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优化牙支持式上颌骨前部牵引成骨术与上颌骨Le FortⅠ型前徙术治疗唇腭裂患者的效果,以及对其腭咽部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大连市口腔医院2017年1月一2020年1月收治的63例唇腭裂伴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纳人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实施上颌骨Le FortⅠ型前徙术治疗,观察组实施优化牙支持式上颌骨前部牵引成骨术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治疗前后腭咽部形态参数、上颌骨前移距离、吹气试验和语言清晰度测听结果。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明确上颌骨前移距离与腭咽部形态各项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观察组静止位的腭咽腔深度低干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腭咽部形态其余各项参数及上颌骨前移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不捏鼻、捏鼻吹气试验时间均短干对照组,语言清晰度高干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O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上颌骨前移距离与各项腭咽部形态参数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优化牙支持式上颌骨前部牵引成骨术与上颌骨Le FortⅠ型前徙术治疗唇腭裂均有效,但是,优化牙支持式上颌骨前部牵引成骨术相较于上颌骨Le FortⅠ型前徙术,对患者腭咽部结构影响较小,值得推荐采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应用腓骨肌皮瓣游离移植对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的功能重建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7~2011年7月,我科应用腓骨肌皮瓣一期修复下颌骨及周围软组织缺损11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例,年龄33~67岁,其中左下颌牙龈鳞癌4例,右下颌牙龈鳞癌2例,右舌下腺腺样囊性癌1例,右口底鳞癌2例,左下颌黏液表皮样癌1例,成釉细胞瘤1例。其中磨牙后区粘液表皮样癌和成釉细胞瘤2例进行即刻种植。受区血管均为同侧,组织瓣均吻合1根动脉、2根静脉。动脉选用颈外动脉分支,静脉选用面总静脉、颈前静脉或颈外静脉,所有动静脉吻合均采用端端吻合法。分析皮岛的设计、大小、修复部位、存活情况等。结果:本组游离腓骨肌皮瓣11例全部成活,均携带1块皮岛,由一个穿支供养,皮岛最大6cm×4cm,最小3cm×2cm,皮岛均用于口内软组织缺损修复,2例即刻种植植入种植体6颗。术后面部外形、功能及咬合关系良好。语音功能基本正常。下肢功能在术后3~6个月恢复正常。结论:腓骨瓣的骨量充足,具有骨膜和骨髓双重血供,血运丰富,抗感染能力强,移植后易于成活。可根据需要做多段截骨塑形从而更加准确的恢复颌骨牙槽突形态。操作过程中远离头颈部,可以双组同时手术。腓骨的高度和宽度以及皮质骨的厚度也十分适合牙种植体的植入。游离腓骨瓣的皮岛不仅可用于口内外的软组织缺损修复,还可作为术后血供的观察窗。腓骨肌皮瓣在修复颌面部软硬组织缺损中具有血供安全可靠,塑形灵活,模拟外形准确,利于监测,并发症少等优点,是能够同时兼顾颌骨缺损及周围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传统的手术方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弱点就是高复发率,观察新出现的治疗技术牵引成骨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效果。 方法:2001—07/2005—09大连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治例颞下颌关节强直病例1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所有患者采用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治疗,通过测量开口度及牵开长度观察其疗效,并观察并发症情况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症状改善情况。 结果:1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结果:12例患者最低牵开长度12mm,最高牵开长度30mm,平均20mm。开口度由术前平均7mm提高到术后平均31mm,开闭口运动正常。成骨良好,术后3个月x射线片检查及创口内检查均证实骨质形成良好。②并发症: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出现,无感染、神经损伤、牵开器脱落或断裂,未发现复发者。③术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症状缓解明显,睡眠打鼾症状均有减轻,4例完全消除。 结论:牵引成骨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具有手术简单,风险小,治疗效果确实可靠,复发率低等优点,同期还可以治疗颌骨发育不足导致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应用双颌手术矫治严重的颌面部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双颌手术在矫治颌面部畸形中的经验和体会。方法:应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下颌骨矢状劈开截骨术和水平截骨颏成形术,Ⅰ期完成多个颌面部畸形矫治,达到改善容貌和恢复正常咬合关系的目的。结果:31例颌面部畸形病例,均按上述方法完成矫治,治疗结果通过开口度、开口型、面形、咬合关系、咀嚼力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估,治疗结果令人满意,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双颌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颌面部畸形的方法,应成为矫治颌面部畸形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5.
骨化性肌炎是指骨骼肌间质内的结缔组织、肌、腱、韧带腱膜及骨骼肌的胶原性支持组织的异常骨化现象。其中,外伤性局限性骨化性肌炎常见于肘部、髋部、股部和臀部,发生于颌面部的骨化性肌炎较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典型病例,并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危险废物处理场总平面设计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危险废物处理场总平面设计的重要性和制约因素,结合苏州危险废物填埋场工程实例,就总平面布置、竖向、道路和绿化等方面的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牙阻生常见于恒牙列,乳牙列罕见。本文对 1例下颌第二乳磨牙与第二前磨牙易位埋伏阻生的病例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测量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颏孔区牙槽骨形态,为正颌外科手术中颏成形术提供参考,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0月大连市口腔医院收治的下颌骨偏斜畸形成人患者84例,进行CBCT扫描,用InVivo5软件对下颌骨进行三维重建,定位标记点,观察、测量和分析下颌骨颏孔位置及颏管形态,用SPSS17.0软件包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颏孔大部分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下方(39.29%),位于第一前磨牙下方(11.90%)者最少。各测量值在偏斜侧和偏斜对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颏管角度外,性别差异较显著,均为男性大于女性。结论    下颌骨偏斜畸形患者颏孔位置较正常人有一定差异,男女性之间也有所不同,CBCT影像可清晰显示颏管的三维结构、走向以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可以有效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施行下颌升枝矢状劈开截骨术(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SSRO)后,其舌骨位置及气道宽度的变化。方法:选择16例(男性5人,女性11人)严重骨性下颌前突,用固定矫治器治疗且只施行下颌SSRO术式的患者,对其正畸-正颌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下颌前突患者施行SSRO后,气道宽度(P<0.05)、颏舌骨肌附着点间的距离(P<0.01)减小;而男性患者茎突舌骨肌附着点间的距离虽有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严重骨性下颌前突患者单纯施行下颌骨SSRO后,气道宽度以及舌骨与下颌骨颏部间的距离明显减小,但未发现舌体和气道明显的临床症状。提示下颌施行SSRO后,舌体以及气道软组织可能存在某种生理性代偿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自行研制的弧线式牵引器修复下颌骨体部节段的可行性。方法:以犬建立实验动物模型,制造下颌骨体部约38mm的节段缺损,制作带有右侧第一磨牙拔牙创的传送盘,以自制弧线式骨牵引器行传送盘牵引成骨。固定期8周后组织学检查及X线观察。结果:2只犬实验内容按计划进入固定期,犬1在固定后期传送盘回缩。犬2成功修复约12mm骨缺损。固定8周的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证实牵张区新骨成熟,大体标本及X线显示传送盘明显外旋,后方新生骨组织与对侧下颌骨体相比更向颊侧扩展。结论:实验自行研制的弧线式牵引器虽然尚处于实验阶段,但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为临床运用及牵引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