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8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正常牙合青年男性浅层嚼肌、颞肌前束在下颌处于不同功能位置时超声形态正常值,比较其差异,为评价正畸患者浅层嚼肌、颞肌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位正常牙合青年男性下颌分别处于姿势位、最大紧咬位、最大前伸位时浅层嚼肌周长、面积、宽度、最大厚度、平均厚度、长度及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并对其不同功能位置的各项形态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颞肌前束的厚度与最大前伸位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下颌处于最大紧咬位时浅层嚼肌的各项超声形态指标及颞肌前束厚度与最大前伸位及姿势位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处于不同功能位浅层嚼肌、颞肌前束超声形态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口腔正畸治疗临床操作复杂,椅旁工作时间长,复诊次数多,疗程长,需要患者与医生密切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疗效。本文旨在从患者角度分析正畸患者不配合治疗的原因,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源性VEGF和TGF-β1对非血管化骨移植同期种植的影响。方法:选用实验犬24只(术前1个月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随机分为A、B 2组。选取左侧下颌骨造成2.5 cm全层骨缺损,植入同样大小的全层自体髂骨,钛板固定(髂骨块离体时间控制在20 min以内)。A组(12只)移植髂骨块内植入1枚钛种植体。B组(12只)将钛种植体与rhVEGF165和rhTGF-β1复合后再同法植入移植髂骨内。在所有实验犬的右侧下颌无牙区植入1枚种植体作为对照。术后1、2、4个月取材,行X线、组织学、显微CT观察和种植体骨结合力测试。结果:术后1、2个月B组种植体骨接触率较A组显著增高;对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的显微CT分析表明,B组的成骨的作用较A组明显增强。术后4个月,A、B 2组BIC达到60%以上,种植体骨界面结合力接近220 N,已形成较好的骨结合。结论:VEGF和TGF-β1对NVBG同期种植体骨结合早期(术后1~2个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NVBG同期种植体在术后4个月可以进行上部义齿修复。  相似文献   
4.
背景:咀嚼肌形态与颅面形态的密切相关性已经被报道,但是关于咀嚼肌形态与牙弓形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还不明确.目的:探讨咀嚼肌形态功能对牙弓形态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超声成像技术测量69 位正常牙合青年男性下颌处于姿势位时浅层嚼肌横截面周长、面积、宽度、最大厚度、平均厚度、纵截面长度及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并与牙弓测量指标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浅层嚼肌横截面的面积与上颌牙弓前中段长度,纵截面长度与下颌前段牙弓长度,最大厚度与下颌牙弓中段宽度及上颌牙弓周长呈正相关(P < 0.05);颞肌前束最大厚度、平均厚度与上颌牙弓前段及前中段长度呈负相关(P < 0.05),提示浅层嚼肌、颞肌形态功能可能是影响牙弓形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临床上常见的 PFM(瓷熔附金属全冠 )基牙因制备不当、过薄、过长、死髓牙变脆等原因折断 ,从而导致 PFM修复失败。对此 ,笔者采用铸造法制作与原 PFM内冠密合的蜡核熔模替代折断的基牙 ,从而恢复 PFM的良好功能 ,避免重新制作。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共有 5名患者 ,女性 2名、男性 3名 ,年龄 2 2~ 35岁 ,上颌中切牙 4个 ,侧切牙 1个。1.2 材料藻酸钠弹性印模材料、超硬石膏、打样膏、细钢丝、嵌体蜡、液体石蜡油、高熔铸造合金、包埋料。1.3 方法1.3.1 核桩修复前检查要求基牙必须经过完善的根管治疗 ,经 X片检测 ,常规…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HGAC(头帽式肌激动器)治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的临床矫治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患儿25例,年龄9~12岁,采取HGAC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制取分析模型、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颌面像进行分析测量。结果:治疗结束并观察2年无复发,25例患儿磨牙关系为中性,前牙覆合覆盖基本正常,颜面侧貌明显改观,ANB角平均减小2.3°。结论:运用HGAC治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庾英姿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8):1886-1888
目的:探讨含牙压膜式间隙保持器在伴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修复前正畸治疗后保持阶段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已完成修复前正畸治疗,错牙合畸形已矫治并且缺牙间隙集中的伴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患者17例,应用含牙压膜式间隙保持器进行保持。结果:随访3个月~1年,含牙压膜式间隙保持器对缺牙间隙及矫治效果的保持令人满意。结论:含牙压膜式保持器能有效保持伴先天缺牙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矫治效果及缺牙间隙,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牙弓、牙槽弓形态与软组织面型的关系,为正畸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正常青年男性69例,取模并测量其牙弓、牙槽弓宽度、长度并与颅面软组织形态指标测量结果及面型比例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牙弓、牙槽弓宽度与面中宽(BF)W,牙槽弓宽度与面下宽(IG)W呈正相关;牙槽弓宽度及上颌前、中段牙弓宽度与下颌骨体长(CL),牙槽弓长度、宽度及下颌牙弓前中段长度与下颌骨长(ML)呈正相关。上颌前段牙弓长度与前面高与面下宽度之比(AFH/IG)W呈正相关;上颌尖牙间牙槽弓宽度与前面高与面中宽度之比(AFH/BF)W呈负相关。结论:牙弓、牙槽弓形态与软组织面型密切相关,正畸治疗中应考虑牙弓、牙槽弓形态与软组织面型的协调。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乌鲁木齐地区各类错畸形患者Bolton指数分析,了解其地区分布特点。方法选取错畸形患者初诊模型180副,按照安氏分类分为三组,测量模型、计算各组Bolton指数前牙比、全牙比及牙量不调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牙及全牙Bolton指数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错组前牙及全牙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超出中国人Bolton指数平均值2倍标准差范围为牙量不调,各错组牙量不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牙量不调普遍存在于各类错畸形患者中,Bolton分析应成为正畸诊断和确定治疗计划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0.
颅面生长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咀嚼肌功能被认为是调节颅面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因素,它与颅面形态相互作用,使颅面复合体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咀嚼肌形态和功能与颅面形态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