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肿瘤学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
目的 :系统评价髌骨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金属与非金属材料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搜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和万方数据期刊全文数据库(Wanfang data)发表的对于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在髌骨骨折术中应用进行比较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6月。由2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非随机干预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in non-randomised studies of interventions,ROBINS-I)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种方法术后再手术率、术后临床康复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9个符合条件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共49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非金属植入物和金属植入物之间内固定失败再手术率无显著差异[OR=0.52,95%CI(0.25,1.08),P=0.08]。接受非金属植入物后,患者术后临床康复优良率高于接受金属植入物[OR=3.34,95%CI(1.67,6.71),P=0.000 7],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接受金属植入物[OR=0.21,95%CI(0.07,0.60),P=0.003]。当去除钢丝克氏针断裂及其产生的皮肤刺激症状并发症后,非金属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8,95%CI(0.45,2.56),P=0.86]。结论:非金属植物可提供与金属植物相同的内固定成功率,且可通过降低金属植物相关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术后康复优良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经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Cochrane数据库,以“全髋关节置换”“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和“direct anterolateral approach”“posterolateral approach”“total hip arthroplasty”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2018年4月国内外已发表关于经DAA与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的中英文文献,严格评价文献质量,并提取相关数据,运用RevMan 5.3软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VAS、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HHS),以及并发骨折、感染、脱位情况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4项研究共6 341例患者,其中经DAA手术3 282例,经PLA手术3 059例。3项随机对照试验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均为低风险,11项病例对照研究NOS评分,高质量10项、较高质量1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DAA较PLA 平均手术时间长(WMD=17.26, 95%CI 7.22~27.30, P<0.05 ),平均术中出血量多(WMD=113.50, 95%CI-1.13~228.14, P=0.05),平均住院时间短(WMD=-0.56, 95%CI -0.94~-0.17, P<0.05),术后疼痛VAS低(WMD=2.01, 95%CI 0.74~3.28, 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WMD=2.01, 95%CI 0.74~3.28,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并发骨折(OR=1.25, 95%CI 0.88~1.77, P>0.05)、感染(OR=0.77, 95%CI 0.21~2.79, P>0.05)、髋关节脱位(OR=0.68, 95%CI 0.40~1.18, P>0.05),经DAA和PL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DAA与P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获得基本满意的临床效果,经DAA手术平均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而经PLA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旋转铰链型膝关节假体(rotating hinge knee,RHK)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数据参考。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dis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以"膝关节置换术或成形术"、"膝关节假体"、"术后并发症"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纳入2001年1月至2017年12月发表的,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使用RHK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关的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利用I~2进行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大小的评价,利用STATA软件进行所得数据的Meta分析,计算合并并发症发生率和95%置信区间。结果 RHK置换术后合并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3.6%(95%CI:17.4%~31%),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合并发生率为6.5%(95%CI:4.8%~9.9%),术后无菌性松动合并发生率为2.9%(95%CI:2.0%~4.8%),术后髌骨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8%(95%CI:2.0%~7.4%),术后假体周围骨折合并发生率均为3.8%(95%CI:2.0%~5.7%)。结论 RHK置换术后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均较高,临床应用需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测经劈三角肌入路与三角肌胸大肌肌间隙入路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检索Pubmed、Embase、等知名数据库,辅以手工检索、文献追溯相关文献,收集2006年1月至2018年04月国内外已发表两种手术入路的对照研究文章。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及提取相关数据资料,运用RevMan5.3软件统计分析相关数据行Meta分析。 结果纳入10项对照研究,共789例患者。结果分析显示:经劈三角肌入路和三角肌胸大肌入路在手术时间(95% CI:-26.56~9.77,P<0.00001)、术中出血量(95% CI:-73.79~-19.54,P<0.00001)、住院天数(95% CI:-1.35~-0.60,P<0.00001)、术后3个月Constant评分(95% CI:4.38~6.92,P<0.00001)、术后6个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95% CI:0.27~2.02,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95% CI:-1.66~6.74,P=0.24)、12月Constant评分(95% CI:-7.01~7.73,P=0.92)、术后12个月ADL(95% CI:-0.18~1.49,P=0.12)、上肢功能评分(DASH)(95% CI:-4.91~2.47,P=0.52)、并发症(95% CI:0.55~1.34,P=0.51)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劈三角肌入路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减短、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更好。但在并发症发生率、晚期上肢功能等方面尚无足够证据证明其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比较直接外侧入路与传统后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检索包括国内外于2008年8月—2018年8月已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PQDT、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BM等。提取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依据以上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41篇,并最终纳入12篇文献。通过比较发现,在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直接外侧入路术后髋关节后伸活动度低于传统后侧入路[95% CI(-10.93~-7.01),P<0.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直接外侧入路术后髋关节前屈活动度[95% CI(8.87~12.70),P<0.001]及术后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95% CI(1.53~13.68),P=0.007]均高于传统后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结局指标如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95% CI(-0.14~0.62),P=0.21]、术后并发症[95% CI(0.29~1.07),P=0.08]、手术所需时间[95% CI(-7.31~5.94),P=0.84],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直接外侧入路与传统后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相当。虽然直接外侧入路组在术后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率高于传统后侧入路组,但是直接外侧入路仍不失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比较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时采用微创经皮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 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术式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检索1997年1月至2018年7月已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MIPPO术式与ORIF比较,切口长度(MD=-4.21,95%CI:-4.68、-3.75)、术中出血量(MD=-36.36,95%CI:-64.06、-8.66)、骨折愈合时间(MD=-1.53,95%CI:-2.42、-0.64)、术后局部皮肤不适(OR=0.20,95%CI:0.11、0.38)、VAS评分(MD=-0.59,95%CI:-1.10、-0.07)、患者对肩功能恢复满意度(OR=4.99,95%CI:1.85、3.43)、切口外观满意度(OR=6.19,95%CI:3.27、11.7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时间(MD=-6.74,95%CI:-16.03、2.54)、住院天数(MD=-3.05,95%CI:-6.65、0.55)、术后内固定松动或失败(OR=0.45,95%CI:0.18、1.17)、骨折延迟或畸形愈合(OR=0.47,95%CI:0.12、1.78)、Constant评分(MD=0.69,95%CI:-0.20、1.58)、DASH评分(MD=-0.40,95%CI:-0.85、0.04,P=0.08)、肩功能恢复优良率(OR=2.07,95%CI:0.83、5.13,P=0.1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时,MIPPO术式与ORIF相比具有切口长度小、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快、术后皮肤相关并发症少、VAS评分低、患者对肩功能恢复及切口外观满意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机器人辅助与透视引导椎弓根置钉在治疗老年脊柱退行性疾病时的准确性及安全性差异。 方法检索2008年04月至2018年04月国内外已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依据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77篇,并最终纳入10篇外文文献,1篇中文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椎弓根置钉治疗老年脊柱退行性疾病时,机器人辅助组的置钉准确度优于透视引导组(95% CI:1.38~2.43,P<0.001),机器人辅助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95% CI:0.22~0.90,P=0.02)及翻修率(95% CI:0.17~0.91,P=0.03)均少于透视引导组,而透视引导组术中辐射强度要少于机器人辅助组(95% CI:0.09~0.89,P=0.02),余结局指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治疗老年脊柱退行性疾病时,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较传统透视引导置入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度、更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虽然术中辐射强度略高于透视引导组,但是机器人辅助技术仍不失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