变化有关;肌肉力量和肌电振幅之间表现出非线性的关系,可以利用肌电振幅与相对力量的关系(y=43.762(9.584)',在力量测试中评估受试者的用力程度,为临床康复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测试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磁源性影像技术探讨在简单视-运动任务活动时的脑增龄性变化神经机制。方法:本文应用磁源性影像技术对13例20—85岁右利手健康男性进行简单视-运动任务活动时脑磁信号时间和空间的表现进行研究。结果:青年组和老年组受试者双手运动潜伏期基本一致,左手平均55ms,右手59ms,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脑运动皮层定位显示为双侧手指运动区。高龄老年组运动潜伏期延长,非利手侧较利手侧延长更加明显,平均90—127ms;利手侧半球空间定位可见,而非利手侧半球未显示空间定位。结论:成年人随增龄所发生的运动功能减退主要发生在75岁以后高龄老年人:老年性脑改变导致脑功能普遍减退可能是成年人随增龄所发生的运动功能减退的神经机制之一;成年人随增龄所发生的运动功能减退以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运动协调性差为特征;长期反复运动活动有利于延缓脑运动控制机能的减退速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