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0篇
口腔科学   28篇
临床医学   14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建立犬垂直向牙槽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方法】实验动物为中山大学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实验材料为自行设计,纯钛制成的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体部直径3.75mm,长5mm。先拔除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嵴的模型。3月后随机选取一侧行骨切开术,植入两枚牵张器。1周后开始牵张,每天1次,每次1mm,共5d;分别在牵张后1、2和3月将动物处死进行临床检查,X线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骨内型垂直牙槽骨牵张器愈合良好。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4.8±0.50)mm。组织学切片显示在牵张区有骨质形成,其骨小梁方向与牵引方向一致。【结论】采用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成功建立稳定的、重复性好的犬牙槽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为牙槽骨牵张器的国产化和临床上应用该项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光固化氢氧化钙制剂作为临时冠粘结剂的可行性.方法 纳入242例需行临时冠的患者,根据每月就诊周数顺序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牙制作临时冠并分别采用TempoCemNE(n=78)、Provicol(n=80)、Calcimol LC(n=84)行临时冠粘结,1周后复诊,观察固位效果、牙龈状况以及牙髓状况,比较其临床效果.结果 1周后复诊,3组间总体的固位效果、牙龈状况以及牙髓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12=5.553,P1=0.062>0.05;c22=4.783,P2=0.091>0.05;c32=3.290,P3=0.193>0.05).结论 光固化氢氧化钙制剂Calcimol LC和临时冠粘结剂TempoCemNE、Provicol具有相似的粘结效果,牙龈和牙髓保护作用良好,操作简单,可作为一种新型临时冠粘结剂进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侧壁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这种特殊的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过程的转录组特点。方法:3只Beagle犬,随机选择一侧经侧壁开窗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时植入Bio-Oss骨粉,术后2周,对另一侧用相同的方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第2次术后2周,收集植入的Bio-Oss骨粉组织块,提取总RNA,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分析上颌窦底提升后2周和4周时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GO)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分类,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 KEGG)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在2周时表达升高的基因与刺激反应、免疫-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有关,同时,与神经元分化、破骨细胞分化和早期血管化过程相关的基因也高表达。在4周时,与细胞代谢和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升高,重要的是,与血管生成和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都高表达,与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包括骨生成相关的生长和分化因子[转化生成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TGFB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 BMP4)]、软骨和骨胞外基质[软骨黏附素(chondroadherin, CHAD)、Ⅰ型胶原α1链(collagen type I, alpha 1 chain, COL1A1)、Ⅰ型胶原α2链(collagen type I, alpha 2 chain, COL1A2)、Ⅴ型胶原α2链(collagen type Ⅴ, alpha 2 chain, COL5A2)、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 DCN)、骨连接蛋白(osteonectin, SPARC)和骨钙素(osteocalcin, BGLAP)]等相关的基因。信号通路分析显示4周时表达升高的基因与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TGF-β/BMP)信号通路有关。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 WN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WNT5A和卷曲蛋白受体9(frizzled receptor 9, FZD9)在2周时表达升高,而连环蛋白β1(catenin beta 1, CTNNB1)在4周时表达升高。结论:侧壁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2周后转录表达谱变化以免疫-炎症反应和破骨反应下调、骨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升高为特点,骨再生的过程还与神经生成和血管生成过程相关。在骨再生的过程中,TGF-β/BMP和WNT信号通路起重要作用,WNT信号通路的作用复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颈部及胸腔纵隔感染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颈部及胸腔纵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感染来源、临床特点、并发症及处理。结果 5例患者均为牙源性感染,临床表现为颌下、口底、颈部广泛肿胀,脓液形成。影像学显示2例纵隔及胸腔内有脓液形成。经过及时广泛切开引流及多学科综合治疗,4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对于临床上颌面多间隙感染合并颈部广泛肿胀的病例应予高度重视,影像学检查在早期诊断中有很高价值,应尽早行多部位的切开引流及多学科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用Summer's骨凿冲顶提升上颌窦底后窦底骨质和黏骨膜改变情况以及种植体与周围组织结合生物学变化,为临床应用该项技术提供进一步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16只狗随机分为提升高度不同(2 mm、4 mm)2组,每只狗植入种植体4枚,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在不同时间(3、6、12、24周)取材.标本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组织学检查,四环素荧光检查,抗BMP-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形成骨结合,提升4 mm不植骨种植体顶端无骨形成.[结论]上颌窦提升2 mm种植体顶端有骨存在,提升4 mm时,植入种植体顶端多数情况下无骨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螺旋CT定量评价正常眶部受植区骨密度,为眶部种植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60 例健康成人(男30 例,女30 例)行64 排螺旋CT薄层容积扫描,以时钟方式行多平面图像重建,在重建影像上测量受植区下方眶骨骨密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眶部受植区不同位置的骨密度值差异较大,左右侧相同位置骨密度无显著差异,骨密度值随年龄变化而改变,且在一定的年龄段骨密度值具有性别差异.结论: 利用螺旋CT可以评价眶部受植区的骨密度,CT值具有定量性、客观性,对眶部种植体植入位置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可行上颌窦外提升及同期种植体植入的动物模型。方法:1-1.5岁的成年狗8只为实验对象,其中2只行上颌窦区解剖学观察,另6只拔除双侧上颌第一磨牙,使用上颌窦外提升法提升上颌窦,同期植入种植体及自体骨。术后3月处死动物,观察种植体的大体及新生骨的情况。结果:犬上颌窦有足够的体积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术后3月种植体稳固,牙槽嵴丰满,种植体顶部有新生骨形成。结论:建立犬上颌窦外提升及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动物模型,以供上颌窦提升植骨牙种植的深入研究.[方法] 拔除 16只狗双侧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行冲顶式上颌窦提升,提升高度为 2 mm、 4 mm,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分别于术后 3周、 6周、 12周、 24周处死动物各 4只,标本都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牢固,窦底黏膜完整.上颌窦提升 2 mm时,种植体顶端可见骨质存在;提升 4 mm时,只见窦黏膜,不见新骨.上颌窦提升同期植骨并植入种植体,可见种植体顶端有新骨形成,覆盖种植体.[结论] 狗有理想的上颌窦提升解剖条件,窦底提升术时可将窦底黏膜提升并保持完整,移植骨能形成新骨与牙种植体形成骨性结合,可作为研究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显示下牙槽神经的方法及其在下颌骨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对7例正常人、2例下颌骨骨折、2例下颌骨囊肿及1例成釉细胞瘤患者进行磁共振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扫描,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薄层最大信号强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等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磁共振成像图像重建显示下牙槽神经主干及分支等情况。【结果】磁共振成像结合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显示所有正常人下牙槽神经主干及分支,对下颌骨骨折病例可完整显示下牙槽神经的连续性,下颌骨囊肿及成釉细胞瘤病例可显示下牙槽神经的走向及其与病变的毗邻关系。【结论】磁共振图像重建可以清楚的显示下牙槽神经主干及其分支,对临床治疗下颌骨疾病有较大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颌面部皮肤血管瘤中肥大细胞(mast cell,MC)、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载脂蛋白J(Apolipoprotein J,ApoJ)的作用及三者的关系。方法颌面部血管瘤标本78例,增殖期36例、退化期28例、退化完成期14例。选取10例唇裂患者的唇部皮肤做正常对照。将每个标本连续切片4张,分别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计算MC数,bFGF和ApoJ阳性表达率。结果①血管瘤中增殖期与退化期、退化完成期MC计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血管瘤中增殖期bF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退化期和退化完成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中bFGF表达率低。bFGF与MC计数表达呈正相关(r=0.35,P〈0.01)。③血管瘤中ApoJ阳性表达结果,增殖期与退化期及退化完成期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皮肤中ApoJ元表达。结论在皮肤血管瘤中,MC、bFGF、ApoJ在血管瘤的形成发展和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