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探讨五倍子提取液作为冲洗剂对慢性根尖周炎根管治疗效果的影响,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就诊的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的患者192例(患牙192颗),随机分为对照组、过氧化氢组、次氯酸钠组和五倍子组(每组48例),在根管治疗过程中分别使用蒸馏水、过氧化氢、次氯酸钠和五倍子提取液作为根管冲洗剂,待根管充填完成后随访观察1周、6个月和12个月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充治疗后,临床检查患牙冷热刺激不敏感,叩诊(-),松动度≤Ⅰ°,牙龈无红肿,探诊出血(-),无窦道,正常行使咀嚼功能,X线片显示根尖周骨质透射区减小或消失,则为治疗有效。6个月复诊时,五倍子组患者根管治疗有效率为89.4%,与过氧化氢组和次氯酸钠组有效率(91.1%和9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67.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个月复诊时,五倍子组患者根管治疗有效率为83.7%,与过氧化氢组和次氯酸钠组有效率(83.3%和8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5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五倍子组患者由好转变为痊愈的比例高于过氧化氢组和次氯酸钠组。结论:五倍子提取液作为根管冲洗剂,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清洁作用,能够达到治愈慢性根尖周炎和防止继发感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例重度牙周炎伴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阐明联合治疗疗法的疗效和定期随访的重要性。方法:患者临床表现为双侧后牙松动伴牙龈出血半年,牙龈部口腔扁平苔藓病史2年。全口牙齿探诊深度(PD)5~6 mm,附着丧失(AL)8~9 mm,Ⅱ°-Ⅲ°松动,探诊出血(BOP)(+)。定期进行牙周基础治疗结合牙龈部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在炎症保持稳定时,实施延期种植手术,并完成26、27、36和37的牙冠修复。对31和41 Ⅱ°松动牙进行松牙固定术。牙周维护期间定期随访周期为联合治疗后1周、2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结果:联合治疗结合定期复诊后患者前牙和前磨牙的PD为4 mm,BOP (-)。患者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症状缓解,牙龈无充血糜烂症状。炎症控制之后,种植修复使左侧磨牙区恢复了咀嚼功能。3个月的复诊周期和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病情控制。牙龈状况维持最佳的随访周期为2周1次。结论:联合治疗能缓解重度牙周炎伴口腔扁平苔藓患者的临床症状,定期随访和良好的治疗依从性有利于病情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中药双黄补联合西帕依固龈液对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牙周指数的影响,探讨中药双黄补联合西帕依固龈液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疗效。方法:将40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药组(n=20)。在对种植体进行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后,中药组患者采用西帕依固龈液冲洗种植周袋,同时以精细探针顺种植周袋壁缓慢插入至袋底,留置中药双黄补,缓慢后退探针使药物溢出至牙龈边缘;对照组患者采用3%双氧水、0.9%氯化钠注射液交替冲洗牙周袋,观察2组患者种植体治疗前后改良菌斑指数(mPLI)、牙周袋深度(PPD)和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采用Whatman1号滤纸条吸取治疗前后种植体周龈沟液(PISF),检测2组患者PISF质量;采用ELISA法检测PISF中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年龄构成、性别比例、受试牙位牙周指数、PISF质量和PISF中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治疗措施干预后,2组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牙周指数(PPD、mSBI和mPLI)、PISF质量以及PISF中IL-1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中药组患者mSBI、mPLI、PISF质量和PISF中IL-1β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药组患者PPD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中药双黄补联合西帕依固龈液治疗种植体周围炎的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牙周指数,降低患者PISF中IL-1β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复合骨碎补总黄酮(TFRD)和野菊花总黄酮(TFC)的TF-PLGA缓释微囊,探讨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及其体外缓释特性。方法:以PLGA、TFRD和 TFC为原料,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TF-PLGA缓释微囊;以包封产率(EE)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进行工艺优化,筛选最佳的工艺参数;光学显微镜(L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下观察微囊的形态特征、粒径大小和分布情况;采用提取法测定TF-PLGA微囊的体外累计释药率并绘制累计释放曲线。结果: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的最佳制备工艺,PLGA浓度为140 g·L-1,油相体积为1.4 mL,乳化速度为1500 r·min-1,乳化时间为5 min。优化后微囊平均EE为(83.89±2.30)%,平均实际载药量(DL)为(5.90±0.07)%;LM和SEM下观察,微囊形态圆整,平均粒径为(44.34±14.68)μm,粒径分布较窄;体外释放实验检测,24h累计释药率达40%,第50天后累积释药率超过90%。结论:TF-PLGA缓释微囊具有优良的载药及缓释效果,制备工艺简单,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何畔  仲琦  卢建忠  车鸿泽  马宁 《口腔医学》2015,35(6):433-437
目的通过对n HA/Mg/壳聚糖膜的合成及检测,探索制备一种新型优质可降解支架材料。方法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n HA/Mg复合材料,选用碳酸氢铵作为造孔剂,浸泡法在n HA/Mg复合材料表面制备壳聚糖膜,SEM观察复合材料表面、截面形态结构及在模拟体液浸泡腐蚀后表面形态的变化。结果 n HA/Mg平均孔隙率达50%,孔径约50~120μm,碳酸氢铵为合适的造孔剂,壳聚糖膜可显著改善材料降解的时间及p H值,减缓了镁合金的腐蚀速率。结论 n HA/Mg/壳聚糖膜复合材料是多孔隙结构、耐腐蚀性良好的可降解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表面经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处理的纳米羟基磷灰石/镁(nHA-Mg)多孔复合材料植入到兔下颌骨骨缺损后的修复作用,并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18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双侧下颌骨10 mm×5 mm×1 mm骨缺损动物模型,随机选取9只左侧植入表面经PLGA处理的nHA-Mg复合材料作为实验组,右侧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组;剩余9只左侧植入nHA-Mg复合材料作为阳性对照组,右侧同样作为空白对照组。于4、8和12周分次处死白兔(每次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各3只),截取缺损区域下颌骨,进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并比较各组新生骨小梁面积占骨组织面积百分比以及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材料的剩余量。结果:与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新生骨小梁面积所占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而阳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观察,实验组有新骨形成,并且效果明显优于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石蜡切片观察,实验组有血管组织和新生骨小梁,成骨细胞聚集在骨小梁周围,大量骨陷窝位于骨小梁中,陷窝中包含骨细胞;随时间延长,新生骨小梁增粗,排列更致密,有改建为板层骨趋势。硬组织磨片观察,实验组材料剩余量多于阳性对照组。结论:表面经PLGA处理的nHA-Mg多孔复合材料可以有效减缓体内的降解速率,并且材料具有促进成骨和引导骨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野菊花总黄酮-PLGA缓释微球的制备及其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制备野菊花总黄酮(TF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并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方法: 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TFC-PLGA微球,观察初乳搅拌速度、聚乙烯醇(PVA)浓度和TFC与PLGA的投药比等不同因素对微球包封率(EE)的影响。显微镜观察微球大体形态;扫描电镜(SEM)观察微球表面形态和粒径大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量微球EE及其体外释放结果。结果: 在搅拌速度为3000r·min-1、PVA浓度为3.0%、TFC与PLGA投药比为1:15的优化条件下,TFC-PLGA微球平均EE为(45.03±1.25)%,平均粒径大小为(102.20±1.97)μm。体外释放实验,24h时微球累积释放率为22.07%,20d时累积释放率达92.32%,TFC-PLGA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结论: 采用优化的制备工艺可以制备出粒径适宜、分散较均匀、EE较高的TFC-PLGA缓释微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