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1.
目的电子版眼球异物坐标定位系统软件是继电子版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报告书模板的改进和完善。方法电子版眼球异物坐标定位系统软件采用Windows窗体结构设计制作而成,可应用在影像科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影像工作站,在医师输入病人有关异物信息后,能自动生成指定大小的异物阴影,并且可以随意拖动异物阴影,放置在眼球异物坐标定位图上的相应位置处。医生还可以在影像工作站上将书写好的诊断报告书通过打印机成文或通过医学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传输到临床医生办公室计算机上。结果用电子版眼球异物坐标定位系统软件得出的诊断报告书,经41例眼球异物定位应用,各项设计均能满足临床的要求。结论电子版眼球异物坐标定位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方便了临床医生在网上的阅览,也有利于眼球异物的及时取出,达到了现代化医院所需电子版病历和检查结果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了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引流阀植入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8-05/2010-05收治的22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治疗,3~5d后根据患者接受治疗的方法分为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术组(A组,13眼)和小梁切除术组(B组,10眼)。术后随访12~26mo,分别对两组术后视力、眼压、虹膜新生血管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经Bevacizumab治疗3~5d后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或大部分消退,有效率为100%。A组患者治疗后视力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其中B组1例患者视力下降。A组和B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而远期随访A组术后平均眼压明显低于B组(P<0.05)。A组和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联合引流阀植入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改善患者视力,较小梁切除术更有效控制眼压,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眼部敷贴与自制冰袋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临床护理应用中的效果评价.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6月住院TAO患者30例(共50眼),其中双眼患病20例,单眼患病10例.试验1:改良眼部敷贴与普通眼部敷贴使用效果的比较.以双眼患病的20例患者左、右眼分别对应试验组、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对避害感、睫毛粘连...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临床前期及急性发作期眼压控制后视网膜对比敏感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特点。方法选择PACG急性发作期眼压控制后患者36例(48眼),PACG临床前期患者38例(38眼),正常对照者24例(48眼),应用RM800型对比敏感度仪检测视网膜对比敏感度。结果视网膜对比敏感度在PACG临床前期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在18.0 c/d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发作期与正常对照者的对比在12.0、18.0、24.0 c/d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对比敏感度在PACG患者临床前期及急性发作期眼压控制后存在差异,青光眼早期表现为高频段空间对比敏感度损害,随病情进展,出现中频段空间对比敏感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内窥镜辅助下的睫状体光凝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接受眼内窥镜辅助的睫状体光凝联合小梁切开术的晚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30例(30眼)病历资料。记录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前眼压、局部降眼压药物数量;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眼压及局部降眼压药物用量;术后并发症;条件成功例数及完全成功例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至术后1年。术后1年时最佳矫正视力26眼提高一行以上;3眼维持术前视力;1眼视力下降。术后1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的眼压及局部降眼压药物数量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时治疗条件成功8例, 完全成功17例。早期前房积血30眼, 一过性高眼压3眼, 睫状体脱离0眼, 角膜水肿9眼, 前房渗出8眼(26.7%)。结论随访12个月的小样本量研究结果显示, 眼内窥镜辅助下的睫状体光凝联合小梁切开术治疗晚期开角型青光眼初步疗效和安全性较好, 但仍需要大样本病例进一步研究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电子版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诊断报告书模板。方法采用Delphi软件,对印刷版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诊断报告书绘制电子版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诊断报告书模板。通过计算机,在病例报告中生成数字报告书表。采用临床使用验证。功能包括能在影像科医生工作站计算机上书写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诊断报告书,并能在模板上的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坐标图上填画出相应的异物影像。结果利用此电子版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诊断报告书模板,不仅能在影像工作站上将填写好的诊断报告书通过网络系统打印出来,还能通过影像存储与通信系统(PACS)传输到临床医生办公室工作站上。结论此电子版三角函数眼异物定位诊断报告书模板的应用,不仅方便了临床医生在网上的阅览,有利于眼异物的及时取出,而且达到了现代化医院需电子版病例和检查结果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情况及综合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7—2011年在我院就诊的23名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治疗前后眼部一般情况、中心视野、VEP、彩色多普勒(CDI)检查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眼动脉的血管壁情况、内膜一中膜厚度及血流速度;睫状后短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速度(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治疗方法采用激素冲击、扩血管、脱水剂、营养神经、局部复方樟柳碱注射等综合治疗。结果(1)视力: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视野:治疗后视野缺损范围显著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部、眼部血管CDI:颈动脉硬化、颈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硬化闭塞症人数治疗前与治疗后无差异。治疗后睫状后短动脉血流PSV或EDV下降7眼,占26.9%,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中央动脉血流PSv或EDV下降5眼,占19.2%;眼动脉血流PSV或EDV下降3眼,占11.5%。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综合方法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能够改善患者睫状后短动脉的血液流变学.减小视野缺损范围,改善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视觉对比敏感度的视功能检查方法,检查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患者急性发作期眼压控制后患眼的视网膜对比敏感度,与正常眼作对比,验证其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患者视网膜对比敏感度的空间频率特点。方法:选择PACG急性发作期眼压控制后患眼36例(48只眼),正常对照24例(48只眼),应用RM-800视觉检查仪进行视网膜对比敏感度检查,经SPSS进行组间对照t检验。结果:视网膜对比敏感度在PACG急性发作期眼压控制后患眼与正常对照组的对比在12周/度,18周/度及24周/度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PACG患者急性发作期眼压控制后患眼的视网膜对比敏感度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主要表现为高频段空间对比敏感度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内窥镜辅助微导管引导的小梁切开术(EATT)与外路微导管引导的小梁切开术(MAT)治疗合并角膜混浊的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PC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设计 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 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实施EATT手术的PCG患者16例(20)眼及MAT手术者17例(21眼)。EATT组及MAT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0.4±26.9)个月和(38.3±29.0)个月。方法 回顾患者术前及术后1、3、6、9、12个月的病历资料,记录各时间点眼压、局部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手术完全成功定义为无局部降眼压药物使用时眼压<21 mmHg,条件成功定义为联合局部降眼压药物时眼压<21 mmHg。主要指标 眼压、局部降眼压药物数量、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EATT组术后12个月时眼压(15.8±3.1)mmHg,低于术前的(36.3±7.0)mmHg(Z=-3.408,P=0.001);MAT组术后12个月时眼压(17.2±3.7)mmHg,低于术前的(35.5±6.2)mmHg(Z=-3.519,P<0.001)。两组内各个时间点局部降眼压药物数量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均<0.01);EATT组与MAT组间各个时间点眼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术后12个月的手术完全成功率EATT组71.4%,MAT组68.8%,条件成功率EATT组85.7%,MAT组81.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88, 0.748)。两组间在术后前房出血及一过性高眼压的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χ2=1.003,0.344,P=0.317,0.558)。两组均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本研究随访12个月的小样本量研究结果显示,EATT与MAT治疗伴有角膜混浊的PCG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明显差异,EATT为伴有角膜混浊的PCG患者提供一种新的内路手术选择方式。(眼科, 2022, 31: 334-339)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