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19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在相同力值牵引下,愈合时间对微型种植体支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在8只Beagle犬上颌根间牙槽骨中植入49颗微型种植体支抗,分别在即刻负载、愈合2周、愈合4周、愈合12周后施以150g水平牵引力,定期注射荧光标志物,负载2个月后处死动物。制作种植体-骨的不脱钙硬组织切片.进行荧光显微镜观察、组织形态学测量和推出试验。采用SAS6.12软件包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法分析各组间差异,相关性分析BIC、BSA值与生物力学性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4组标本的骨结合百分率(bone—to—implant contaet,BIC)和骨充填率(bone stlrface area,BSA)分别为(46.6±2.72)%、(44.08±3.62)%、(17.07±0.63)%、(32.85±3.01)%及(66.39±2.94)%、(64.96±5.11)%、(36.82±0.08)%、(70.33±4.07)%。愈合4周与其他3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4组标本种植体-骨界面的最大剪切力分别是(270.4±20.36)N、(270.4±6.97)N、(105.8±3.73)N、(335.07±17.22)N。愈合12周组与其他3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种植体-骨界面的总吸收能量情况与最大剪切力相似。微型种植体的生物力学性能与BSA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其与BIC的相关系数(心0.051。结论:愈合12周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负载前愈合时间。即刻负载和愈合2周负载也可以接受,但必须注意种植体的即刻固位和即刻稳定性。而愈合4周负载则不利于种植体的稳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 Fort Ⅰ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其牙颌面畸形。拍摄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的下颌骨旋转中心位置.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下颌骨平均自动旋转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49.350mm、后方17.100ram处。髁突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24.000mm、后方11.950mm处。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A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08)。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P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45)。结论:下颌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变化与上颌骨上抬距离的关系.方法:选取10例患者,均为上颌骨垂直向发育过度导致开唇露齿和下颌骨后下旋转,而下颌骨发育正常,采用单纯Le Fort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正其牙颌面畸形.拍摄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的下颌骨旋转中心位置,应用SPSS10.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进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下颌骨平均自动旋转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49.350mm、后方17.100mm处.髁突中心位于蝶鞍点下方24.000mm、后方11.950mm处.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A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08).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与PNS点的上抬量高度相关(P=0.045).结论:下颌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幅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内支抗辅助口外弓推磨牙向后在上颌前突牙列拥挤患者矫治中的应用。方法选择牙列拥挤伴有轻度上颌前突患者10例,采用多种口内支抗配合口外弓推上颌第一恒磨牙向远中移动,进行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0例患者的上颌第一磨牙均明显向远中移动,最多6.3mm,最少3.4mm,平均移动距离为4.7mm,平均速率为0.9mm/月,排齐了牙列的同时改善了患者的侧貌。结论应用口内支抗辅助口外弓是不拔牙矫治牙列拥挤伴有轻度上颌前突患者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冯贻苗  房兵 《口腔正畸学》2008,15(4):180-182
患者张某,男,21岁。主诉:牙间隙要求治疗。患者2003年7月因牙龈肿胀就诊于我院牙周科,诊断为侵袭性牙周炎,开始牙周系统治疗。分别于2003年9月和10月行上下颌牙周翻瓣术。牙周治疗结束后,转诊我科,要求矫治牙周病继发的牙列间隙。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时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的位置,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与上颌骨上抬量、下颌骨长度和下颌平面角的关系。方法:选取25例单纯采用Le Fort I型截骨术上抬上颌骨矫治垂直向发育过度的患者,测量其术前、术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利用Reuleaux法测量实际下颌骨旋转中心。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ANS、PNS上抬量、下颌骨长度、MP-SN角度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进行Pearson相关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平均位于髁突中点下方15.64 mm,后方0.82 mm处。ANS点和PNS点上抬量、下颌骨长度与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置相关,MP-SN角度与下颌骨旋转中心垂直向位置相关。结论:下颌骨自动旋转中心位于髁突外,其与上颌骨上抬量、下颌骨长度和下颌平面角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骨性安氏Ⅲ类畸形正颌术前正畸中上齿槽及牙的唇倾度的矫正,对正颌术后面型改善,以及正常前牙覆(牙合)覆盖建立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研究对比安氏Ⅲ类错颌畸形双颌手术,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和非拔牙的两组患者,拔牙病例20例,非拔牙病例20例,头影测量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牙长轴、鼻唇角、颌凸角等与面型有关的数据,评价拔牙和非拔牙术前正畸对安氏Ⅲ类错颌畸形面型矫正的影响。结果测量显示术前正畸中上颌拔牙矫正使鼻唇角明显增大,覆盖明显增大,代表面型的数据: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两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拔牙组对面型的调整更有效;牙长轴、覆骀覆盖、鼻唇角、面角、颌凸角、颏前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鼻下点到零子午线的距离在拔牙组数据与正常均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值得注意上颌前牙的代偿性唇倾,对其去代偿矫正是安氏Ⅲ类错颌畸形矫正中调整面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MRI影像学方法,研究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简称Ⅲ类畸形)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后颞下颌关节(TMJ)的盘突关系的空间位置变化。方法:24例下颌发育过度的Ⅲ类畸形患者,采用正畸治疗及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O),分别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进行MRI检测、头颅定位侧位片以及关节症状记录,比较矫正前后关节症状、关节盘长度以及移位量的变化。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正前有关节弹响的患者3例6侧髁突中,矫正后弹响消失1侧;矫正前关节区有疼痛1例,手术后3个月疼痛消失,术后半年疼痛症状重新出现;治疗前未发现有关节症状者20例,矫正后也未发生。48个关节盘长度测量,矫正前关节盘长度最大12.928mm,最小3.040mm,均数为8.288mm;矫正后关节盘长度最大11.589mm,最小3.699mm,均数为8.097mm。2组均数自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关节盘移位测量结果:矫正前关节盘位置最大前移6.090mm,均数为1.383mm;矫正后关节盘位置最大前移11.931mm,均数为2.193mm。2组均数自身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性Ⅲ错畸形可以被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良好地矫正,达到面形美观和最大牙尖咬合位的效果。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下颌骨BSSRO未引起关节盘明显移位和关节盘长度明显改变,但是也未发现正颌正畸联合治疗对TMJ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正畸技术自制牵引成骨装置及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弹力牵引重建上颌骨部分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5例上颌骨部分缺损病例,均为男性,年龄19~43岁,平均33.2岁。制作特殊的牵引装置,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支持的弹力牵引方式,进行三焦点式牵引成骨。3个月后,在两侧牵引区植入种植体,进行牙列修复。结果:骨缺损区牵引成骨后成骨良好,形成完整的牙槽嵴,可应用种植和托牙技术进行牙列修复,恢复良好的咬合关系。结论:对上颌骨部分骨缺损病例,可应用正畸技术和牵引成骨技术联合治疗,以恢复颌骨复杂的解剖结构,尤其是牙槽嵴,为牙列修复提供必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种植支抗辅助内收前牙后牙槽骨的改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种植支抗在大幅度内收前牙后牙槽骨的改建状况。方法:12例正畸治疗患者,上牙槽前突,UD—SN、U1-SN大于正常一个标准差,轻度拥挤,正畸需拔除第一前磨牙,以种植支抗辅助内收切牙。其中,男3例,女9例,年龄20~54岁,平均25岁;正畸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头颅CT、三维重建,确定每颗牙的正中矢状面、牙长轴,分别在牙槽嵴、牙根1/2、根尖3个平面,测量每颗前牙的唇、腭侧牙槽骨厚度,分析牙槽骨随牙移动的改建程度。测量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测量数据显示,牙槽嵴区牙槽骨唇侧增厚,舌侧变薄;在根中和根尖处,唇侧变薄,舌侧增厚。牙相对于牙槽骨作倾斜移动,正畸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牙根尖移向唇侧骨皮质,牙根颈部移向牙槽骨舌侧:在个别牙发现牙根的唇侧骨皮质开窗,根尖明显穿破骨皮质,横断面可见根尖处骨皮质断裂、不连续。结论:种植支抗增强了正畸移动牙的能力,但牙移动中仍无法避免倾斜移动,牙槽骨腭侧致密的骨皮质改建缓慢,限制了牙的移动。在种植支抗辅助正畸治疗中,应避免盲目及过度矫正,造成牙周支持组织永久性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