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8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背景:慢性冠状动脉缺血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 couple dissociafion,QTcd)比健康老年人要长,有些中药制剂能对这种异常延长加以纠正。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冠脉缺血患者心电图QTcd与健康老年人相比有无显著差异及自主研制的复方黄芪袋泡饮能否改善这种差异。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在杭州铁路分局离退休老干部健康体检基础上,确定3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缺血组,另有33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QTd;之后缺血组给予复方黄芪袋泡饮1袋代茶饮用,2次/d,连续4周干预,测定该组干预前后的QTd和血液流变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老年人QTcd比较。②复方黄芪袋泡饮对缺血组治疗前后的QTcd比较。结果:缺血组QTcd值[(46.2&;#177;11.1)ms]显著大于对照组[(28.1&;#177;9.8)ms](t=6.91,P&;lt;0.01),复方黄芪袋泡饮干预缺血组后,QTcd值有显著缩短(t=5.31,P&;lt;0.01)。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有所下降(t=2.72,2.66,P&;lt;0.01)。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改善率达90%(28/31)。结论:老年慢性冠状动脉缺血患者静息心电图QTcd值较健康老年人显著延长,复方黄芪袋泡饮能够改善这种异常延长。  相似文献   
2.
单味仙鹤草治疗2型糖尿病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介绍 患者,男,75岁,离休干部.因"阵发性房颤15年,再发1小时"于2002年3月6日至3月25日住本院.给常规检查,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7.8mmol/L,为明确诊断而给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及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显示:餐后1小时、2小时血糖大于11.1mmol/L,基础胰岛素48pmol/L,餐后胰岛素162pmol/L,为基础值的3.5倍,建议服用磺脲类药物0.5g,2次/d,α-糖苷酶抑制剂(拜唐平)50mg,3次/d,与第一口饭同服,但患者不愿接受.  相似文献   
3.
老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血栓前干预10年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凝高粘状态为特征的高血粘综合征被认为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病前状态[1 ] 。我们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专家的指导下 ,对在血液流变学预防性检测 (预检 )中发现的高血粘综合征者 ,采取健康教育与预防性治疗 (预治 )相结合的新预防模式 ,取得初步效果。一、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 993~ 2 0 0 2年 1 0年间杭州铁路分局 30 5名离退休干部 ,在健康体检基础上 ,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1 50人中 ,男 1 1 5人 ,女 35人 ,年龄 (64 .5± 3 .98)岁。根据WHO的诊断标准 ,初访时高血压患病率 2 0 % ;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总患病率 7% ;对照组 …  相似文献   
4.
背景:慢性冠状动脉缺血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coupledissoci-ation,QTcd)比健康老年人要长,有些中药制剂能对这种异常延长加以纠正。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冠脉缺血患者心电图QTcd与健康老年人相比有无显著差异及自主研制的复方黄芪袋泡饮能否改善这种差异。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在杭州铁路分局离退休老干部健康体检基础上,确定3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缺血组,另有33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QTd;之后缺血组给予复方黄芪袋泡饮1袋代茶饮用,2次/d,连续4周干预,测定该组干预前后的QTd和血液流变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老年人QTcd比较。②复方黄芪袋泡饮对缺血组治疗前后的QTcd比较。结果:缺血组QTcd值犤(46.2±11.1)ms犦显著大于对照组犤(28.1±9.8)ms犦(t=6.91,P<0.01),复方黄芪袋泡饮干预缺血组后,QTcd值有显著缩短(t=5.31,P<0.01)。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有所下降(t=2.72,2.66,P<0.01)。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改善率达90%(28/31)。结论:老年慢性冠状动脉缺血患者静息心电图QTcd值较健康老年人显著延长,复方黄芪袋泡饮能够改善这种异常延长。  相似文献   
5.
背景:健康教育与预防性治疗能减少老年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但少见将两者结合使之成为新预防模式,用于干预血栓前状态。目的:探讨新预防模式对老年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实际预防效果。设计:采用组群干预试验。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于1993-02/2002-03杭州铁路分局305名离退休干部,年龄61~75岁。高血压平均患病率18%,心脑血管梗死率平均7.2%。干预:干预组给予心血管健康教育,每半年一次预防性检测(预检)血液流变学,对发现的高血压综合征者给予以改良型血液稀释综合疗法为主的预防性治疗(预治),直至复检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上述干预措施。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跟踪监测血液流动特性指标和心血管复合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干预组145例,对照组148例,完成10年随访。持续干预后干预组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低切粘度(10.29&;#177;1.66)mPa&;#183;s,(12.39&;#177;1.54)mPa&;#183;s,P&;lt;0.05];血液稀释疗法干预后的血细胞比溶较前有明显降低(P&;lt;0.05);干预组心血管复合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44%,37%。结论:相结合的新预防模式能有效改善血栓前状态的血液异常流动性,明显降低老年人心血管复合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背景:系统性硬化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发现该病发病前往往有形式不同的心理应激因素存在。目的:对系统性硬化病患者进行深入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对比中国常模和对照组,结合临床免疫学检测,初步分析心理应激因素所起的作用。设计:对照观察。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城站院区老年病科和杭州同济医院外科对象:选择2002-12/2005-09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城站院区内科病区接受胸导管淋巴液引流疗法治疗的系统性硬化病住院患者26例为观察对象(系统性硬化病组)。对照组来自同病区同时期的慢性胃炎住院患者30例。方法:所有参加者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病程、特殊检查、诊断和药物治疗。采用心理社会量表评定心理社会因素。采用生活事件量表测评生活事件应激,包括职业、学习、婚姻和恋爱、家庭和子女、经济、司法、人际关系等方面常见的生活事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定应对方式,分为8个主成分: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再评,将习惯性应对方式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类。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人格特征,4个分量表组成,为外向-内向量表、神经质量表、精神质量表和掩饰、假托量表。同时取患者空腹血3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IgG、IgA、IgM和补体C3。并对IgG与其他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心理社会量表评定结果及临床免疫学检测结果。结果:56例患者均完成量表测评和免疫学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系统性硬化病组患者生活事件量表评定中,生活事件发生的总件数、负性事件数和负性事件LEU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维度少于对照组,消极应对维度多于对照组。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中,无论男女外向-内向因子分均小于对照组及常模组。神经质分均大于对照组及常模组。体液免疫测定,IgG、IgA和IgM均大于对照组,两组C3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IgG与负性事件数、消极应对维度.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外向-内向因子分皇负相关。结论: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应激、消极的应对方式和情绪不稳定,存在着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对免疫学有影响,提示心理应激与系统性硬化病发病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7.
背景:系统性硬化病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临床发现该病发病前往往有形式不同的心理应激因素存在。目的:对系统性硬化病患者进行深入的心理社会因素调查,对比中国常模和对照组,结合临床免疫学检测,初步分析心理应激因素所起的作用。设计:对照观察。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城站院区老年病科和杭州同济医院外科对象:选择2002-12/2005-09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城站院区内科病区接受胸导管淋巴液引流疗法治疗的系统性硬化病住院患者26例为观察对象(系统性硬化病组)。对照组来自同病区同时期的慢性胃炎住院患者30例。方法:所有参加者均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主要症状、病程、特殊检查、诊断和药物治疗。采用心理社会量表评定心理社会因素。采用生活事件量表测评生活事件应激,包括职业、学习、婚姻和恋爱、家庭和子女、经济、司法、人际关系等方面常见的生活事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评定应对方式,分为8个主成分:对抗、淡化、自控、求助、自责、逃避、计划和再评,将习惯性应对方式分为消极和积极两类。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人格特征,4个分量表组成,为外向-内向量表、神经质量表、精神质量表和掩饰、假托量表。同时取患者空腹血3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lgG、lgA、lgM和补体C3。并对lgG与其他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心理社会量表评定结果及临床免疫学检测结果。结果:56例患者均完成量表测评和免疫学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系统性硬化病组患者生活事件量表评定中,生活事件发生的总件数、负性事件数和负性事件LEU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应对方式中,积极应对维度少于对照组,消极应对维度多于对照组。艾森克个性问卷评定中,无论男女外向-内向因子分均小于对照组及常模组,神经质分均大于对照组及常模组。体液免疫测定,lgG、lgA和lgM均大于对照组,两组C3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IgG与负性事件数、消极应对维度、艾森克个性问卷中外向-内向因子分呈负相关。结论:系统性硬化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应激、消极的应对方式和情绪不稳定,存在着体液免疫功能异常。心理社会因素对免疫学有影响,提示心理应激与系统性硬化病发病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可逆性气道阻塞、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炎症为特征的免疫反应性疾病.随着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的加剧,哮喘发生率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哮喘治疗仍以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药、抑制过敏介质释放药为主.本院自1988年起,开始了胸导管引流(TDD)治疗难治性支气管哮喘的实践,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同时对这部分病人进行了平均达15年的长期随访,其中资料完整62例,旨在探讨影响其远期疗效的各种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背景:健康教育与预防性治疗能减少老年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但少见将两者结合使之成为新预防模式,用于干预血栓前状态。目的:探讨新预防模式对老年人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实际预防效果。设计:采用组群干预试验。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来自于1993-02/2002-03杭州铁路分局305名离退休干部,年龄61~75岁。高血压平均患病率18%,心脑血管梗死率平均7.2%。干预:干预组给予心血管健康教育,每半年一次预防性检测(预检)血液流变学,对发现的高血压综合征者给予以改良型血液稀释综合疗法为主的预防性治疗(预治),直至复检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上述干预措施。主要观察指标:两组跟踪监测血液流动特性指标和心血管复合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干预组145例,对照组148例,完成10年随访。持续干预后干预组的血液流变学和凝血谱各项指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犤低切粘度(10.29±1.66)mPa·s,(12.39±1.54)mPa·s,P<0.05犦;血液稀释疗法干预后的血细胞比溶较前有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心血管复合事件发生率和病死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44%,37%。结论:相结合的新预防模式能有效改善血栓前状态的血液异常流动性,明显降低老年人心血管复合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背景慢性冠状动脉缺血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 couple dissoci-ation,QTcd)比健康老年人要长,有些中药制剂能对这种异常延长加以纠正.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冠脉缺血患者心电图QTcd与健康老年人相比有无显著差异及自主研制的复方黄芪袋泡饮能否改善这种差异.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在杭州铁路分局离退休老干部健康体检基础上,确定31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缺血组,另有33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QTd;之后缺血组给予复方黄芪袋泡饮l袋代茶饮用,2次/d,连续4周干预,测定该组干预前后的QTd和血液流变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老年人QTcd比较.②复方黄芪袋泡饮对缺血组治疗前后的QTcd比较.结果缺血组QTcd值[(46.2±11.1)ms]显著大于对照组[(28.1 ±9.8)ms](t=6.91,P<0.01),复方黄芪袋泡饮干预缺血组后,QTcd值有显著缩短(t=5.31,P<0.01).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有所下降(t=2.72,2.66,P<0.01).冠状动脉缺血症状改善率达90%(28/31).结论老年慢性冠状动脉缺血患者静息心电图QTcd值较健康老年人显著延长,复方黄芪袋泡饮能够改善这种异常延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