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洁悠神物理抗菌材料用于口腔癌术后预防感染时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方法:从手木当日开始,在口腔、口咽部、鼻咽部以及颈部术创创面(缘)喷洒洁悠神物理抗茵材料,同时行血液学检测.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痛、痒、过敏等症状,其中有11例患者初次使用时自觉气味欠佳,但仍能够接受并配合治疗.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用药后白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肌酐等检测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洁悠神物理抗菌材料作为辅助用药用于口腔癌术后预防感染尚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治疗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影响口腔颌面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因素,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模式。方法:回顾分析1970-2004我院收治的54例口腔恶黑的临床资料。结果:依照AJCC分类标准,Ⅰ期2例、Ⅱ期3例、Ⅲ期35例、Ⅳ期14例,本组Ⅲ、Ⅳ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34.3%、0,Ⅲ、Ⅳ期明显低于Ⅰ、Ⅱ期的生存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1)。冷冻活检者23例,有复发转移13例,3、5年生存率为43.5%35.5%、常规活检者31例,有复发转移26例,3、5年生存率为30.4%25.8%。原发灶手术治疗组与原发灶综合治疗组3、5年生存率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的差异(P〈0.01〉。共50例颈淋巴清扫术后淋巴结阳性检出率70.0%(35/50)。54例3年生存率38.9%、5年生存率27.8%、3例存活10年以上。结论:冷冻活检是术前正确的诊断方法,利于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颈淋巴清扫是必要。原发灶冷冻、手术扩大切除病灶、颈淋巴清扫术、术后免疫治疗和放化疗的综合序列治疗能明显提高恶黑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复合性颅面裂隙畸形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以周 《江苏医药》2001,27(1):63-63
颅面裂隙畸形是指颅面部软组织单发或复合性的裂隙畸形 ,其中软组织单发的颅面裂隙畸形发病率高 ,手术修复较简单 ;而软硬组织的复合性颅面裂隙畸形发病率低 ,手术修复难度高。近年来我院治疗复合性颅面裂隙畸形 2例 ,取得较满意的整复效果 ,兹报告如下。病例介绍例 1,男 ,4岁 ,住院号 2 5 32 1。右上唇斜向裂至右侧鼻旁 ,致上唇及鼻翼缺损 ,右眼内眦角向裂隙方向移位。骨裂隙位于右上颌切牙与前磨牙之间并延伸至同侧眶下缘。诊断 :Tessier3型颅面裂隙畸形。手术方法 :全麻 ,于软组织裂隙两侧设计多个连续的“Z”形皮瓣 ,交叉换位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颌骨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82—2005年收治的颌骨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颌骨中央性粘液表皮样癌不多见,多为颌骨囊肿术后复发癌变而来,主要依靠病理诊断。结论:对于颌骨囊肿术后复发病人,强调术中的常规冰冻活检,仔细鉴别诊断及术中活检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复裂是唇裂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可能性远较单侧唇裂大。我院自1994~2006年共收治双侧唇裂患儿41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复裂38例,复裂率9.2%。本文对复裂的原因进行临床分析,以便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双侧唇裂的整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原因,以利于提高双侧唇裂的整复效果.方法:选择采用格洛弗式法经治的412例双侧唇裂术后复裂的患儿38例,对其复裂前的临床表现、复裂的时间特点及全身和局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完全性、混合性等严重复裂,复裂前的全身及局部症状较轻,复裂的高峰期在手术后第5、6天.结论:完全性复裂主要原因是松弛减张不彻底;而部分复裂与患儿的全身及局部情况、操作技巧及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部多原发癌的发生时间、部位,诊断和治疗.方法:1993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口腔颌面外科治疗的多原发癌患者9例,男性6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49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60.4岁.8例作了根治性治疗,1例作了姑息性治疗.结果:9例均为异时癌,第二原发癌与第一原发癌平均间隔时间为:107.4个月.不同部位的多原发癌分别为:颊 软腭1例,舌 腭1例,鼻咽 口腔5例,口腔 颈下部1例,食道 口腔1例.组织学类型:鳞癌 鳞癌6例,恶性淋巴瘤 鳞癌2例,鳞癌 恶性黑色素瘤1例.二重癌8例,三重癌1例.结论:第一原发癌治疗后要长期密切随访,力争早期发现多原发癌,并注意与复发癌、转移癌鉴别,使多原发癌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上颌第三磨牙拔除术中阿替卡因颊侧浸润注射对腭侧软组织的麻醉作用,讨论常规腭侧浸润麻醉注射是否必须。方法:28例拔除双侧上颌第三磨牙患者,每位患者作为其自身对照。对照侧利用盐酸阿替卡因行颊侧浸润麻醉及腭侧浸润麻醉,实验侧仅行颊侧浸润麻醉。注射3min后常规方法拔除患牙。利用100mm直观模拟标度尺(VAS)及问卷调查获得患者拔牙时的痛觉数据。结果:实验侧和对照侧的疼痛感觉(VAS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拔牙过程中的疼痛均可接受。结论:仅用阿替卡因颊侧浸润麻醉可顺利拔除上颌第三磨牙,无需常规腭侧浸润麻醉,从而避免腭侧注射的疼痛不适。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牙周致病菌的16SrR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龈下菌斑菌群的分布。方法对376例牙周病患者(其中成年组306例、儿童组70例)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16SrRNA序列分析技术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g)、伴放线嗜血杆菌(Aa)、福赛斯坦纳菌(Tf)、具核梭杆菌(Fn)、中间普氏菌(Pi)等5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376例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中5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PCR法与培养法检出率分别为Pg(40.96%,17.82%)、Aa(19.15%,9.31%)、Tf(88.56%,27.66%)、Fn(81.91%,23.67%)、Pi(57.98%,19.15%);除Aa外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16SrRNA序列分析法具有检出率高、稳定性好以及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是一种比较适合临床应用的牙周菌斑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测转染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EGFP)并稳定表达前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生物学特性,探讨利用EGFP作为体内试验示踪剂的可行性.方法 利用pLEGFP-N1逆转录病毒载体质粒转染PT67包装细胞,提取病毒上清液后感染BMSCs,G418筛选及单克隆培养得到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BMSCs细胞.比较转染前后BMSCs的生长曲线,细胞活性和贴壁率.结果 获得了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BMSCs,其生物学特性无明显改变,荧光有效表达时间达3个月.结论 利用逆转录病毒法转染EGFP可作为BMSCs体内示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