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3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2.
TEM-105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获得浙江地区临床分离的 4株肺炎克雷伯菌所产的TEM型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的序列,鉴定其基因型,并了解其相关特性。方法 PCR扩增TEM型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 Teasy载体,表达于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DH5α中,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确定基因型;其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 (pET 28c)连接,并在感受态细胞大肠埃希菌DH5α中进行原核表达,提取质粒,用PCR进行表达鉴定,用等电聚焦电泳测定原核表达菌株中酶的等电点(pIs),用ESBLs表型确认试验鉴定表达菌株的表型,另外对这些临床菌株进行接合试验。结果 PCR扩增结果显示这 4株细菌产生的TEM型β 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含1 009个核苷酸,其表达酶的性质均为非ESBLs,pIs均为5 4,临床菌株的质粒接合试验均为阳性。这 4株临床菌株所产生的TEM型β 内酰胺酶的编码基因已被GenBank命名为TEM 105(GenBank注册号:AF516720)。结论 浙江地区这 4株细菌所产TEM型β 内酰胺酶均为TEM 105,在世界上我们首次从临床分离株中发现TEM 105。  相似文献   
3.
一种新的质粒介导的IMI-1型碳青霉烯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确立亚胺培南耐药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方法 采用Etest测定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 (MIC) ,通过等电点聚焦电泳 (IEF)、三维试验、接合试验、Southern杂交、聚合酶链反应 (PCR)、克隆测序对酶的活性及编码基因进行研究。结果 阴沟肠杆菌产碳青霉烯酶 ,等电点为 8.1。该酶能被克拉维酸抑制 ,不被氯唑西林、EDTA抑制 ,存在 2f类酶的某些特性 ,其耐药基因位于 80kb左右的质粒上。克隆测序显示与染色体介导的IMI 1有 99%的同源性。结论 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是由一种新的质粒介导的与染色体介导的IMI 1类似的碳青霉烯酶所致。  相似文献   
4.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广泛的应用,甲氧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在临床分离的葡萄球菌中比例不断增加,为了控制MRSA感染,我们对2002年1-10月临床分离的MRSA菌株,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作同源性分析。 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合肥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TEM型耐药基因分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1999-2000年合肥市多所医院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TEM型β-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布。方法酶抑制剂增强的肉汤稀释法筛选出产ESBLs细菌,PCR扩增其TEM型β-内酰胺酶编码基因片段,克隆人pGEM-Teasy载体,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并确定TEM基因型。结果98株产ESBLs菌株中有79株产TEM型β-内酰胺酶,其中TEM-1型75株和TEM-10型4株。结论合肥市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存在2种TEM型β-内酰胺酶,在国内首次报道一种新的β-内酰胺酶(TEM-10)。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血吸虫病的免疫学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国内外均有报道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因之提高晚血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是有益的。我们曾用免疫核糖核酸(I-RNA)洽疗晚血获得较好疗效,但无对照研究。本文用I-RNA对晚血腹水型患者进行配对、随机、双盲治疗观察。将性别相同,年  相似文献   
7.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世界性分布的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时有爆发流行。从敏感的检测方法资料表明,我国农村15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相当高,必须引起重视。现就近年来对甲型肝炎研究概况,分若干方面阐述如下。一、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的研究1973年Feinstone首先报告用免疫电镜技术,从甲型肝炎病人粪便中找到甲肝病毒  相似文献   
8.
2014年2月,埃博拉出血热又在西非四个国家暴发流行。埃博拉病毒感染病死率极高,至今仍无肯定有效的疫苗和抗病毒药物。近年来,多家研究机构在抗埃博拉病毒药物的研制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2010年在《自然一医学》杂志上发表的《Advanced antisense therapies for postexposure protection against lethal filovirus infection》文指出,一种名为“PMOplus”的新药可能对埃博拉病毒感染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合报道我院传染病科自1973年以来对流行性出血热的观察研究情况。微循环方面应用甲皱镜检查、指脉血流图、VMA测定、EKG描记等方法,并配合凝血象检查和尸体解剖等,初步说明本病早期即有微循环障碍现象,是全身各脏器损害的病理基础。观察包括细胞免疫功能测定、PHA与SK-SD皮试、及SRFC与LBT检查等,显示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机制迄今未明,为此我们于1980年11月~1981年1月,对嵊县人民医院住院确诊出血热患者180例进行了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动态检测(共572例次)。其结果表明出血热病人在多尿期与恢复期循环免疫复合物均明显升高,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